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它既是语篇构建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而在英汉翻译中保持译文语篇连贯是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本文重点论述了语篇连贯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以语篇连贯为翻译的首要因素是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意义的基础,同时探讨语篇连贯现象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语篇连贯 英汉差异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所谓“语篇”既包括话语,也包括篇章。即不管它长短如何,也不管它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要遵循一个原则: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语篇”。语篇是一个在特定语境中具有交际功能的单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切不可脱离语篇孤立地去考虑字句的理解与表达,而必须以语篇统辖字句,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斟酌字句的意义,琢磨转换的规律,探讨再现的途径。
二、语篇连贯的早期研究
语篇连贯是英汉翻译中语篇分析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现代语言学诞生之前,对语篇连贯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最初对语篇连贯的研究是从语音、语义、结构和句法的几个方面进行的,侧重于语言形式或语义上的衔接关系;而不是从认知上来分析。以韩礼德和哈桑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对英语语篇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他们在其专著《英语的衔接》一书中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他们认为语篇连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语篇中有衔接手段;二是语域一致。所谓衔接是指一段话中语法或词汇方面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连贯是指语篇中的成分之间具有合乎逻辑的有机联系,句子的表述思路清晰,使交际对方容易得到要领。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衔接是产生连贯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有了衔接,不一定产生连贯,但没有衔接就一定不会产生连贯的语篇。
在国内,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提出语篇衔接和连贯多层次的思想,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具体内容是:1.把及物性结构关系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同时附加了同构关系;2.把语调语音模式纳入衔接范围;3.把语篇结构作为一种衔接手段;4.提出了语篇连贯涉及多种层次的观点,认为社会符号层对语篇连贯起重要作用。张德禄对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先后提出:跨类衔接机制概念;外指衔接概念;隐性衔接机制的概念;多元意义衔接概念。他认为,不仅语篇的概念意义具有衔接作用,人际意义关系也具有衔接作用;不同类别的形式机制还可以形成衔接关系(如词汇项目和语法项目);语篇中具有外指特点的项目可以看作语篇与语境的衔接,包括外指指代和词汇等;由意义空缺所形成的语篇和语境之间的衔接,可以具有接续性和实体性等特点。从这个角度讲,语篇的衔接机制和语境就会联系起来,共同决定语篇的连贯。
三、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和英汉语篇连贯的差异
(一)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
英汉翻译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以词、词组、句子为翻译单位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正确地翻译了原语的词和句子就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但有时词与句的正确翻译并不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首先是以词和句子为翻译单位,有时会导致原语的连贯性不能在译入语中得到体现。其次是因为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在理解上存在着差异,而对这种差异的弥补则是由译者来完成的。
翻译除了对准确性有要求之外,另外一个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要保证译文的自然。译文的自然性表现在译语要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每一种语言都有独特的语法体系,在体现语篇连贯方面也有着各自的特点。这种表现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别。如果译者不顾这种语际之间的差异,而盲目地将原语中的种种表现形式都搬到译语中的话,尽管译文读者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但总会觉得译文不是很自然,给人一种很生硬的感觉。只有以语篇为翻译单位,才能保证语篇译文的连贯,从而使译文更准确、更自然。
(二)英汉语篇连贯的差异
连贯性存在于语篇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既包括句群、段落、段际,也包括整个篇章。虽然“连贯”这一特征在英汉两种语言里都存在,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认知方式、语言演变等各方面的差异,两种语言在语篇连贯性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英语句群的逻辑层次多呈显性,汉语句群的逻辑层次则可显可隐,但相反的情况也存在。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根据英汉语言不同的逻辑层次特点,对译文进行逻辑调整或逻辑重组。
不少学者对英汉语篇连贯进行过比较,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看,这种差异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就造成了组织语篇的逻辑顺序的不同。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而汉语则呈螺旋型。所谓直线型,就是先表达出中心意思,再由此展开,层层推演或逐项分列。汉语的螺旋型思维模式则是先引出话题,然后阐明主题,再转述表面上无关的话题,最后再加深主题。汉语的主题句在文中的位置较英语更随意,而且,有时主题句根本不出现在文中。英汉这两种相异的思维导致语篇的组织方式有所不同,表现出的语篇连贯方式也不同。
四、英汉翻译过程中对语篇连贯差异的处理
了解英汉语篇连贯的差异有助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解码文化信息。对应不同的语篇连贯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方式有:
(一)调整重心
英语线式思维一般把主要观点先亮出来,然后给出材料证明,句子的重心在开头。汉语中则往往不直接切入主题,末尾才表明观点,句子重心倾向于末端。所以,为了语篇的连贯往往需要调整句子的重心。例如:
(1)Rocket research has confirmed a strange fact which had already been suspected: there is a “high-temperature belt”in the atmosphere,with its center roughly thirty miles above the ground.
人们早就怀疑大气中有一个高温带,其中心在距地面约30英里高的地方。利用火箭加以研究后,这一奇异的事实已得到了证实。
英语原文中该句的重心在开头,但如果按照语序翻译则不符合中国人圆式思维的模式,为了保证译文语篇连贯,所以将重心调整到句末。
(二)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
一般来说,英语的一个段落里只包含一个主题或一个事件,而汉语篇章的一个段落里可以包含一个以上密切相关的主题或事件。因此,在英译汉时,可把主题或事件较为密切的相邻段落适当地加以合并;汉译英时,却需要根据段落中的主题或事件重新分段。例如:
(2)If the man who was seen to take an umbrella from the City Church last Sunday evening does not wish to get into trouble,he will return the umbrella to No.10 Broad Street.
上星期日傍晚,有人看到某君在市教堂取走雨伞一把。取伞者如不愿卷入纠纷,还是将伞送至布劳德街十号为妙。
英语原文只有一个句子,但是包含了时间、地点、警告等信息,如果把它也译成一个句子,则不符合汉语的思维习惯,因此化整为零,按照时间先后的逻辑顺序采用若干短句翻译,以符合汉语篇章的连贯性。
(三)加字减字
在英汉翻译中,为了实现篇章的连贯性即正确理解与正确表达的统一,译文常常需要从全局考虑,进行文字调整,如:增补或省略。汉语可根据句意、段意来实现段际连贯,而英语则要靠形式的契合以实现篇章的协调。如:
(3)The law of conser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is the chief basis of physical,astronomical and chemical reasoning as well as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能量守恒和能量转换的定律,不仅是工程时间的主要根据,而且也是物理、天文以及化学等方面推理的主要根据。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what it is,I feel so bad,so drear,so lonely without cheer.(许渊冲译)
例(3)中,英语原文虽然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词,但是存在递进关系,所以为了保持篇章的连贯性,我们在汉语译文中增加了表示递进关系的逻辑词。例(4)中,汉语原诗中无一主语,因此英语译文中不得不添加“I”。
五、结语
翻译的目的是用译语语篇再现原语语篇的交际功能,向译文读者传达一定的信息,但只有连贯的语篇或言语序列才能正确地理解,实现交际功能。而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二者在语篇的连贯方法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要考虑分析英汉语在句群、段落、段际以及整个篇章的连贯手段上的差异,采取或调整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体现出语篇的连贯性,更接近于原文的意义和结构,也更能使译文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76.
[2]Lautamatti L.Observ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pic
in Simplified Discourse[M].Connor U,Kaplan RB.In Writing across languages:Analysis of L2 text.Reading,MA: Addison-Wesley,1987.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朱永生.韩礼德的语篇连贯标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5]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程晓堂.语篇的语域连贯和语类连贯[J].山东外语教学,2003,
(5).
(刘英峰 丁昌浩 山东聊城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 252059)
关键词:语篇连贯 英汉差异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所谓“语篇”既包括话语,也包括篇章。即不管它长短如何,也不管它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要遵循一个原则: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语篇”。语篇是一个在特定语境中具有交际功能的单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切不可脱离语篇孤立地去考虑字句的理解与表达,而必须以语篇统辖字句,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斟酌字句的意义,琢磨转换的规律,探讨再现的途径。
二、语篇连贯的早期研究
语篇连贯是英汉翻译中语篇分析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现代语言学诞生之前,对语篇连贯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最初对语篇连贯的研究是从语音、语义、结构和句法的几个方面进行的,侧重于语言形式或语义上的衔接关系;而不是从认知上来分析。以韩礼德和哈桑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对英语语篇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他们在其专著《英语的衔接》一书中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他们认为语篇连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语篇中有衔接手段;二是语域一致。所谓衔接是指一段话中语法或词汇方面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连贯是指语篇中的成分之间具有合乎逻辑的有机联系,句子的表述思路清晰,使交际对方容易得到要领。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衔接是产生连贯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有了衔接,不一定产生连贯,但没有衔接就一定不会产生连贯的语篇。
在国内,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提出语篇衔接和连贯多层次的思想,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具体内容是:1.把及物性结构关系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同时附加了同构关系;2.把语调语音模式纳入衔接范围;3.把语篇结构作为一种衔接手段;4.提出了语篇连贯涉及多种层次的观点,认为社会符号层对语篇连贯起重要作用。张德禄对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先后提出:跨类衔接机制概念;外指衔接概念;隐性衔接机制的概念;多元意义衔接概念。他认为,不仅语篇的概念意义具有衔接作用,人际意义关系也具有衔接作用;不同类别的形式机制还可以形成衔接关系(如词汇项目和语法项目);语篇中具有外指特点的项目可以看作语篇与语境的衔接,包括外指指代和词汇等;由意义空缺所形成的语篇和语境之间的衔接,可以具有接续性和实体性等特点。从这个角度讲,语篇的衔接机制和语境就会联系起来,共同决定语篇的连贯。
三、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和英汉语篇连贯的差异
(一)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
英汉翻译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以词、词组、句子为翻译单位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正确地翻译了原语的词和句子就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但有时词与句的正确翻译并不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首先是以词和句子为翻译单位,有时会导致原语的连贯性不能在译入语中得到体现。其次是因为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在理解上存在着差异,而对这种差异的弥补则是由译者来完成的。
翻译除了对准确性有要求之外,另外一个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要保证译文的自然。译文的自然性表现在译语要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每一种语言都有独特的语法体系,在体现语篇连贯方面也有着各自的特点。这种表现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别。如果译者不顾这种语际之间的差异,而盲目地将原语中的种种表现形式都搬到译语中的话,尽管译文读者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但总会觉得译文不是很自然,给人一种很生硬的感觉。只有以语篇为翻译单位,才能保证语篇译文的连贯,从而使译文更准确、更自然。
(二)英汉语篇连贯的差异
连贯性存在于语篇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既包括句群、段落、段际,也包括整个篇章。虽然“连贯”这一特征在英汉两种语言里都存在,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认知方式、语言演变等各方面的差异,两种语言在语篇连贯性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英语句群的逻辑层次多呈显性,汉语句群的逻辑层次则可显可隐,但相反的情况也存在。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根据英汉语言不同的逻辑层次特点,对译文进行逻辑调整或逻辑重组。
不少学者对英汉语篇连贯进行过比较,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看,这种差异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就造成了组织语篇的逻辑顺序的不同。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而汉语则呈螺旋型。所谓直线型,就是先表达出中心意思,再由此展开,层层推演或逐项分列。汉语的螺旋型思维模式则是先引出话题,然后阐明主题,再转述表面上无关的话题,最后再加深主题。汉语的主题句在文中的位置较英语更随意,而且,有时主题句根本不出现在文中。英汉这两种相异的思维导致语篇的组织方式有所不同,表现出的语篇连贯方式也不同。
四、英汉翻译过程中对语篇连贯差异的处理
了解英汉语篇连贯的差异有助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解码文化信息。对应不同的语篇连贯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方式有:
(一)调整重心
英语线式思维一般把主要观点先亮出来,然后给出材料证明,句子的重心在开头。汉语中则往往不直接切入主题,末尾才表明观点,句子重心倾向于末端。所以,为了语篇的连贯往往需要调整句子的重心。例如:
(1)Rocket research has confirmed a strange fact which had already been suspected: there is a “high-temperature belt”in the atmosphere,with its center roughly thirty miles above the ground.
人们早就怀疑大气中有一个高温带,其中心在距地面约30英里高的地方。利用火箭加以研究后,这一奇异的事实已得到了证实。
英语原文中该句的重心在开头,但如果按照语序翻译则不符合中国人圆式思维的模式,为了保证译文语篇连贯,所以将重心调整到句末。
(二)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
一般来说,英语的一个段落里只包含一个主题或一个事件,而汉语篇章的一个段落里可以包含一个以上密切相关的主题或事件。因此,在英译汉时,可把主题或事件较为密切的相邻段落适当地加以合并;汉译英时,却需要根据段落中的主题或事件重新分段。例如:
(2)If the man who was seen to take an umbrella from the City Church last Sunday evening does not wish to get into trouble,he will return the umbrella to No.10 Broad Street.
上星期日傍晚,有人看到某君在市教堂取走雨伞一把。取伞者如不愿卷入纠纷,还是将伞送至布劳德街十号为妙。
英语原文只有一个句子,但是包含了时间、地点、警告等信息,如果把它也译成一个句子,则不符合汉语的思维习惯,因此化整为零,按照时间先后的逻辑顺序采用若干短句翻译,以符合汉语篇章的连贯性。
(三)加字减字
在英汉翻译中,为了实现篇章的连贯性即正确理解与正确表达的统一,译文常常需要从全局考虑,进行文字调整,如:增补或省略。汉语可根据句意、段意来实现段际连贯,而英语则要靠形式的契合以实现篇章的协调。如:
(3)The law of conser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is the chief basis of physical,astronomical and chemical reasoning as well as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能量守恒和能量转换的定律,不仅是工程时间的主要根据,而且也是物理、天文以及化学等方面推理的主要根据。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what it is,I feel so bad,so drear,so lonely without cheer.(许渊冲译)
例(3)中,英语原文虽然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词,但是存在递进关系,所以为了保持篇章的连贯性,我们在汉语译文中增加了表示递进关系的逻辑词。例(4)中,汉语原诗中无一主语,因此英语译文中不得不添加“I”。
五、结语
翻译的目的是用译语语篇再现原语语篇的交际功能,向译文读者传达一定的信息,但只有连贯的语篇或言语序列才能正确地理解,实现交际功能。而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二者在语篇的连贯方法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要考虑分析英汉语在句群、段落、段际以及整个篇章的连贯手段上的差异,采取或调整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体现出语篇的连贯性,更接近于原文的意义和结构,也更能使译文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76.
[2]Lautamatti L.Observ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pic
in Simplified Discourse[M].Connor U,Kaplan RB.In Writing across languages:Analysis of L2 text.Reading,MA: Addison-Wesley,1987.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朱永生.韩礼德的语篇连贯标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5]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程晓堂.语篇的语域连贯和语类连贯[J].山东外语教学,2003,
(5).
(刘英峰 丁昌浩 山东聊城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 25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