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昀首提国民党迁台

来源 :晚报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e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其昀字晓峰,是著名的史地学家、教育家,系蒋介石的同乡(浙江宁波人)。张其昀1900年出生,进入蒋介石幕府之前,他是一位纯粹的学人,曾经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南京中央大学任职、任教10年之久。抗战时期,张其昀经同乡陈布雷的引荐,结识了蒋介石。陈布雷自杀之后,蒋介石身边的空白也是由张其昀来填补的。
  1949年初,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已被消灭过半,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面临彻底垮台的命運。此前蒋介石已在1948年底进行撤退的酝酿和安排,不过,将国民党的党、政、军、财、文的中心东撤台湾,是来自张其昀等人的建策。
  “三大战役”之后,作为退守之地,国民党只有西南、海南、台湾可以选择。三者之中,以蜀地为中心的西南,自是好去处,于是,当1949年10月广州失守后,国民党当局仍将其全部中枢机构迁至重庆和成都。张其昀认为西撤川康不妥,并说明东撤台湾(他曾在台湾“光复”后领队前往考察)的种种优势。
  首先是台湾海峡海阔浪高,只有它才能暂时阻止没有海、空优势的共产党军队的乘胜追击。
  其次,台湾作为“反共救国的复兴基地”,有着大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越之处:台湾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全岛土地利用率高,粮食等农产品基本可满足军民所需;台岛内部交通便利,工业有“日据时代”留下的基础,若善于经营,经济可望起飞;在军事上,台岛有海峡与大陆相隔,易于防守,且位于太平洋西缘,扼太平洋西航道之中,与美国的远东防线衔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美国不会弃之不顾,若得美援,台湾将万无一失。
  第三,台湾长期与大陆阻隔,中共组织与人员活动较少,又经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整肃,干扰更少,未来即使社会稍有动荡,台岛四面环海,呈封闭状态,境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农村都已开发,当局极易消除不稳定因素以稳定社会。
  因此,国民党若将党、政、军、财、文中心迁台,再带来较多的资金和人才,必将建成稳固和强盛的台湾基地,适当时就可“反攻大陆”。这一番主张已然是国民党唯一的选择。
  (王金海摘自《老年生活报》2016年1月6日)
其他文献
利用地应力测量方法中的空芯包体应力解除法测量了龙家堡井田地应力状态,并分析了地应力状态与巷道布置的关系,为矿井巷道布置和支护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一起风电场主变低压侧10kV母线穿墙套管放电引起的差动速断保护误动事件进行分析,找出主变跳闸的原因,指出事件暴露的问题,并提出对该种问题的整改措施,以供同类型风电场参
介绍了我国煤矿抽放瓦斯历史沿革及现状,尤其论述了抽放瓦斯近几年发展情况以及对安全的重要作用,并对其今后的发展作了乐观的预计。
由DEM提取地形因子时一般采取3×3窗口分析运算,导致得到的地形因子矩阵在边缘上存在明显边缘误差。以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坡度的提取为例,研究基于1∶10 000和1∶50 000比例尺DEM提取坡度时所产生的边缘效应,分析了边缘效应与DEM分辨率、区域面积及区域地貌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解决或改善边缘效应的方法。用2个指标量化了边缘效应:一是平均坡度的变化值;二是边缘部分坡度提取的中误差。试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