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巨大肾动脉瘤1例

来源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wz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性,28岁.5年前因外伤行右肾切除,近年来时有左肾区隐痛,患者自感左肋下不适来院就诊.体格检查:血压162/96 mmHg(21.5/12.8 kPa),左肾区叩击痛阳性,未触及震颤,未闻及血流杂音;血、尿常规正常,肾功能正常.超声检查:左肾13.1 cm×6.3 cm,形态、结构未见异常改变,左肾门处见一3.7 cm×2.7 cm的囊性包块,边界清楚,壁薄光滑.彩色多普勒示囊性包块内充满红、蓝涡流,且与肾内段动脉延续.频谱多普勒测得红色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 58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 26 cm/s,搏动指数(PI) 0.87,阻力指数(RI) 0.54;蓝色血流动力学参数:Vs 75 cm/s,Vd 21cm/s,PI 1.37,RI 0.72;肾内段动脉Vs 43 cm/s,Vd 22 cm/s,PI 0.72,RI0.48;弓形动脉Vs 33 cm/s,Vd 18 cm/s,PI 0.68,RI0.47;小叶间动脉Vs 24 cm/s,Vd 13 cm/s,PI 0.65,RI 0.46。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甲状腺结节大小对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630例691个结节,收集术前FNAC的诊断资料,根据Bethesda分类标准将细胞学结果分为6个级别:Ⅰ,细胞不足或无法诊断;Ⅱ,良性;Ⅲ,不典型增生;Ⅳ,滤泡性肿瘤;Ⅴ,可疑恶性;Ⅵ,恶性,以大于Ⅳ级作为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标准.结节大小按长径(L)分:A组(L≤0.5cm)、B组(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获取正常人腓总神经较全面的超声信息.方法 观察腓总神经的走行规律及声像图特点,并选取腘窝折线水平及腓总神经绕腓骨颈处为测量点,分别测量双侧神经的横截面积.结果 绕腓骨颈处及腘窝折线水平双侧腓总神经横截面积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腓总神经在上述两个测量点的横截面积总体均数分别为(0.139±0.043)cm2、(0.114±0.032)cm2;腓总神经上述两个测量点的横截面积男性较女性
患者女,47岁.主因腹胀、月经不调1年就诊.经腹和经阴道超声检查显示:子宫体前位,大小约6.57 cm×4.59 cm×3.06 cm,内膜呈带状高回声,厚约0.70 cm.子宫肌壁回声不均,子宫后方测及大小约9.12 cm×8.29 cm×7.79 cm实性肿物(图1),肿物后方包膜完整,边界尚清晰,肿物前方与子宫后壁关系密切,界限不清.肿物内呈不均质低回声,彩色多普勒示肿物内部可见棒状血流信号
期刊
目的 探讨肾肿瘤回声强度差异与瘤体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术前超声检查52例最大径≤3 cm的肾肿瘤,将其回声强度分为回声增高型(包括高回声、稍高回声)和回声减低型.分析回声强度与肿瘤脂肪染色强度的相关性.结果 18例良性肾肿瘤中高回声14例(77.8%),均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低回声4例(22.2%),2例为乏脂肪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为少见的良性肿瘤;未见稍高回声病例.34例肾恶性肿瘤中稍高
临床上胎儿气管与支气管病变较少见,但发病后大多病情凶险,胎儿存活率很低[1-2].目前产前常规超声检查规范尚未涉及气管与支气管,对正常胎儿这一区域的超声形态了解较少,偶尔发现病变多是依赖间接超声征象,故病变检出率低,检出时间较晚,存在一定的漏诊率.现对胎儿气管与支气管的解剖特征、先天性病变及超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FNAB)在常规超声TI-RADS 4-6类甲状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常规超声TI-RADS分类同时进行超声引导下FNAB的494例患者(共501个结节),筛选出TI-RADS 4-6类患者163例共168个结节,分为三组:Ⅰ组,TI-RADS 4A类;Ⅱ组,TI-RADS 4B类;Ⅲ组,TI-RADS 5-6类(6类中除去已经病理证实者).以手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7 (BMP-7)与肾剪切波速度(SWV)在糖尿病肾病中的相关性.方法 将15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NA)组、微量白蛋白尿(MA)组、临床蛋白尿(CA)组;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检测各组血BMP-7水平,并利用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检测各组肾实质SWV,比较各组间的BMP-7水平及肾实质SWV.对糖尿病肾病各组的
目的 观察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者抗凝、溶栓治疗前后右室心肌应变、应变达峰时间的特点,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APE患者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急性肺栓塞患者25例,正常对照组3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并记录右室侧壁及室间隔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心肌纵向收缩峰值应变(PSS)和应变达峰时间(ST),并计算达峰时间均数(STM)和标准
患者男,37岁.因间歇性心前区疼痛1年,加重10余天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各导联ST T未见明显异常.心肌酶谱检查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心脏各房室腔径未见异常.升主动脉管壁回声增强,搏动幅度减弱.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内径未见明显扩张.左心室前壁中下段心肌、室间隔中下段心肌收缩幅度明显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50%.大动脉短轴观显示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管
期刊
患者女,51岁.因呼吸困难、胸痛1周入院.查体:体温36.5℃,脉博9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63/9.31kPa.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腔内径缩小,左室流出道狭窄;舒张期二尖瓣开放时可触到室间隔,二尖瓣前叶呈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室间隔厚度17 mm,左室后壁厚度为19 mm,回声增强,分布不均匀(图1);组织多普勒频谱显示二尖瓣环外侧壁心肌运动速度e/a<1;M型显示二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