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小柴胡汤治疗脾胃病的体会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ee_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柴胡汤是一首非常著名的经方,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主要阐述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配伍意义、以及在治疗脾胃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并通过验案举隅加以印证。
  【关键词】 张仲景;伤寒论;小柴胡汤;脾胃病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5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10-02
  小柴胡汤首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是一首非常著名的经方。
  1 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
  柴胡八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由此可见小柴胡汤由七味药物组成,按其性味分为三类。一类是苦味藥,即柴胡与黄芩。一类是辛味药,即半夏与生姜。一类是甘味药,即人参与炙甘草、大枣。
  2 小柴胡汤的配伍意义
  小柴胡汤的配伍特点亦体现于三个方面。
  2.1 柴胡配黄芩以治胆 柴胡味苦性微寒,气质轻清,以疏少阳经中之郁热;黄芩味苦性寒,气味较重,以清少阳胆府之邪火。二药相合,经府同治,疏清并行,使少阳郁热即从外散又从内彻。
  2.2 半夏配生姜以治胃 半夏味辛性温,能燥湿化饮,下气止呕;生姜味辛性微温,能温中降逆,健胃止呕,并制半夏之毒。二药相伍,其用有三。①调和胃气以止呕。半夏温燥化饮,生姜辛散开结,二药皆能降逆止呕,合而用之,则饮去结开,胃气和降,则呕自止。②辅佐柴胡、黄芩以逐邪。柴胡、黄芩为苦味药,半夏、生姜乃辛味药,苦味药具有泄热之功,辛味药具有散结之能,苦以泄之,辛以散之,因此半夏、生姜不仅能够治胃止呕,而且还能帮助柴胡、黄芩以散少阳之郁热。③运行人参、甘草、大枣之泥滞。人参、甘草、大枣均有甘温补益之性,三药配伍姜、夏,则补而不滞。
  2.3 人参配甘草、大枣以治脾 人参、甘草、大枣俱为甘温之药,对于一般外感病证而言,用人参等甘温之品具有闭门留寇之弊,小柴胡汤选用此三味药,其用亦有三。①扶正驱邪。少阳为小阳,弱阳,抗邪之力不强,病入少阳,正气不足,故用甘温之药以补益正气,扶正抗邪。②防邪内传。少阳为三阳与三阴之枢,正气不足之时,少阳之邪倘若内传三阴则太阴首当其冲,故当遵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则,扶助脾气,使少阳之邪不得内传太阴。③调和诸药。既抑制柴、芩之苦寒,以防伤脾害胃;又抑制姜、夏之辛燥,以防耗气伤津。
  3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不仅能够治疗外感病,而且能够治疗许多内伤杂病,因此千百年来一直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笔者在临床上应用小柴胡汤治疗一些常见脾胃病,发现只要辩证准确,应用得当,常常效果显著,令人满意,今略述一二,以供参考。
  3.1 胃痛 姚某,女,50岁,职业:高中教师,平素性情急躁,爱发脾气,最近由于临近高考,工作压力大,加上疲劳过度,以致胃脘疼痛,伴有食欲不振,干呕反酸,嗳气不畅,胸胁胀闷,情绪烦躁,失眠,口干苦,大便不畅有排不净之感,小便黄,舌边尖红,苔白黄,脉弦细,曾在他诊治,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返流,肝胆超检查无异常表现,给予奥美拉唑、西沙比利等药物,疗效不明显,于是到我院来诊。
  辩证:胆木郁热,克犯胃土,治法:疏胆泄热,调和胃气。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30g,黄芩15g,栀子10g,生半夏10g,生姜3片,元胡10g,郁金10g,炙甘草6g。
  二诊:服药7剂,胃痛大减,偶有胀满之感,嗳气,食欲好转,舌淡红,苔白,脉细,改用四逆散加减。柴胡10g,枳壳10g,生白芍10g,栀子10g,炙甘草6g。
  三诊:服药5剂,诸症消失。
  3.2 胃痞 于某,男,39岁,职业:厨师。患者自诉半月前因工作失意而借酒消愁,遂致胃脘堵胀不舒,按之不痛,食欲减退,频频嗳气,嗳气之后胃满之感不减,大便不畅,小便黄,神情默默,有时烦躁易怒,口苦而且发粘,舌边尖红,苔白腻,左手脉沉细,右手脉细滑,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返流。
  辩证:肝胃不和,胃气壅滞,治法:疏肝和胃,消痞散结。
  处方:小柴胡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柴胡20g,黄芩10g,旋复花6g,代赭石10g,生半夏10g,竹茹20g,枳壳10g,炙甘草6g,大枣4枚,生姜4片。
  二诊:服药7剂,胃满已经减轻,时而嗳气反酸,口发粘,乏力,脉细滑。
  旋复花6g,代赭石10g,柴胡10g,生半夏10g,茯苓10g,党参10g,炙甘草6。
  三诊:服药5剂,上证好转,给予香砂六君丸以善其后。
  3.3 腹痛 张某,女,42岁,职业:工人。患者以往有腹痛病史,每于劳累过度或情志不舒而发作,昨日与丈夫吵架之后,突然腹痛不止,伴胁肋疼痛,胃胀恶心,频频嗳气,右上腹按压疼痛,无反跳痛,莫菲证阳性,神疲乏力,口干苦,舌红苔黄,左手脉弦细,右手脉弦滑,肝胆B超检查显示:慢性胆囊炎。
  辩证:肝胆气郁,横逆犯脾,治法:疏肝理气,缓急止痛。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20g,生白芍15g,佛手10g,郁金10g,川楝子6g,生半夏6g,党参10g,炙甘草6g。
  二诊:服药5剂,诸症好转,腹痛偶尔发作,胃有时胀满,嗳气则舒,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弦,仍以上方加减。
  柴胡10g,生白芍10g,佛手10g,郁金10g,党参10g,炙甘草6g。
  三诊:服药5剂,诸症消失。   3.4 便秘 王某,男,35岁,职业:个体工商户,近日来大便干燥,小便频,食欲减退,嗳气,四肢发凉,面有忧容,腰酸痛,房事消沉,耳鸣时响,苔薄白,两手脉俱沉细。
  辩证:肾阳亏虚,无力传送,治法:补助肾气,温阳通便。
  处方:济川煎加减。
  肉苁蓉30g,巴戟天15g,怀牛膝15g,当归10g,麻子仁10g,泽泻6g,升麻3g。
  二診:服药5剂,毫无寸功,排便反而更加艰难,小便黄赤,胃胀满,情绪烦躁,失眠,面红目赤,耳鸣加重,舌红苔黄,脉沉细弦。笔者自思:四肢发凉,腰酸耳鸣,房事消沉,脉沉细,一派肾阳亏虚之象,缘何用药无效?忽然想起张景岳“独处藏奸”之说,于是详察脉象,两手脉虽然沉取始应,但沉取不绝搏指有力,且有躁扰不宁之象。又想起《伤寒论·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脉沉,亦在里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可与小柴胡汤”。最后详问起病之因,原来由于生意不佳,着急上火而致本病。于是恍然大悟,原来此乃肝胆气郁,少阳枢机不利,阳气不得畅达之证,少阳枢机不利,阳气郁闭于内,不能调达肠胃,则大便干燥不畅,食欲减退;阳气郁闭于内,不能外达四肢,则手足发凉;不能温煦宗筋,则房事消沉;阳气郁闭于内而不外泄则化火,少阳郁火循经上扰耳窍,则耳鸣;阳郁于内,不能宣达气血以上升,则脉沉,不能鼓动气血以充盈脉道,则脉细;误服补阳之药,故导致诸症加重。因此改用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30g,黄芩15g,栀子10g,决明子15,枳壳10g,生半夏10g,党参10g,炙甘草6g。
  三诊:服药7剂,大便已通但有排不净之感,时而胃胀,舌红苔白,脉细,改用四逆散加减。柴胡15g,生白芍15g,栀子10g,枳壳10g,佛手10g,炙甘草6g。
  四诊:服药7剂,诸症消失。
  总之,小柴胡汤治疗脾胃疾病远远不止上述三例病证,但只要抓住“少阳郁热,克犯胃土”之病机特点,即可放胆应用,“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参考文献
  [1] 李培生,刘渡舟.伤寒论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 聂惠民,等.长沙方歌括(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化学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似已达到平台,分子靶向治疗是进-步提高疗效的新方法.靶向药物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等.EGFR抑制剂代表药物吉非替尼(Gefi
期刊
【摘 要】通过对24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低血钾、不合理的活动、用力排便、负面情绪刺激、暴饮暴食、饮酒等均是心源性猝死重要诱发因素,提出针对诱发因素采取预见性护理并进行积极救治是防治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心源性猝死;诱发因素;低血钾;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87-01  心脏
现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十几年前,当手外伤发生后,人们只能期望早日愈合,而今,人们期待着在手外伤之后能充分恢复受伤残指的原有外形、长度
期刊
【摘 要】由于急诊科工作的特殊性,病人病情的不可预见性,护理安全隐患随处可见,急诊科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如何避免护理不安全隐患的发生,预见性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急诊科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预见性护理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危。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预见性护理防范措施:护患沟通、护理技能操作、责任心、病情观察、护理记录、抢救设施、急救药品、查对制度、科学排班等方面。  【关键词】急诊;预见性护理; 对应措施
我院自1996年3月~1998年8月采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后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21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