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语言生态:互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来源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sheng0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语言有灵魂感物的根基,也有民心相通的功能,语言相通、语言通用有利于民心相通.做到语言通用、民心相通,铸牢共同体意识就有了心理认同的根基.中国的多民族语言构成了互学互鉴、交往互融的连续统,语言互相影响、互相嵌入,彼此连续,成为一统,因而称为连续统;语言兼和,语言生态共成一体,能够保持各族人民可持续的凝聚力;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法律保障了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心灵相通、民心相通至关重要,不可缺失;语言通用、语言互补、文字互济,扩大了心灵相印、民心相通的范围,使这种相通一体的效率提高、水平提高、质量提高,美美与共,以丰富和加强共同性.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导,建设民族语言生态;以语言通用、语言兼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联互信互尊互助,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他文献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右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战风沙、斗严寒、变环境的绿色发展跨越,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生动诠释和成功实践,对我们在新时代践行“两山”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右玉精神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项长期任务,揭示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体现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关键词〕“两山”理论;右玉精神;生态文明  〔中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以自在特征和自为特征等为构成要素的民族符号与公共权力的融合,由此产生的政治属性对民族国家共同体建构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一方面,民族符号政治性具有强化群体共同的价值理念、提升国家内部群体的凝聚力、促成群体对国家的认同感等核心功能,这能够增进各民族群体统一性.另一方面,民族语言符号对共同体的身份塑造,民族信仰符号对共同体的情感稳固,民族文化符号对共同体的心理强化等,体现了民族符号政治性对推动民族国家共同体建设的三重作用.当前,正确认知民族符号政治性对民族国家共同体建构的主要意涵,可以为当前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特别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针对一系列影响我党前途命运的思想问题,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在党内开展了历时3年的整风运动,对党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设置教育内容;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善于运用教育载体;抓好高级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