浅析开展比较阅读教学的两种措施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qua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比较阅读教材中的文本,在实践中积累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两种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评议“比较”的学习方法:“比较是我们进行一切思维的前提。”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更强的求知欲,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接受并理解所学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他们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执教《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引导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比较阅读,深入分析,感受语言的艺术美。烛之武为瓦解“秦晋联盟”,用“越国以鄙远,邻之厚,君之薄也”“夫晋,何厌之有”“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等来引起秦穆公的注意,让他对晋文公有了忌惮之心。教师可以紧扣“邻”与“晋”两个词来开展比较阅读教学,组织学生将课文改写成课本剧,鼓励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细细品味。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烛之武一开始要用“邻”来代称晋国?后面又直呼“晋”呢?学生通过比较就能发现:在没有消除秦穆公的戒心之前,烛之武如果在秦伯面前直呼“晋”,那么这种挑拨的意味就太明显了,会引起秦伯的怀疑。一个“邻”字巧妙地掩盖了秦晋之间的矛盾。而“邻”字又能给秦伯以明显的暗示,秦晋毗邻,晋国强大对于秦国来讲也不是好事情。在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后,烛之武便站在秦国的立场来述说秦晋之间的矛盾,此时直呼“晋”更能打动秦伯。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通过比较和品味文中的字词,就能感受到烛之武的聪慧和机敏。
  又如,在《雷雨》的第二幕,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重逢,周朴园四次问到侍萍的身份,但问话的内容与语气均不相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归故事情境,分角色试读,比较和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通过体验、比较周朴园四次问话的语气和心理。他们发现,周朴园首先看到侍萍关窗的背影,感觉似曾相识,所以他的语调还算平静,只是问得有些迟疑。当侍萍点破“梅小姐”的身份和姓名时,周朴园就显得有些意外和吃惊了。接着,侍萍告诉周朴园“梅小姐”和孩子都还“活着”,周朴园就变得非常紧张了。当侍萍说起“梅小姐”的不幸遭遇,说起衬衫上的“梅花”“萍”等刺绣时,周朴园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到了周朴园的伪善和冷酷。
  二、开展活动,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除了创设情境外,教师还要适时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进行比较阅读。开展类比文本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类比来归纳不同文本的相同点;开展对比文本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比来总结相似文本的不同点。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相关文本进行“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比较。
  例如,战国末期,秦国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扫平了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国,但它仅存在了短暂的十五年时间。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讨“强秦迅速走向灭亡之路的原因”。关于这一议题,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三篇文章,教师可以将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文章内容来看,这三篇文章都涉及秦“扫”六国、统一天下的史实,这是学生可以直接从字面感受到的。除此之外,这三篇文章还有其他的相同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表格、自主归纳。如: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通过初读感知明确:从写作意图来看,这三篇文章都属于借古讽今的作品,借用秦亡的史实来规劝、告诫统治者;從论证方法来看,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从论证结构来看,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这三篇文章的文采都非常好,运用了对偶、设问、排比等修辞手法,句式整散结合。这是学生初读文本后的收获。
  之后,教师要进一步帮助他们打开思路,让他们思考这三篇文章有哪些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西汉初年,战事甫定,经济凋弊,人口稀少,急需休养生息。为此,贾谊写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希望他施行仁政。《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诫唐”。唐敬宗大兴土木,起造宫室,杜牧写了这篇赋,劝诫皇帝应当节俭爱民。《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谏宋”。当时北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采取以赂求和的退让政策,作者用此文劝谏宋仁宗应该以六国为鉴,不要妥协投降。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这些文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水平。
  综上所述,在开展比较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适时地创设情境、开展活动,让他们将文本读懂、读透,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明确网络资源的积极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英语阅读平台。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应用网络资源是当下教师面临的问题之一。针对此问题,教师要从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发展诉求出发,寻找到网络资源和英语阅读的契合点,设计出完整的英语阅读教学体系,在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同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在高中阶段养成正确的英语阅读习惯。  一、在课前应用网络资
期刊
今天,我们来谈谈什么是DNA。DNA造就了你本身,决定着你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构成你的本性,决定着你的能力以及你的不足。你的DNA是你的“决心和行动”,那是决定你之所以是你的因素。  有关人类潜能方面,如果你能进行充分的调查,并广泛倾听科学家的意见,就会发现,正是你此前所有的决定和行动决定了你现在在生活中的位置。明白这一点对于迈向成功至关重要。如果今天的你是由你此前的决心和行动所造就的,那么明天的
期刊
古人写作过程中使用的文言文和我们今天使用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会出现畏难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本文就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展开论述。  一、介绍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让他们知道文章背后的故事,以便更好地了解作者的
期刊
世界在飞速变化,许多人为此而忧心忡忡。事实上,我认为可以更有力、更确切地说,大多数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一切完全心存恐惧。  技术科技进步和创新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不会到此为止。这种变化也渗透到经济、社会、科技、政治等各个方面。然而,大家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我们将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虽然具体的答案需要花时间和心思才能得出,但通向未来的最佳途径及其将会带来的一切变化
期刊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3年1月14日写的一首诗。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下面,笔者就分析一下诗歌中的“大堰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大堰河”是一位勤劳的母亲  初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们会因大堰河凄惨的身世而留下眼泪;再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们会被大堰河的母爱所折服。细细品读这首诗歌,我们会为旧时
期刊
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了解作品的内涵。下面,笔者就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通过环境描写。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能展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能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是整个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有效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与自然
期刊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而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的一种场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本文就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创设隋境的三种方法。  一、援引文学评论,创设教学情境  文学评论是一种非常好的资源。前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会对作品进行评价,旁征博引,借助各种材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作品作出评价。在教学中,
期刊
“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是学习任务群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同学们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方式。《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复杂、情节曲折多变,以致许多同学觉得非常难以理解。下面,笔者就以《红楼梦》为例,探讨一下如何阅读整本书,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制作学习记录卡,控制阅读的进度  在阅读《红楼梦》之前,同学们可以从自媒体或者其他渠道收集有关《红楼梦》的资料,可以
期刊
特级教师李卫东一直主张“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他认为一堂味道纯正的语文课首先就是要凸显语文课的工具性,应让学生学有所获,教会他们“如何学”,教会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但我们也发现,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过分强调字词、语法、修辞等知识,一些教师甚至将语文知识直接罗列出来,让学生背诵。大量枯燥、无聊、机械化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显然,这是不可取的。那么
期刊
最近,学生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舞——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时,得分率非常低。笔者经过反思发现,在讲解论述类文本时,我们多是照着答案跟学生讲,还总是责备他们为什么不从文章中找答案。对此,我们认真思考该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听懂。  这篇文章选自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的《道、舞、空白: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美学是学生未曾接触过的领域,涉及一些哲学思想。宗先生本人学贯中西,所写文章文辞典雅。李泽厚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