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艰苦,属于他们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yx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部队的驻地叫做塔顶,是座海拔不足千米的山,算不上高。距离市区也只有27公里的路程,也算不上偏远,可我们从市区出发,坐车爬上山去,却耗用了足足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准确地讲,其中有一段是我们下车步行的——由于修路,营里派的吉普车到了山脚下便没法开了,我们只能靠自己的双脚在石头、泥土的坑坑洼洼中前行,大约走了两三里的山路后,看到山上部队的大卡车已经等在那里了。
  
  许是照顾女同志,让我坐在驾驶室里,其余的人都上了卡车的敞篷后车厢。我有点不好意思,说了句:下山时谁跟我换换?我也站在后面看看山景?可当卡车刚刚开动没一会儿,我知道自己说大话了——
  
  盘延在山上的公路又陡又窄,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坐在驾驶室里,侧眼望去,根本看不到路边,给人的感觉好像车的一侧轱辘悬空在路外边,而颠颠晃晃的拐弯一个接着一个,我心里紧张,担心司机稍有不慎,这连车带人的还不都得到山下去找了。别说站在后车厢里了,即便是坐在驾驶室里,我都全然没了看山景的心思,僵挺着身子,连眸子都不敢转动。
  印象里类似的“破烂路”也是有的。记得那年去一个潜水部队采访,他们住在浙东的山沟里,一路“上窜下跳”地跑过去,下车的时候,我的腿都无法站直,采访进行半天了,我的腰腿上的肌肉都还在路途颠簸的“余震”里哆嗦着。可那毕竟是平地,多了些许的安全感。现在是在悬崖峭壁间连续急转弯,坦白地讲,如果有可能,我宁肯跳下车去迈步走。
  后来,我才知道,这路已经比以前好多了,连队的司机一边随着山路的变化极其熟练地扭转着方向盘,一边跟我讲起大修前的这条路,颇有点忆苦思甜的味道,他那带着轻松笑容的脸上充满知足的神情,与我绷得紧紧的面色形成鲜明的对照。
  顺着司机的讲述我去想象,这条所谓盘山公路的旧模样显而易见,不过是一条勉强可以通车的山间小路而已。车根本不是在路上跑,而是随着凸起的石块和凹陷的泥坑在“蹦迪”,还不能错车,上下两边的车辆如果相遇,必得有一辆倒退到稍宽一点的地方让另一辆先走。好在外边的车上山来的很少,连队自己也就这么一辆解放牌,买菜接人送器材全指着它——全活儿。司机说,他们老是开新车,因为年初配发的新车,在这路上跑到年尾,用不着出别的毛病,颠也被颠得只能“病退”了。
  就是这样的路,一年当中也只能通上几个月,从秋末到开春,这里都会大雪封山,有些地方的积雪能有一米多厚,让人根本分不出路来。车是开不了了,只能以通讯设备和山下保持联系,连接着山顶与平地上的营部的通讯线路是看不见的,否则也一定挂满了积雪。那年,连里出了急病号,官兵们只能把担架扛在肩上、举过头顶地往山下送。走在没腰的积雪里,有种在水中滑行的感觉。要是稍不留神,滑倒在一旁的雪坑里,旁人找起来可就费大劲了。
  所以,连队安排休假,都得错过封山的时候,而有的老兵一年也就只有在探家的时候,才会下山去一趟,一年十二个月,有十一回月圆月缺是守在山上过的,站在塔顶的山上看去,那月亮又大又亮,像是面能把亲人思念的神情都映出来的镜子。当然,道路的不畅,影响的不只是交通,大雪封了的也不仅仅是山路。
  真难想象华东地区也会有这样封山的大雪,真难想象离市区只有二十多公里的地方,还会如此艰苦。像我这样想不到的,恐怕是大有人在。连队里的一个战士,当兵来到这里后,给家里写信表示决心,说是虽然条件艰苦,可他也一定要像老同志一样经受磨练、锻炼意志,为国家尽力,云云。他那也曾是军人的父亲看过信后反而不安了,看看信封,明明写的是某市某区,那可是个有名的旅游胜地啊,儿子怎么还抱怨条件艰苦,怕是不安心部队生活吧。老军人觉得自己有责任带好这个新兵,于是便到了部队。本想是狠狠敲打一下自己的儿子的,可坐上连队专门来接的车,到了塔顶,老人不说话了,他没想到,部队的驻地环境比自己家乡的小山村还要“那个什么”。临走,当父亲的只对儿子叮嘱了一句话:当兵的就要不怕苦。
  
  后来,我又下到不少的基层部队,才发现许多通往营区的路况都是如此,可以说部队的艰苦环境就是从这些路开始的——
  
  在东北的老铁山,山路因为转弯太多而在视线中变得很短,仿佛随时都可能一头钻进云天里。开车的司机一个劲儿地对我说:“你看我,和我说话,别往窗外看就不那么害怕了。”
  在广西坐车爬罗华山的颠簸是感觉出来的,因为四周全是浓浓的云雾,能见度不到两米,山路变得模模糊糊,似是而非。车在其中走,颇像是在腾云驾雾,只有那些走惯了此路的部队司机,凭着经验和记忆去七拐八转。可就这样,那里的战士还说我们是赶上了只有贵客到来才有的好天气,平日里经常是把胳膊直伸出去,五个指头就会被大雾挡得“如梦似幻”的了;
  在福建的平潭岛,我碰上了一件让驻岛部队上上下下都高兴得不得了的喜事儿——岛上地方政府把修路淘汰下的旧石板处理给了部队,那石板虽然已经年久破旧,可军人们都说,有了它,通向码头的路可就成了“天堂之路”,下场雨也不会深一脚浅一脚地和泥巴了。
  ……
  
  部队的环境艰苦又何止在路?不夸张地说,每次下到基层部队的过程,我都是在体味艰苦。在西沙南沙的岛礁上眺望大海我知道了遥远,在随舰行驶于太平洋的航行中我知道了孤寂,在被十一级大风摇摆的舰艇上我知道了危险,在山顶观通站那哈气都能变成冰凌挂在脸颊上的日子里我知道了寒冷。
  
  在南沙亲耳听到这样的故事,上海的工人兄弟为了让守卫南沙的部队也能过个欢乐点的中秋节,精心制作了精美的月饼,并特意提前寄了出去。南沙部队收到月饼时,已是佳节过去又快月圆的日子,盒子里的月饼已经长出了醭,连原本的模样都看不出来了。官兵们合不得丢掉,削去表皮,切成小块儿,一人一口地享受了祖国人民的关心。
  在航行中的军舰上,我曾经到过机舱。那里可以说是军舰的心脏,众多的庞大机器在轰轰隆隆地转动着,争先恐后地发出震耳欲聋的噪音,让人只能用手势代言;气温高达四五十摄氏度的有限空间里,各种油类的异味拥挤在一起,让人既憋闷得直想再生出个鼻子来帮助呼吸,又恨不得把这个鼻子也堵上,因为那气味闻上一下都会让人恶心的想吐。这就是我们的轮机兵长年累月的战位,哪怕是大风大浪里的颠簸让人站都站不稳,哪怕你晕船晕得头重脚轻,呕吐吐出了胆汁血丝,都必须坚守的岗位。下了更的轮机兵常常是走出机舱便一屁股坐在舱门口,迎着海风大口地呼吸着,半天不挪窝。
  在福建的一个海岛上,我住过岛上部队最好的“五星级宾馆”——一座年岁可能比我都大的小楼。只要踩上楼梯,吱吱嘎嘎的响声便像是在向全楼通报,而我的感觉就像走进了一段几乎要被岁月封存的历史。夜晚即或门窗紧闭,也还是有那风唤虫鸣仿佛响在枕边,一次次地把人从 梦中惊醒。楼里没有水,担任服务员的战士专门为我用桶提来水,并嘱咐我一定要澄澄泥沙再用。而我分明看到那桶里不光有泥沙草杆树枝,还有“活物”在飘浮游动——一些长的圆的白的红的和说不清颜色形状的小虫!可这真是驻岛部队所能拿出的最高礼遇了,他们常年吃用的就是这样的水,而且水量还有限制,枯水季节,比这更糟糕的水,一人一天也只有一脸盆。而当发现不少海军基层部队的驻地都是如此缺水、缺干净的饮水时,我感慨老天爷的玩笑似乎开得大了些。
  在粤东的果老山上,我看到了官兵们放在床底下的药酒瓶。按规定,平日里连队官兵是不允许喝白酒的。可山上太潮,不少官兵的关节都出了毛病,甚至有的人连身体的其他功能都受到了影响。山上的官兵自费买来廉价的白酒,泡上并不贵重的草药,偶尔呷上一口或是用来搓搓腿脚,为的是排湿祛寒,活筋舒血,增加热量。在同样潮湿的广西罗华山上,我看到长着青苔的石墙,看到吊在衣柜里和床铺上的烤灯,官兵们告诉我,那墙是半个月前刚刚用铁刷子刷干净的,而那烤灯只要关上一个小时,用手就能摸出衣被里的湿气。在那里,我还看到了连队喂养的猪,因为潮湿而得了关节炎,那猪走起路来,腿都伸不直。
  我还知道,有的战士一个人在孤岛上看护靶场,一呆就是十来年;我还知道,潜艇出海远航,几十天看不到陆地看不到天;我还知道,当台风把比舰艇大得多的商船客轮都逼进了港口躲避时,我们的舰艇却要顶风出海去抢救那些被困在海上的渔船;我还知道,身在艰苦中,却保持着对祖国不变的忠诚、对人民不变的爱戴的唯我中国军队、唯我人民共和国的士兵。
  所以,我对这支军队充满了崇敬,我对全军的将士充满了感激之情;
  所以,当我在罗华山听到那里就因为距离标准低了八米而得不到高山补助的时候,我恨不能用双手捧土将山垫高;
  所以,当听到塔顶的战士说还没有见过将军的时候,我生平第一次怨恨自己怎么就不能戴上金色肩牌……
  一个国家的强盛,我以为很大成分体现在它的国防力量,体现在它的军队的全面建设——当然是包含着它的生存条件。
  像在塔顶司机讲起道路的变化时流露出的那份满足一样,在很多部队你都能听到军人们拿今天和以往相比从而表现出来的那份知足;像那海岛的地方政府把石板优先处理给部队一样,拥军优属也在许许多多的地方成为具体的行动。我心为此而受鼓舞。对我们的军队,我充满了信任,相信他们那不可动摇的忠诚;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充满了信任,相信他们对自己子弟兵的爱戴和关心。然而,我还是写下了这些属于军人的艰辛,出于对自己军队的了解、热爱和信任。
  特别喜欢友人所写的一首歌: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个博大的胸怀啊,愿天下都快乐。唱着它,眼里充满泪水,心中充满阳光。这是只有军人才写得出来的歌,这是只有军人才更能唱响的歌。我希望生活在安宁幸福中的人们也能喜欢它;我希望在和平年代里,也有更多的人能够听懂它。
  责任编辑/王通化
其他文献
红军精神:一刻也不曾远离    王 超 刘 飞  绚怀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奔赴国难的英雄啊!你们用长征养育的精神和长征磨炼的骁勇,让我泪流满面绚怀一生。  谁的足迹曾经辗转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余省?  谁用热血和生命铸造了那段辉煌的历史?  思绪穿透70载光辉的岁月隧道,漫漫万里之遥,是什么促使我今夜难眠?此刻,当我以一颗虔诚的心感受万里长征时,历史如同光芒丛中的彩虹,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长卷,袒露在记忆
期刊
驻足在军校最后时光的分界线上,心情被时间的棱镜映射成两个模样。对黄牌加身的渴望,一天天地尽情膨胀,始于世纪之交的绿色年华,却在青春的时钟里滴答着感伤。感伤是时光以水一样的方式,从指间轻轻滑落;感伤更成为一种留恋,无由的留恋,在大四的日夜里蔓延开来。感伤的是别离的关键字,留恋则是感伤的主题词。现在我无比留恋的是——  李斯本名李刚,因酷爱《寻秦记》而获此“芳名”。2003年9月20日同我一道上岗,担
期刊
很久很久以前    刘桂花认识张建军时,他只是部队不起眼的小军官,默默地喜欢着她。那时的刘桂花梳着齐额的刘海儿,两条顺滑的大辫子,唇边永远一抹冷淡倾城的笑,加上水汪汪的大眼睛,走在街上惹得无数人回头看。这样年轻且自负美貌的她,身边众多优秀男子尚无暇顾及,眼中又怎会有这等小人物。  所以面对张建军的爱慕,刘桂花只是淡淡地笑着,镇定自如看他自以为高明地欲盖弥彰。  一日,刘桂花偶然从敬老院门口经过,突
期刊
幸福要素:听儿子的第一声啼哭  发言人:兰州军区某部三级士官兰云峰  两年前,当得知妻子预产期提前而进了产房时,远在部队的我心急如焚,喜悦、担忧、自责、祈祷……万千思绪在内心交织。我让妻子的表姐把电话搁在妻子的床头,妻子急促的呼吸和喊叫声清晰传来。40多分钟过去了,在妻子一阵撕心裂肺的喊叫后,一阵鲜亮的哭声在耳畔响起,我的儿子出生了。那哭声带着几分莽撞,几分惊奇,越过千山万水而来,在我心里激起幸福
期刊
基层部队士兵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发展呼吁我们用开放的视野来重新审视一下与每个士兵都密切相关的幸福感问题,从而引导他们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健康幸福。连队幸福感水平的高低与和谐军营的构建息息相关。  记者:近年,你一直研究基层官兵幸福感的课题,请介绍一下你关注这个课题的背景、动因和意义。  翁维玲:关注该课题的背景:(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幸福这个古老人生主题的研究从哲学层面扩展到
期刊
我是女生,也是一名女兵    一双原本细白的小手在训练中磨出了厚厚的老茧,黑黑的脸庞上也看不到了精心呵护的娇嫩。李赛男,女兵班班长,挺有意思的名字,刚满20岁,是从武警总队话务班抽调出来的骨干。起床后整理内务的这段时间是女兵们谈天说地的快乐时光,她正用磨破了多次并已结疤的手认真地折叠被子。也许在她们心里,当兵并不是自己唯一的理想,而穿上军装的那一刻,就已注定自己难舍的军旅情怀——我是女生,也是一名
期刊
幸福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幸福的指数,是这些年社会流行的一个社会学范畴的词汇。我们理解,它与构建和谐社会有关。军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落。在这里,幸福指数的概念并不以其特殊的背景而改变。构建和谐军营我们同样需要研讨影响军营幸福指数的诸多要素。    特质与精神    物质的舒适度和精神的充实度操纵着官兵对连队生活的满足感  李饱满是北京军区某部的一名新兵,2006年底才从甘肃省南部农村入伍,到部队这些
期刊
“在举国欢庆,万家团圆的时刻,你们在高寒缺氧的情况下,牢记使命,坚守岗位,我和司令员代表部队党委为大家送来了特殊的年货……”    2007年2月3日12时25分,在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达站阵地——世界最高的人控雷达站,随着成空驻藏某指挥所政委侯文超热情洋溢的讲话,在阵地值班的官兵们,意外地收到了候政委和司令员胡刚亲自送上山的家庭生活光盘、家信、全家福照片、妻子寄来的毛衣、未婚妻买的围巾等温馨
期刊
文图/满 博 杨志兵 周红斌 冯金源  常年与导弹为伍、大山为伴的第二炮兵某部一批青年军官,因岗位特殊、驻守偏僻和环境艰苦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其婚恋问题一度成为他们的“挠心事”。    为解决大龄军官们的婚恋难题,该部政治机关主动与驻地县,市妇联组织协调,每年坚持组织部队大龄军官同驻地女青年开展三四次交友联谊活动。通过自我介绍。简历交流,互动游戏、欢乐歌舞。智力问答,才艺展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
期刊
他的身后是广阔的蓝天,他的胸中有着满腔的责任。他沉着,冷静,宽容,坚定,爱上他让我拥有着实在的温暖。我们有着很多特别的“第一次”:第一次见面,是飞行刚刚结束,他身着飞行服匆匆赶来;第一次约会,选择的是沿着机场散步,聊着他那不平凡的事业;第一张合影,是用蓝天白云下的战鹰做背景。……没有鲜花相伴,没有美酒助兴,我的爱情是这样特别地开始,又是特别地发展着。    誓言:想让你和香港一起回归    19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