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的总是爱占便宜的人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ong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對超市的促销产品彻底失去了兴趣和信任。打折促销,向来是刺激消费者购物欲的有效手段,各大商场屡试不爽。表面上看,某种商品降价了,对消费者而言好像是从天而降的大好福利。但事实上……我只能说,大家别再活在幻觉中了,商场终究不是在做慈善,人家也是要挣钱吃饭的嘛。
  读研期间,我不得不自力更生买菜做饭,一年下来,我算是摸透了超市惯用的伎俩。以我的经验来说,某种商品标注了特价,一定是哪里藏着猫腻,太单纯的人(像我小时候),购物经验不足的人,还有不关注价格的人,自然是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
  特价商品的猫腻在于:要么是标价永远不变,长年累月地特价促销,从没见它恢复过正价,所以本质上也就没有降价;要么是即将过期的——许多次我狐疑地检查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然后茅塞顿开;要么是新品上市,用一时的让利吸引消费者,借以拓展市场,这种算是最实诚的降价了;有些超市喜欢打包连带销售,通常是买两件才能享受优惠,或者买二赠一,诱使人们买了过多的东西;还有一种最迷惑人的可恶的降价,即不动声色地调包——质量差,固然会便宜,不少消费者却以为买到的是从前那种质量的商品。一分钱一分货嘛,人家不会无缘无故降价的。可惜买东西的人更愿意相信童话,总盼望能买到价低质优的东西。
  起初,我买绿色蔬菜时会习惯性挑选价格相对喜人的,同一种菜的价格若比往日低那是最好。蔬菜价格波动受到市场供应的影响是必然的,但蔬菜质量的好坏也是主导因素。比方说买菜心,买的次数多了我才觉悟:如果哪天菜心的价格比往日低,那肯定不新鲜,有经验的可以看出来,看不出来也可以掐出来,掐不出来也可以吃出来。所以后来我看到贵的菜心反而更高兴,哪天太便宜了反而不敢买,宁愿换别的吃。假期在家时我又发现,只要是特价促销的西兰花,质量绝对比正价的差,不仅是不新鲜的问题,而是品种根本不一样。但超市从来都不会标注这次进的货跟以往有什么不同,消费者们也只认“西兰花”,管它是哪种西兰花。除了食品,日用品也一样。


  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买一大提面巾纸,回去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每盒的克数减少了,算下来反而更贵;买到特价衣服沾沾自喜,穿两天发现起球起得厉害……然而不管质量怎样令人失望,那些降价的东西总还是会更快地销售出去,人们再怎样小心精明也还是难以跨过价格这道坎。占便宜的心理是与生俱来的吗?居然有那么巨大的诱惑力,如同磁铁,整个儿把人吸过去。看到降价的东西,许多人即便根本不需要,也还是心里痒痒,不禁嘀咕:“原价……现价……降了这么多啊……”最后不管不顾地买下。在他们眼中,买了是占到了便宜,不买不仅是没占到便宜,简直是吃亏。于是他们去超市,最关注的可能不是自己最需要的东西,而是正在促销的东西。殊不知降价可能只是个幌子,买到劣质的东西才是真的吃亏,那些搁置在家的无用商品更是一种浪费。
  很多商家都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占便宜的心理,特别针对老年人做,毕竟老年人经历过苦日子,生活上更加精打细算。一个新开业的养生保健中心发传单,说可以免费体检免费咨询。外婆一看就心动,心想反正是免费,就去了。结果被人家查出各项指标都有问题,几乎各个器官都需要治疗,被人家推荐了各种保健药物和器材。回来一说,家人们觉得奇怪,毕竟老人家平时并没有什么症状。保险起见,家人带外婆去大医院检查了一番,又是花钱又是折腾,最后证明她根本没病,虚惊一场。好吧,本来是想占便宜的,结果给自己找了一堆事。
  现在,想占便宜反倒吃亏的事还少吗?不肯好好运动、调整饮食,又幻想能快速减肥的女生,偷懒去吃各种莫名其妙的危险的减肥药,结果搞垮了身体,得不偿失。整日埋头刷题,除了教科书和练习册一概不碰的学生们,以为自己节约了时间,却在成长的关键阶段缺失了对精神和内心的关注,急功近利,这不就是当今教育最大的吃亏吗?贪图眼前利益而置环境于不顾,日后在雾霾中死去活来,又要花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治理污染,完全是作茧自缚……
  若不去奢求捷径,走正路大概也都到了。事实证明,吃亏的总是爱占便宜的人。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对于“兰州拉面”或者是“西北拉面”这个餐饮种类,一方面,大众已经非常熟悉,因为这类店子开满全国各地,另一方面,网络又使得各种各样关于兰州拉面的传言与争论不绝于耳。可以说,人们对兰州拉面看似熟悉,实则陌生。 1  对于“兰州拉面”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甘肃士绅陈维精摸索香料调配,然后委托回民师傅进行烹调、改良。的确,在中国历史上,士绅往往会对餐饮业做出很大贡献。他们经常被认为是很多名菜的创始人,例如冒
期刊
作为有过十年放牛经历的进城乡下人,笔者读高上兴的《收月光的人》,就像冬天里啜饮一壶老酒,从醇香到沉重,直到最后醉倒在乡村的想象里,叹息在无边无际的怀念里。但醉梦之中,我们仍会情不自禁地追问三个问题——月光是什么?收月光的人又是谁?建构的场域到底在哪里?  月光是什么?是我们从小在打谷场上触碰过的皎洁光亮吗?是我们离开家乡忘不了的月光下的童谣吗?是,又不全是。由此可见,文章里的月光是一个多义的意象,
期刊
@蜘蛛结网时,通常是先从它的立脚点,引出许多根长度足以到达对面的长丝,这些丝顺风飘,蜘蛛会时刻用脚去触碰蛛丝的固着点。如果有哪一根丝拉不动了,就意味着这根丝已经缠在对面的树枝上,“天索”也架成了。蜘蛛把这条丝定为蜘蛛网的支撑线,接着再来来回回粘几条丝,把它弄成一条粗“缆”,然后又平行地架设第二条“缆索”。后面结网都是有顺序的,先经后纬,勾网结织都一气呵成。一般蜘蛛织一个圆形的网需时30~60分钟,
期刊
《请回答1988》是一部非常经典的韩剧,讲述了双门洞胡同里几户人家之间日常相处的温馨故事。女主角德善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女生,在家排行老二,总是被忽视,学习成绩也不够理想。当他们面临高考时,妈妈给德善改名为秀妍,希望会带来改变,谁知事与愿违。当学业和情感都遭遇危机,她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  爸爸问:“我家德善的梦想是什么?”  德善无奈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没有,我没有梦想。爸爸一定很失望吧。”  爸
期刊
倒掉剩下的半杯  从小,我就是一个智商高过头的人。比如小的时候,老师说:从甲地到乙地是5公里,那么从乙地到甲地同样是5公里。我却质疑道:从儿童节到国庆节是4个月,难道从国庆节到儿童节也是4个月吗?我听见老师弱弱地回了句:我不扶墙,我只服你!  到了初中,我的思维变得更加与众不同,这让老师、同学都对我刮目相看。记得有一次上物理课,老师说:还有几分钟时间,大家有什么问题尽快问我。同学们都是问“摩擦力”
期刊
一  张益风是叶清清从小到大见过的最奇怪的男孩。  怎么奇怪呢?大概是,他有一双奇怪的眼睛,像是会说话,让他看起来比调皮的同龄男孩温柔。还有奇怪的性格,沉默却开朗,平日像个不会说话的哑巴,只会翘着嘴角笑。最令人嫉妒的,是他那奇怪的脑袋,那么聪明,好像世界上真有毫不费力就成绩顶尖的人。  叶清清和张同学第一次认识,是在上初中以前。  那时候,她在小姑姑家里度过了一个悠长的夏天。从小到大,整个家族里,
期刊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是明宣宗的长子,仅几个月大就被册立为太子。看起来,他的人生早已被规划好。而实际上,朱祁镇一生中,当过皇帝,做过囚徒,之后再登皇位,可以称得上传奇。  宣德十年(1435),明宣宗驾崩,朱祁镇即位,改元正统。那时,他只有九岁。九岁的孩子着实年幼,因此国事由太皇太后张氏操持。太皇太后眼光长远,她既不重用自家人,也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而是重用忠厚旧臣,任用史称“三杨”的
期刊
1  不确定性在带给我们自由和机会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焦虑。自由,好处是无限的可能性,坏处是无限的竞争。为了应对这种风险和竞争,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保障机制,比如社会保障、金融、保险、慈善等。大众教育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种保障机制之一,因为我们需要通过大众教育来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以帮助我们应对各种风险。  但是问题来了,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恶性竞争,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现状
期刊
到了南方之后,我发现这里美得让我陶醉。这里有水,还是一条江水,散步在江边,一阵湿润的江风吹来,一声游轮的鸣笛声传来,让人感觉似梦中到了灯塔的旁边。这里有花草,不管是在公园里还是马路边,随处可见。凑上去鼻子嗅一嗅,各种香气沁入心脾。这里有芦苇荡,有木栈桥,有野生鸟类,有清新空气……  南方充斥着花之香味和让人眼花缭乱的花之颜色,对于出生在北方的我来说,这是时不时写下赞叹的灵感源泉。可在我的记忆中,总
期刊
[知趣]  问:感觉自己的记忆力变得很差,忘记带书本,忘记吃药,想做一件事,打个岔就再也想不起来了。是因为现在的信息量变大,我的脑容量不够了吗?  答:我们每天要面对大量繁杂的信息,专注这件事,就会忘了那件事,好像自己的脑子突然恢复了“出厂设置”。比如过完寒暑假的孩子们,在开学的第一天,会忘记自己的教室该怎么走,在校门口问了路,进教室还得问座位。如果说一件事因为长时间没做,而被遗忘到脑后,这还情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