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唯望科室再登高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niao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全军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他以专业精神不断钻研探索,取得多项突破;身为消化科主任,他以实干精神带领科室跃上新高度。
  他是李楠,总参总医院消化科主任。
  1999年,李楠调任总参总院消化科主任时,科室只有7名大夫,20张床位,不要说在解放军医院系统,就是在医院内部也是个不起眼的小科室。而今天的消化科已经有60多人,93张床位,在北京市仅列301之后,为全市第二。且李楠突破性地担任全军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全院综合评比中为内科第一名。目前科内军人医生全部为博士,科研梯队完整。科室获得2009年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和2012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实干精神带团队
  今年56岁的李楠出身于海军家庭,是“老三届”,有10年的时间是当农民、做工人,他是恢复高考后78级大学生,本科毕业时已经28岁。“时间对我来说就特别的紧迫。”1999年任总参总院消化科主任时,李楠已经42岁了,他将这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化为实干精神,作为带领科室前行的基础动力。
  科室的成就是与它的自身定位分不开的。现在全院都知道李楠主任不贪财,开的车是全院私车中最差的——有的开就行;李楠主任不管药费,外出吃饭档次最低,大家都知道他请客最多也就是涮羊肉,但消化科科室氛围之好也是全院闻名的,记者采访时所见,从科室副主任到护士全都是直截了当进门谈事,无需敬语,也没有客套。李楠办公室从不锁门,而且房门的钥匙,研究生、护士长有,其他的科室副主任都有,大家都集中到这儿来上外网,打印文件。采访当天,科室里包括一线的护士在内,所有人都在积极地申请总参的科研项目,打印好了就找李楠签字报批。反倒是护士长觉得护士们的项目不必把她写在第一申请人,为此来找李楠主任“诉苦”。
  李楠觉得自己做为学科带头人,不能有任何架子,凡事要带着大家一起发展。李楠在科室内鼓励大家都去读博士,一次考不上的他也尽力帮助别人考第二次,因为“每个人的进步都是科室整体的进步”。这样的氛围也影响了合同制的外聘大夫。手心手背都是肉,李楠觉得要给外聘大夫以幸福感,在科室内不但能学到技术,还要有不错的生活,这样才能在团队内感到幸福。而做为军人,李楠觉得应当更看重荣誉感,讲求奉献与追求。对外聘护士随意使唤或者有意欺凌,李楠绝对不允许。消化科的医护人员并不富裕,李楠就总想带大家出去吃一次饭也可以为大家省一次钱,消化科用的都是便宜药,李楠追求的是集体的荣誉与进步。
  现在的科室氛围或许就是李楠的毕生所求。
  李楠初到总参总院消化科时有几个突出感受:人心散、没有特色,连基本的医疗指标都完不成。凝聚人心靠什么?压服是压服不了的,李楠首先想到了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去说服别人。科室献血他带头参加。用药他带头用便宜药,如果有人认为不进某个新型抗生素就不行,那对不起,你找能让你用这个药的地方去,我们用不起你。因为有集体你才有药,没有集体哪有药呢?同时李楠交待晚上所有值班的主任、副主任医师,面对疑难、风险、半夜三更的会诊、甚至纠纷,最重要的两个字是“担当”,自己要冲在前面,要做年轻大夫成长的后盾。
  也有大夫对主任的做法无动于衷的,李楠只好执行制度。晚上会诊有大夫起不来,李楠马上到现场,亲自等,严格执行三级检诊制度,我能做到你做不到,那就要追究你的责任了。李楠还建立了英语教学、查房制度,而且一坚持就是十几年。你要是觉得张不开嘴,那你可以和我一样早起,锻炼之后交班之前学习英语,一篇文献一篇文献地放投影分析,李楠的英语在诸多年青人中不算最好,但他敢张口好提问,其他大夫只好跟上。这个习惯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积累着,直到大家在晋升职称和在海外发表论文时发现其中的妙处后,心情由无奈变为感激。李楠觉得年轻人都有学习向上的欲望,只是容易受环境左右,你坚持正确的有长远益处的做法,那些短视的随波逐流的东西自然就没有市场。到后来每年春天、秋天,团队的集体郊游成了制度;包括对主任在内,大家直来直去地互相指出错误也成了制度。一句话,实干成了科室的制度。
  瞄准前沿出成果
  2013年全院科室主任竞聘,李楠第四次连任消化内科主任,是全院硕果仅存的55岁以上的“老主任”。李楠总在思考留下自己的原因:“特别优秀算不上,那就只剩下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了”。
  要传下去的,首先是学术高度。在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原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任主任委员的全军消化专业委员会中,李楠是五位副主任委员的其中一员。这一学术高度为医院消化内科在军内的发展营造了广阔的空间,李楠真心希望自己的同事能延续甚至超越这一高度。
  其实仅从床位数看,消化内科的发展两年一个台阶,发展得很稳定,这背后是医生梯队和护理队伍的稳定发展。李楠把队伍发展的突破口选在课题上,在确定了科室研究的大方向后,李楠鼓励科室所有医护人员报课题。科室发展的初期,无论是副主任、主治医、住院医还是护士,也无论课题的大小、方向,李楠总是要“霸道”地看一遍,这一“看”从课题的选择到论述的逻辑,从语言表达到PPT的格式都被分析甚至是“批判”得通通透透。整理完了还要专门问对方,你认不认可这样的整理,认可,那就上报;不认可,从头再来。就是这样“家长式”的“手把手”课题整理,迅速地提升了整个团队的科研素养。一个人的东西经过二三回“整理”,李楠就绝不再做一个字的改动,还要专门把作者叫来面对面地表扬:这个课题报告写得太好了,大有长进,我已经不知道要怎么改了。李楠本身就是军区消化内科课题项目的评委,常年与各种标书打交道,他不知道怎么改,其他的评委一看肯定是好课题,每报每批,科室的学术攻关热情空前高涨。
  除了科室既定的两大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和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李楠也决不压制同事们的“突发奇想”。科室的秘书翟俊山观察到入伍军人幽门螺杆菌地检测及入伍一年后该指标的检测有复杂化的趋势,大家都在向超前的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高分子生物学方向思考。翟俊山觉得没有必要,他开展逆向思维,想到了最原始的吹气检测法。李楠一听觉得既有创意又非常地简单,就鼓励他到院里申报课题。结果在课题答辩时,其他评委也觉得“眼前一亮”:“太适合部队的实际了!”马上全票通过。   陆陆续续积累下来,2009年科室一年获得两个奖,SCI论文在全院单科室名列第一,开创了总参总院内科科研的先河。为了不使科研工作孤立地开展,“在临床中发现课题”也是消化内科不成文的规矩。这个导向催生了一大批特色项目,比如门静脉高压的联合介入治疗特色,在北京第一个建立了门静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急诊救治的绿色通道,还获得2009年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采用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综合治疗炎症性肠病,形成技术特色并影响到全国16个省市患者,形成的技术特色并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等5项资助;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与微创治疗是重点项目,因为形成了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吴阶平基金会课题资助、并荣获了2012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强调军事应激与消化科临床科研工作的方向获得军队“十一五”面上项目支持和2011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等等,数不胜数。
  这些项目突破,也带动了科室同事人生的进步,年轻的科室副主任成长起来。整个科室早上学英文,白天忙工作,晚上都在加班加点写论文、做实验,李楠每天最后一个离开,看到沸腾的科室慢慢安静下来,他的心里特别踏实。
  百尺竿头再登高
  消化内科的临床工作风险不小,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更是如此,又要鼓励年轻人做,出了问题有矛盾是必然的,李楠只能把话说在前面,善后工作做到后面,医生逐渐就熟练了。每每出现了纠纷,李楠总是把患者请到办公室单独面对,先分清事情的责任,该道歉的道歉,该沟通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原则摆在桌面上。科室占理的,病人情绪再激动,李楠也当仁不让,把底子交给病人让他们来选择,最后给他们台阶,双方达成和解。
  对待护士李楠也同样用心。在护士长的工作述职中李楠直接问她:“你拴住人心靠什么?”答曰各种制度、福利;李楠又问:“你给护士们介绍过几个对象,成了几对儿?一对没成其他都是虚的,外地护士来北京最大的需要就是安家落户,其它的福利、制度都是次要的。”护士长倒是乐了:“还真成了二对儿。”李楠当场予以表扬。科里的护士也知道李楠讲实际不讲形式,也就慢慢放松、安心下来。李楠觉得护士们周六、周日加班加点,挣钱又不多,每当出现质控问题要扣奖金时,李楠就站出来分担“陪绑”,让大家因为心疼一个“老头子”而知耻后勇,哪怕有人说李楠很直很傻,他也在所不惜。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化内科的临床工作慢慢也变得复杂多元了,成了内科中的外科,在微创内镜技术和消化道支架技术成熟的前提下,2012年就完成了173台手术。十多年来,早上大家学习完吃过早点,7:40准时交班,提前20分钟,一切安排起来井井有条;哪怕住得再近,李楠中午也从不回家,生生练就了靠在椅子上休息的绝活;白天没有时间,李楠习惯了在下班时间后再对一次危重症病人做一次查房。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他,险情能否得到控制,最重要的处置都在前十分钟,前十分钟内主任到了,哪怕病人真的救不回来,家属也能安心,科室也多了一份平安。
  李楠发表文章时,尽量在作者栏里带上最多的参与者,而科室同事报课题,没有一个把自己放在第一作者,李楠觉得这是“岁数决定论”,年轻人应当尽快成长起来,独当一面。李楠也通过这种方式,努力把全科室的临床、论文、医工合作、科室合作等等整合起来,在腹部疾病整合医学的框架下,建立消化科室自身的品牌。李楠是总参系统的消化普外及肝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自己的旗下也集中了高分子材料等不同领域的博士、博士后人才。李楠觉得,自己主任任期最后的三年,一定是海纳百川、广集贤才的三年,是科室百尺竿头再登新高的三年!
其他文献
年度人物 武斌  推介词:怀揣“民族兴国,品牌富国”的梦想,坐拥过亿身家的武斌放下一切,创立了“俏十岁”品牌,2013年,他的十年心血——俏十岁中医养生驻颜综合方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列为全国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让女人变得更美丽,让全世界都知道最好的美容产品在中国。”  他曾经高考失利,卖过羊肉串、摆过地摊儿;曾投身日进斗金的IT行业,月赚百万;也曾“投战”海南商场,
期刊
推介词  2013年,颂禾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吉林省“规模最大、社员最多、范围最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姜军“立足农村,促进农业,服务农民”的理念得以逐步实现。“梦想”和“责任”始终是他前进的动力。  “颂禾”对姜军来说不只是企业,而是他用心经营并乐此不疲的事业,在他心中,自我价值的实现远比经济上的获益更重要。  身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姜军在成立颂禾农民专业合作社时,就预想过今天的规模。截至2
期刊
在中国文人的视野中,春天的花开,夏日的荷香,青翠的远山,愉悦的思想,等等诸多美好的事物,是永恒的艺术主题,也是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在北周末年或者隋朝初年的一个春天,当展子虔伫立在温暖的春天里,远观幽静苍茫的远山,近睹嫩绿的叶芽绽放在枝头,他心中的春天也悄悄绽放,一幅伟大的巨作,也就自然地在他思绪中成型。他用自己的神来之笔,为中国文化史留下了最精彩的一个春天记忆:《游春图》。  从三国鼎立,到两
期刊
在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威武行列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和平时期,他们不必每天穿军装,却同样肩负着军人的使命;战争年代,他们无需攻克堡垒,但也要奔赴前线,经受炮火洗礼;身为总参人,他们不用调兵遣将、组织实施战略战役计划,却要奋战在医疗科研攻关前线,为官兵及民众健康保驾护航。  他们是总参谋部的医疗卫生队伍。走在这支特殊队伍最前列的,当属总参谋部总医院人。总参总院前身为解放军第309医院,坐落北京西山脚下
期刊
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对于我这样一个还算是搞语言文字的人来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一年来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讲话、写文和开会的风气变了。一年来,我高兴地看到习近平和常委们都在努力改变着言语行为,被人们称为清新文风。新年伊始,按惯例习近平发表了新年贺词。在这4分20秒的贺词中,没有空洞的套话和更空洞的政治口号,内容实在、主题鲜明、语气自然、语调平和、形式新颖
期刊
余寄寓北京三十年矣。在此娶妻、成家、生女,打拼半生,也算功成名就,可谓幸也。然,帝都不属于我,一如余从未将其视为故乡一样,总在血源、文化、风情上隔着一层。  因此,每逢过大年,余总要携妻女,倦鸟南归,回家过年。余老家在昆明城郭之东大板桥古镇,为当年入京第一个驿站,也是返滇的最后一驿。汉彝杂居,民风纯朴,一条三里长的老街,古屋民舍,汉瓦白墙,梅花格子门窗,屋檐下,每家用青石彻一“铺搭”,卸下窗戶板,
期刊
早几十年,教育青少年最通用的办法是“忆苦思甜”。当今时代,有种能撩拨青少年梦幻的手段叫“心灵鸡汤”。有那么个别自诩为“青年导师”的人,迎合当代青少年五彩缤纷的梦想世界,以包装得让人艳羡的“成功”,用一些辞藻华丽、富含哲理的所谓人生语录,做成香味诱人的“心灵鸡汤”,吸引成千上万青少年成为他们的粉丝。  每个时代都需要正确引导成长成才的青年导师。他们能为青少年提供奋发向上、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去实现梦想
期刊
这不是一支出身草莽的球队,不会用国人最理解的卧薪尝胆方式来独占鳌头;这是一支生来便“金光灿烂”的球队,喜欢用国人最崇奉的大杀四方来横行亚洲足坛。  四年前,它只是一支中国次级联赛的球队(中甲),四年后,它居然成为了称霸亚洲足坛的霸主,它的飞跃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球迷的民族情结。  中国球迷早已在失望中沉沦多年,从未幻想过能有这么一支球队,神兵天降般让众人如此酣畅淋漓;更没有考虑过一支中国球队,也
期刊
据中国之声报道,一位叫赵东旭的城管,在北京市丰台区执法的时候,想要暂扣一名违法女商贩的三轮车,当时对方坐在车上死活不走。旁边站着一个小孩子,孩子不哭也不闹,只是眨着眼睛看着城管。这让执法的赵东旭突然想起网上的一张男孩眼睛瞪向镜头的照片。于是,他们决定暂不扣女商贩的违规车辆。赵东旭说,成人的世界有法律、有规范,在孩子面前,他希望孩子们看到法律中人性的一面。  这是一则读后让人心中一软的新闻。之所以一
期刊
以破落秀才而横空出世手握重兵势倾朝野,吴佩孚一生几度失势又几度雄起,大起大落跌宕起伏。1939年12月4日日本牙医施行手术而当晚暴卒后,他被国民党政府追认为陆军一级上将。而这一切都与他的为人处世有直接的关系。  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出现第一张中国面孔,他就是吴佩孚。这位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 man in China”的北洋军阀,是个毁誉一身、盖棺尤难论定的人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