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实践性教学是指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一系列与理论讲授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将思辨、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方法。在《社会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实践性教学法是指要改革原来“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和组织一系列实践性教学活动,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最终使学生能够用社会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视角和经验、研究方法来认识、理解、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能够针对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使当代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作好职业准备,科学选择日常决策,理性对待变革中的世界。
一、实践性教学法运用之立足点
1.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实践性教学法运用过程中,“理论”要联系的“实际”不仅是指与社会学理论相关的客观现实、社会实践,也包括教学对象的思想状况、认知能力、知识需求、发展需要等实际情况。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程度和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理论作为认识和实践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在实践性教学法运用中的具体体现。
2.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为学生服务,一切教师效能为学生发挥”,尊重学生个体的需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关怀学生个人的成长,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市场的需求,强化“实践育人”,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获得分析、预测、解决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这既满足了大学生就业和成才的需要,也是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
3. 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意识、人生态度、学习和生活等实际情况,教师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逐渐内化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形成他们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克服腐朽、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侵蚀。学会正确认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妥善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情致、有韵味、有活力、有价值,讲诚信、守承诺、胸怀广大、超越功利等等,以此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大学生的情感智慧。
4.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性教学法力求改变以往的文科教育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造成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弊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导向,把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作为实践性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构建模拟和真实的社会情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意识、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勇于创新的意识、敢于创业的意识,让大学生真实地感受社会现实,在社会和生活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做人,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性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1. 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社会学》。问题教学法是前苏联教育专家马赫穆托夫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基础之上。将这种方法引入《社会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能够用学生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来设置问题情境、提供解决问题的背景知识和途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最终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能够用社会学的基本思维和视角认识社会问题,化解心中疑问,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热点、个人前途发展等一系列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然后经过归纳和分类,分解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并有的放矢地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解答。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使社会学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针对多数学生提出的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何让学生们认识和理解?首先介绍目前我国就业问题面临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从经济学界定的几种失业状态、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等相关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就业与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然后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学想像力,联系个人经验与广阔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性认识,即端正认识、迎接挑战、修养自己、提高能力、适应社会。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和问题,引领着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现实世界”,深刻认识和理解自己身处其中的现实社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体验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角色。体验教学法的实践,一般是指个体在亲身经历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感受、实践、探究,对认知、情感、行为和认识的深度体察、感悟,最终认识某些可以言说或者未必能够言说的事物,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乃至心理品格的过程。由于体验的个体性、亲历性和内在性,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都会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体验又产生不同的感觉体验、视觉体验、动手体验、情感体验或者成功体验、挫折体验等。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体验角色的责任与权利,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作为一种人文方法的体验,体验性教学法能够使教师抛开“教”的心理角色,以学生的视角观察,以学生的心态感受,真实经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时政述评”,学生自拟题目,发表对时政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由“学”的角色转为台上“教”的角色,让学生的直接经验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并体会、品味、觉察自己的职业意义和价值,提升教师基本职业技能。
3. 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处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中。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身临其中。因此,情境教学法要求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以免使其远离真实的问题情境。《社会学》教学运用情境教学法,主要是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自到社会中去了解、调查社会各方面的实际,诸如人口和人才流动情况、婚姻家庭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社区建设和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并根据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予以解释,或写出相应的调查研究报告。社会调查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调查对象,从校内“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获得直接经验,从而使他们能够超越个人间接经验的局限,直接了解他人、了解社情、了解国情,进而学会理解、宽容,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4. 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学习迁移能力。案例教学法是 20世纪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首创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实践性教学中引进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社会学》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采用典型案例组织学生研讨,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决策的方法加以评论。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社会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社会学想像力”之前,先让学生分析“喝咖啡”这一日常行为所产生的一系列结果,引导学生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并对学生提出的答案进行解析,得出“喝咖啡”这一平常的行为可以与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相联系,最后引出“社会学想像力”的概念。西方社会学理论比较抽象难懂,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让抽象的理论通俗易懂,如讲解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的“中层理论”关于社会行动的“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时,运用著名的“霍桑实验”作案例,很容易地就使学生理解了“隐性功能”虽然不被人们认可和预料,但对于理解看似不合理的社会行动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它帮助学生分析人的不同的社会行动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身边的人和事,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一、实践性教学法运用之立足点
1.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实践性教学法运用过程中,“理论”要联系的“实际”不仅是指与社会学理论相关的客观现实、社会实践,也包括教学对象的思想状况、认知能力、知识需求、发展需要等实际情况。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程度和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理论作为认识和实践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在实践性教学法运用中的具体体现。
2.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为学生服务,一切教师效能为学生发挥”,尊重学生个体的需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关怀学生个人的成长,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市场的需求,强化“实践育人”,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获得分析、预测、解决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这既满足了大学生就业和成才的需要,也是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
3. 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意识、人生态度、学习和生活等实际情况,教师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逐渐内化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形成他们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克服腐朽、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侵蚀。学会正确认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妥善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情致、有韵味、有活力、有价值,讲诚信、守承诺、胸怀广大、超越功利等等,以此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大学生的情感智慧。
4.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性教学法力求改变以往的文科教育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造成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弊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导向,把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作为实践性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构建模拟和真实的社会情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意识、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勇于创新的意识、敢于创业的意识,让大学生真实地感受社会现实,在社会和生活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做人,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性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1. 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社会学》。问题教学法是前苏联教育专家马赫穆托夫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基础之上。将这种方法引入《社会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能够用学生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来设置问题情境、提供解决问题的背景知识和途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最终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能够用社会学的基本思维和视角认识社会问题,化解心中疑问,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热点、个人前途发展等一系列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然后经过归纳和分类,分解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并有的放矢地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解答。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使社会学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针对多数学生提出的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何让学生们认识和理解?首先介绍目前我国就业问题面临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从经济学界定的几种失业状态、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等相关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就业与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然后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学想像力,联系个人经验与广阔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性认识,即端正认识、迎接挑战、修养自己、提高能力、适应社会。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和问题,引领着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现实世界”,深刻认识和理解自己身处其中的现实社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体验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角色。体验教学法的实践,一般是指个体在亲身经历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感受、实践、探究,对认知、情感、行为和认识的深度体察、感悟,最终认识某些可以言说或者未必能够言说的事物,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乃至心理品格的过程。由于体验的个体性、亲历性和内在性,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都会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体验又产生不同的感觉体验、视觉体验、动手体验、情感体验或者成功体验、挫折体验等。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体验角色的责任与权利,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作为一种人文方法的体验,体验性教学法能够使教师抛开“教”的心理角色,以学生的视角观察,以学生的心态感受,真实经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时政述评”,学生自拟题目,发表对时政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由“学”的角色转为台上“教”的角色,让学生的直接经验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并体会、品味、觉察自己的职业意义和价值,提升教师基本职业技能。
3. 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处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中。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身临其中。因此,情境教学法要求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以免使其远离真实的问题情境。《社会学》教学运用情境教学法,主要是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自到社会中去了解、调查社会各方面的实际,诸如人口和人才流动情况、婚姻家庭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社区建设和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并根据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予以解释,或写出相应的调查研究报告。社会调查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调查对象,从校内“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获得直接经验,从而使他们能够超越个人间接经验的局限,直接了解他人、了解社情、了解国情,进而学会理解、宽容,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4. 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学习迁移能力。案例教学法是 20世纪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首创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实践性教学中引进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社会学》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采用典型案例组织学生研讨,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决策的方法加以评论。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社会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社会学想像力”之前,先让学生分析“喝咖啡”这一日常行为所产生的一系列结果,引导学生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并对学生提出的答案进行解析,得出“喝咖啡”这一平常的行为可以与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相联系,最后引出“社会学想像力”的概念。西方社会学理论比较抽象难懂,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让抽象的理论通俗易懂,如讲解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的“中层理论”关于社会行动的“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时,运用著名的“霍桑实验”作案例,很容易地就使学生理解了“隐性功能”虽然不被人们认可和预料,但对于理解看似不合理的社会行动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它帮助学生分析人的不同的社会行动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身边的人和事,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