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生最喜欢李清照《玉楼春》中的咏梅名句:“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那令人神往的几多香的境界不知此生能否达到,但是我深深地明白,必须要沉潜,要积淀自身的“无限意”。
平生最喜欢张孝祥的《念奴娇》中的名句:“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光风霁月、光明磊落、光洁透明。
一个学富五车、学养深厚的教师,才可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触处皆春;一个人品高洁、内心丰赡、心地纯良的教师,才可能春风风人、春雨雨人、润物无声。
一.读 书
要有无限意,先得读无限书。
在我看来,读书是人间最大的乐事。它引领人离开孤寂、低俗、无聊,走向温暖、高雅、丰盈。
郑成功说得好: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爱读书尤其重要。教改发起人之一朱永新教授说:“读书不仅是教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源头活水。”
我读书的特点是专而杂、新而深,读书的目标是做学者型的教师。
读专业书:
专业理论书籍——读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韩雪屏的阅读理论,读各种文艺欣赏理论著作。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优秀的散文随笔、经典的诗歌小说。
教学刊物——北京的《中学语文教学》、上海的《语文学习》、山西的《语文教学通讯》、陕西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湖北的《语文教学与研究》是我永远的老师。
读名师——小学名师李卫东、窦桂梅;初中名师于漪、余映潮、魏书生;高中名师陈军、李镇西、黄玉峰;大学教授孙绍振、王荣生等。转益多师是吾师。
读杂书:读文学,也读哲学;读高头讲章,也读无名之辈的豆腐块;读庄子,也读纪伯伦;读莫言,也读司空图。
读最新的文学文化成果:把《山南水北》《芳心似火》《何谓文化》当做《我山之石》,把鲍鹏山、刘强、孙绍振、周国平、李汉荣请进书斋作为座上嘉宾。
我深深地体会到,读书,是教师可贵的生活品质,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境界。只有读书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和生命的成长,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之树常青;只有读书,才能把教师打造成文化底蕴的传承者,人格力量的塑造者,悄悄地葱茏自己,无声地润泽学生。
二.导 书
虽然素质教育已成国人共识,新课改也似乎走进了教室,但是应试教育仍甚嚣尘上,为害甚烈。部分有识之士无奈之下,只好重祭填塞、时间加汗水的法宝,结果是既苦了自己、又苦了学生,更苦了国家的未来。我不愿为了生存而委屈心志,我愿将教书变为“导书”:就是首先要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生命体,而非知识的容器;学习是学生感受、体验、生疑解疑的过程,而非单调乏味地解题做题;我更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而非仅仅盯住学生的语文分数。这个“导”,是因材施教,是随物赋形,它没有“教”的生硬、冷漠、强制,有“学”的轻松、自主、灵活,它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关注。
在教学中,我的“导书”体现为三个方面:涵咏文字、广泛联想、有限制地想象。
涵咏文字:包括两个方面——识记文字、品味文字
学语文,首先要有良好的文字感觉,要能掌握大量的文字的读、写、运用。但是,现实是还有很多学生不能高效地识记规定的文字。文字是语文高楼大厦的基础,没有大量的文字做基础,语文的各种能力都免谈。如何帮助学生高效地识记文字呢?一是引导学生用形声、会意法掌握文字,二是在识记文字的过程中输入文化的含量。以“膺”“赝”为例,人的心胸最“广”,而“月”多做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语的组成部分,故“膺”是胸的意思;“贝”与钱财有关,不法“厂”家多为伪劣产品,故“赝”为伪造、假之义。用的是会意法。以“善”为例,该字由“羊”“二言”组成,“羊”食草性温,在中国文化中素来被视为吉祥之物,有吉祥美善之意,它懂孝道,幼时每受母乳,必跪地吸吮;它富有牺牲精神,受人剪毛,毫不抵抗,可谓善哉。又言语是人与人沟通往来最便捷的桥梁,彼此的好言能化干戈为玉帛,好语能通心意等。反之,一言不合的冲突,导致的灾祸难以计数。而“二言”正表示相互和谐的重要。彼此的包容才能使人类共同走向幸福之路。雨果说得好: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阳。这是在文字里输入了文化的含量。这样的识记文字是不是有趣得多、生动得多、高效得多!
品位文字就是要咬文嚼字,要反复咀嚼文字的意味,而不是擦肩而过。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那些特别有表现力的字词,要把文字背后的意味感悟在心。《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那个“缒”字好在哪里?《过秦论》中的那个“窥”字妙在何处?陆蠡为什么说“囚绿”而不是“爱绿”?长期这样的涵咏文字,学生定会有“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美感。
广泛联想:一个视野开阔、储备丰富的人才能广泛联想;一个思维灵敏、思路通达的人才能广泛联想;有了广阔的联想,学生才能够及时地整合知识,使其知识结构系统、完整,才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才有创新的可能。事实是,多数学生缺乏联想的灵敏性,不是没有某种知识,而是不能及时地调用自己的知识。表现最为强烈地就是学生往往感到写作文无话可说,而看到他人的佳作又顿感恍然大悟。因此,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联想,要分领域联想,分人物联想,从而激活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到随用随取。
有限制地想象:没有想象,几乎无法想象学生能学好语文。有了想象,文字就有了生命,有了激情。但是,语文学习中的想象,不是白日做梦,不是无迹可寻,不是漫无边际,而是要加以限制。这里的“限制”是指扣紧文本的基本元素,合理地加上细节描写,进行扩展,将文本含蓄而美妙的意境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想象力的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品味能力,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境。刘勰说得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说的就是想象为思维提高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刘勰又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山”“海”就是“情”“意”的限制。有限制地想象,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有限制的想象,是一种科学的品质。
三.化 人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这里的“化人”就是摇动、推动、唤醒,是激活、催生,不是改造、强制。因此,教育的主体是以自己的形象无言地感召学生,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去影响他人的心灵;教育的客体自觉、主动地追随教师,从而促使自身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长。这样的教育过程才是健康的、良性的。
我用自己的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严谨、专注的学习品质,善于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品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高效学习的品质。
课堂上评点社会热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勇于担当的公民意识;解读文本时敢于对权威进行有理有据的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理性客观而又有独立人格的学术精神。
人格上以真诚、坦荡的胸怀对待每一位学生,用人品书写“表里俱澄澈”。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工作的重心不是看领导的脸色,迎合家长的需求,抓学生的分数,而是着眼学生的未来,干的是不能立竿见影的事情,结果只能是吃力不讨好。这样的人不是蠢就是痴,真有另类之嫌。没办法,那就另类吧。好在“德不孤,必有邻”。
李锡林,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发表论文十余篇。责任编校:老 猛
平生最喜欢张孝祥的《念奴娇》中的名句:“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光风霁月、光明磊落、光洁透明。
一个学富五车、学养深厚的教师,才可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触处皆春;一个人品高洁、内心丰赡、心地纯良的教师,才可能春风风人、春雨雨人、润物无声。
一.读 书
要有无限意,先得读无限书。
在我看来,读书是人间最大的乐事。它引领人离开孤寂、低俗、无聊,走向温暖、高雅、丰盈。
郑成功说得好: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爱读书尤其重要。教改发起人之一朱永新教授说:“读书不仅是教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源头活水。”
我读书的特点是专而杂、新而深,读书的目标是做学者型的教师。
读专业书:
专业理论书籍——读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韩雪屏的阅读理论,读各种文艺欣赏理论著作。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优秀的散文随笔、经典的诗歌小说。
教学刊物——北京的《中学语文教学》、上海的《语文学习》、山西的《语文教学通讯》、陕西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湖北的《语文教学与研究》是我永远的老师。
读名师——小学名师李卫东、窦桂梅;初中名师于漪、余映潮、魏书生;高中名师陈军、李镇西、黄玉峰;大学教授孙绍振、王荣生等。转益多师是吾师。
读杂书:读文学,也读哲学;读高头讲章,也读无名之辈的豆腐块;读庄子,也读纪伯伦;读莫言,也读司空图。
读最新的文学文化成果:把《山南水北》《芳心似火》《何谓文化》当做《我山之石》,把鲍鹏山、刘强、孙绍振、周国平、李汉荣请进书斋作为座上嘉宾。
我深深地体会到,读书,是教师可贵的生活品质,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境界。只有读书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和生命的成长,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之树常青;只有读书,才能把教师打造成文化底蕴的传承者,人格力量的塑造者,悄悄地葱茏自己,无声地润泽学生。
二.导 书
虽然素质教育已成国人共识,新课改也似乎走进了教室,但是应试教育仍甚嚣尘上,为害甚烈。部分有识之士无奈之下,只好重祭填塞、时间加汗水的法宝,结果是既苦了自己、又苦了学生,更苦了国家的未来。我不愿为了生存而委屈心志,我愿将教书变为“导书”:就是首先要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生命体,而非知识的容器;学习是学生感受、体验、生疑解疑的过程,而非单调乏味地解题做题;我更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而非仅仅盯住学生的语文分数。这个“导”,是因材施教,是随物赋形,它没有“教”的生硬、冷漠、强制,有“学”的轻松、自主、灵活,它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关注。
在教学中,我的“导书”体现为三个方面:涵咏文字、广泛联想、有限制地想象。
涵咏文字:包括两个方面——识记文字、品味文字
学语文,首先要有良好的文字感觉,要能掌握大量的文字的读、写、运用。但是,现实是还有很多学生不能高效地识记规定的文字。文字是语文高楼大厦的基础,没有大量的文字做基础,语文的各种能力都免谈。如何帮助学生高效地识记文字呢?一是引导学生用形声、会意法掌握文字,二是在识记文字的过程中输入文化的含量。以“膺”“赝”为例,人的心胸最“广”,而“月”多做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语的组成部分,故“膺”是胸的意思;“贝”与钱财有关,不法“厂”家多为伪劣产品,故“赝”为伪造、假之义。用的是会意法。以“善”为例,该字由“羊”“二言”组成,“羊”食草性温,在中国文化中素来被视为吉祥之物,有吉祥美善之意,它懂孝道,幼时每受母乳,必跪地吸吮;它富有牺牲精神,受人剪毛,毫不抵抗,可谓善哉。又言语是人与人沟通往来最便捷的桥梁,彼此的好言能化干戈为玉帛,好语能通心意等。反之,一言不合的冲突,导致的灾祸难以计数。而“二言”正表示相互和谐的重要。彼此的包容才能使人类共同走向幸福之路。雨果说得好: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阳。这是在文字里输入了文化的含量。这样的识记文字是不是有趣得多、生动得多、高效得多!
品位文字就是要咬文嚼字,要反复咀嚼文字的意味,而不是擦肩而过。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那些特别有表现力的字词,要把文字背后的意味感悟在心。《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那个“缒”字好在哪里?《过秦论》中的那个“窥”字妙在何处?陆蠡为什么说“囚绿”而不是“爱绿”?长期这样的涵咏文字,学生定会有“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美感。
广泛联想:一个视野开阔、储备丰富的人才能广泛联想;一个思维灵敏、思路通达的人才能广泛联想;有了广阔的联想,学生才能够及时地整合知识,使其知识结构系统、完整,才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才有创新的可能。事实是,多数学生缺乏联想的灵敏性,不是没有某种知识,而是不能及时地调用自己的知识。表现最为强烈地就是学生往往感到写作文无话可说,而看到他人的佳作又顿感恍然大悟。因此,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联想,要分领域联想,分人物联想,从而激活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到随用随取。
有限制地想象:没有想象,几乎无法想象学生能学好语文。有了想象,文字就有了生命,有了激情。但是,语文学习中的想象,不是白日做梦,不是无迹可寻,不是漫无边际,而是要加以限制。这里的“限制”是指扣紧文本的基本元素,合理地加上细节描写,进行扩展,将文本含蓄而美妙的意境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想象力的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品味能力,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境。刘勰说得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说的就是想象为思维提高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刘勰又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山”“海”就是“情”“意”的限制。有限制地想象,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有限制的想象,是一种科学的品质。
三.化 人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这里的“化人”就是摇动、推动、唤醒,是激活、催生,不是改造、强制。因此,教育的主体是以自己的形象无言地感召学生,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去影响他人的心灵;教育的客体自觉、主动地追随教师,从而促使自身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长。这样的教育过程才是健康的、良性的。
我用自己的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严谨、专注的学习品质,善于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品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高效学习的品质。
课堂上评点社会热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勇于担当的公民意识;解读文本时敢于对权威进行有理有据的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理性客观而又有独立人格的学术精神。
人格上以真诚、坦荡的胸怀对待每一位学生,用人品书写“表里俱澄澈”。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工作的重心不是看领导的脸色,迎合家长的需求,抓学生的分数,而是着眼学生的未来,干的是不能立竿见影的事情,结果只能是吃力不讨好。这样的人不是蠢就是痴,真有另类之嫌。没办法,那就另类吧。好在“德不孤,必有邻”。
李锡林,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发表论文十余篇。责任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