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韩复榘并非一介武夫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mingkoxiu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我的父亲韩复榘,社会上关于他的传说和笑话很多,诸如他看到别人打篮球讽刺人家乱抢,写文理不通的打油诗,胡乱判案等。其实这些都是坊间传说,真实的父亲并不是这样。
  不是山东人是河北人
  会打篮球而且打得很好
  很多人认为父亲是山东人,这是错误的。父亲出生在河北省,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汉子。他身高一米八左右,略瘦,却很健壮;皮肤白皙,当年在湖南沅江中游泳,袍泽戏呼他是“浪里白条”(《水浒传》中梁山水军头领张顺的绰号);李宗仁对他的第一眼印象不是预料中的赳赳武夫,而是“白面书生”。
  坊间流传一则笑话,讲的是韩复榘看见一群人在打篮球,便说,抢什么抢?每人发一个球玩去!意思是笑话韩复榘没见过打篮球的。
  其实,父亲不仅见过打篮球的,而且会打篮球;不仅会打篮球,而且还打得很好。
  早在1916年,第十六混成旅驻军廊坊,冯玉祥率韩复榘、孙良诚、张维玺、过之纲、刘汝明、程希贤等连级军官赴北京学习打篮球,由美国人哥林担任教练。一行人学习了篮球规则及基本动作,几天后返回部队,从此每星期日都到北京去学习,回营后再传授给其他官兵。父亲本来就是个“体育迷”,篮球竟成了他的终生爱好,以后在他的部队里,篮球是开展最普及的一项运动。老者回忆说,每逢部队举行篮球比赛,韩必亲临现场观战,一时技痒,还要上场小试身手,直到他担任山东省政府主席,这个习惯依然保持不变。
  父亲不仅喜欢打篮球,还爱踢足球。1917年,第十六混成旅驻军浦口期间,由韩复榘、孙良诚、石友三、程希贤等青年军官组成的足球队经常到江对面的南京,与李纯的第六师及南京各院校的足球队比赛。一次,第十六混成旅足球队与某校足球队比赛,冯玉祥也前往观战。父亲到山东后,已届不惑之年,仍不忘球场,一次比赛足球,崴了脚,很长时间走路还一瘸一拐的,从此不再踢球,改当我们小孩的足球教练,教我们顶球、压球、射门等技巧。
  那些打油诗不是他所作
  名家评价他非“一介武夫”
  有人以为行伍出身的韩复榘只是一介武夫,略通文墨而已,其实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父亲出身耕读之家,我爷爷是一位秀才,以教私塾为业。他自幼随父在私塾读书多年,对儒家的典籍有一定的根基,参军后南征北战,但仍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他在鲁期间,山东省政府咨议、著名学者沙明远经常为他讲经书、史书,如《易经》《左传》等。
  父亲在我十几岁时就去世了,他究竟是怎样一个文化程度我也把握不准,我查阅了下资料,不妨去看看接触过他的文化人是怎么说的。
  梁漱溟对韩复榘的评价是:“他对儒家哲学极为赞赏,且读过一些孔孟理学之作,并非完全一介武夫。”
  饱经历史沧桑的百岁老报人、曾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官员的陆立之于1994年在其著作中回忆他与韩复榘会面时的情景:“韩复榘的放言豪饮,谈锋犀利,似在表白其心胸坦荡,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面对方觉慧(中央监察院派驻山东监察使、元史学家)谈论元代史,不仅评说了成吉思汗的黩武主义功罪,竟也背诵了元好问的绝句,似又意有所指。绝句是:‘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韩复榘借酒论诗是宣泄着什么?恰又是面对正在撰写《新元史》的监察使,这可说是妙语双关,在当时的国民党所谓‘儒将’中,很难觅到第二人。其次,韩复榘与孔祥榕(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评论《水经》,诙谐幽默。”
  有人把《效坤诗钞》中的几首“打油诗”说是父亲所作,大加嘲笑,显然是把他与张宗昌(字效坤)当成一人了。那几首诗虽选自《效坤诗钞》,其实也并非张宗昌所作,而是由张的老师、前清末代状元王寿彭代笔,乃文人的游戏之作。
  坐在院子里听官员汇报
  群众可以站在一边听
  又有人编故事,对所谓“韩复榘讲话”大加嘲讽,诸如“没来的请举手”“懂七八个国家的英文”云云。由于故事编得过于离奇荒诞,反倒没人信了。那么父亲讲话到底怎么样呢?
  1935年4月,父亲在第三路军“军官训练班”上就战术问题讲话:“战术学里说,全线作战是什样,正面攻击是什样,侧面作战又是什样,虽然讲得很详细,可是实际运用起来,哪有这样恰当的时候?敌情什样,是守是攻,是不是混成队伍,敌人的器械是什么,敌人有没有相当的训练,以及作战的地形,是山河是村庄,都是指挥官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详为筹划,绝不是书本上找得到的。”
  1937年3月21日,父亲在省府“朝会”上就资本主义经济问题讲话:“资本愈发达,贫富的差别愈大,结果苦乐不均,社会的痛苦就一天比一天加深了。即以美国而论,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富国,其实也就是几个资本家富,如同煤油大王、汽车大王、钢铁大王,等等,其国内每年仍有几百万失业的,几百万没有饭吃的。”
  社会上流传关于父亲视察的故事也不少,但多属讹传。前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籍人高平写过一篇随笔,讲了儿时亲见的一件事:“那是1937年‘七七事变’以前的一天。我父亲由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回了老家,在高苑县担任看守所所长。韩复榘作为省主席前来高苑视察。他不是坐在办公室召开会议,而且在县政府门前的广场上放了一把椅子,往那里一坐,让县上的各级官员到面前来站着汇报工作,接受询问,群众可以在场观听,刚满8岁的我就站在其中。我记得父亲也和别的小官一样,腋下夹着公文夹,跑步到他面前,立正报告了什么。”
  能容得下读书人
  “决不欠你的教育经费”
  1927年,何思源被蒋介石任命为山东省教育厅长。父亲由河南省政府主席调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新省府班子基本上都是他由河南带来的原班人马,只有何思源与南京方面关系密切,又是蒋介石点名安排在山东的。起初,他对何思源怀有相当戒心,态度也十分冷淡。
  韩、何之间的第一次交锋是因省财政要削减教育经费引起的。何思源愤而面见我父亲,态度强硬地表示:教育经费不但不能减少,以后每年还要增加。他还说:“这不是我个人的事,事关后代青年。主席要我干,就得这样,不叫我干,我就走路!”何思源原想以此触怒父亲,以便离开山东。不承想父亲非但没被“触怒”,反而起身对他说:“决不欠你的教育经费,你放心吧!”
  正是不打不成交,父亲与何思源从此反倒成了朋友。他非常赏识何思源的耿直和勇气;何思源则发现“与韩复榘相处很容易,向韩直攻是有效的,对他要爽快些,说话不要转弯抹角。韩复榘虽然好明杀人、暗杀人,但他不是阴险的人”。
  几位省政府委员联袂面见父亲,强烈要求将何撤职。父亲对他们说:“全省政府只有何某一个人是山东人,又是读书人,我们还不能容他?不要越做越小,那样非垮台不可!”
  父亲主鲁7年,山东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对教育工作,他总是放手让何思源去做,而且没有向教育界安排过一个私人,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1938年,父亲在开封被蒋介石诱捕后,蒋介石为搜罗他的罪名,曾召见何思源,开口先问:“韩复榘欠你多少教育经费?”“韩复榘是怎样卖鸦片的?”何思源不肯落井下石,直言道:“韩复榘从未欠过教育经费,也并不出卖鸦片。”
  (摘自《河北青年报》)
其他文献
最近恩师杨武能教授发给我杨绛先生写的《一百岁感言》,短短的一篇文字,我读后赞叹不已,佩服不已。它撞击着我的灵魂,使我深受震撼。我立即看出这是一篇充满智慧的经典篇章,虽然它才刚写出不久。它是权威的,也必将是永恒的,因为它是一位百岁智慧老人对于人生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其中凝聚着她的深刻哲思。百岁老人很多,但杨绛先生是一位百岁“智慧”老人,她的学识和修养众所周知。我读完《一百岁感言》后就想到了“经典”二字
期刊
几次上高原搞保障虽然是几年前的事了,可现在想起那段经历来还是历历在目。上高原,最辛苦的还数咱保障兵。汽车兵辛苦,要克服一路缺氧谨慎驾驶,将人员和物资安全无误地送达目的地;修理兵辛苦,一路要将车辆和各类机械装备“护送”到演兵场。那年,那月,在路上的经历,令我今生永难忘怀。  “嘀……嘀……”200多台铁骑鸣着喇叭,开出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南大门。雄师征战昆仑“集结号”在这一刻吹响。  那是2008年8月
期刊
一直以来,“捡瓶子的老人”作为一种苍凉意象,牢固地留驻于我心。  认识这样一位老人,她一生勤俭辛劳,老了,孝顺儿子把她从乡下接到城里住,好吃好喝好照顾。老人家却带着孙女四处捡塑料瓶卖,换几个小钱,无形中也算为环保做贡献。儿子却觉得脸上无光,屡劝屡犯。后来,干脆送老娘回了乡下。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然而,不到老之将至,我们无法真正理解老人,哪怕是生养我们的父母。时光是条河,年轻人站在此岸,隔河
期刊
“部队在,番号在;部队裁,番号撤。”许多解放军老兵一提起自己部队的番号,总是怀着无限的敬意。特别是一些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即便是部队撤销了,但崇高、神圣的番号在战士心中也永不磨灭。  1月15日下午,中央电视台一则看似普通的军事新闻,吸引了外界的注意力。该报道的内容是沈阳军区39集团军狙击手在严寒条件下进行辅助训练,报道中直接亮出了部队番号,而不再是以往的“某部队”称谓。随后,中央电视台以微博的方
期刊
无线网卡无法开启N模式  文/郭勇  故障现象:笔记本Atheros无线网卡本身支持802.11n模式,不过实际使用传输数据的时候发现无线传输速度只有54Mbps。如何才能开启802.11n模式,让数据传输效率提升至300Mbps左右。  解决办法:确认无线网卡支持802.11n模式后使用驱动精灵等软件升级无线网卡驱动,然后依次打开“控制面板/设备管理器”,用鼠标右键点击无线网卡项后,在弹出菜单中
期刊
海水从深蓝色变为层层叠叠的灰绿、祖母绿与孔雀蓝,岛礁到了。海天之间,那蓝绿分界线如此清晰,像巨大的翡翠手镯将明珠般的岛礁环拥其中。  3月23日至25日,正在南海进行远海训练的南海舰队编队对南沙群岛各礁进行了巡视。编队指挥员蒋伟烈与编队其他成员登礁巡视,察看守礁部队战备训练、装备维护、后勤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并慰问守礁官兵。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守礁”  第一次随舰远航的总装备部某论证中心主任靳卫
期刊
孝亲敬老是中国亘古不变、流传千古的优良传统和民风民俗。不但是平民百姓,即使是皇帝老儿,无不秉持着尊老敬老的传统与作风。自古以来,关于帝王将相孝老敬亲的典故流传甚广。这不,笔者在元旦前夕,收集整理了中国古代帝王尊老敬老二三事,以飨读者——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有了有关尊老敬老礼仪的具体规定。到了西周,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十分重视尊老敬老的教化。到了春
期刊
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关友飞,经常要面对种种疑问。  有国外人士质疑:“中国军队频繁走出国门是否意味着改变了以往的防御性国防政策,是否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  有人说:“中国军力发展壮大了,但是在履行国际义务方面做得还不够。”  国内也有人担忧:“解放军经常执行抢险救灾、国际维和等任务,会不会影响部队战斗力,削弱保卫国家的能力?”  4月16日亮相的《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对上述疑问作
期刊
刘伯承元帅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优秀的军事教育家,为我军军事院校教育的奠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刘伯承有一句名言,“军事科学的理论必须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它是直接地、明显地受着战争胜负、流血多少的检验的。”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刘伯承深知:古今中外任何有力量的军队,都不能“不教而战”;凡有才干的军事家,都懂得首先教育训练干部。“治军先治校”,是他的一贯主张,也贯穿
期刊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倚赖周围的环境和人。但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对于别人的付出,养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接受习惯,不会真心地感恩别人。相反,有时还会因执著于利益的得失或心理的怨结,产生矛盾。要让自己真正快乐,也给他人带来快乐,我们必须学会感恩。  没有父母,我们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上。佛教有一部经,叫《父母恩重难报经》,其中讲了母亲的十大恩德。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在母胎的十个月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