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自立于未来世界而处于不败之地的必备能力,因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立足于当今课堂,通过在课堂活动中的质疑问难、发散思维的训练及创造性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质疑问难;发散思维;创造性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2-0059-01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较其他学科更有特殊的优势,尤其是作为创造力核心的创造思维能力,正是通过对语言和文字意义的摄取与输出,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与分析,对文学艺术形象的感染与创造等培养引发出来的。因而,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有优势,抓住语文课堂这一有利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合作、友爱、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节到符合学生特点、符合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要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宽容学生错误的看法,并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学识积淀积极引导学生。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下,思维才会没有顾忌,勇于质疑,大胆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绝对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帮助者。
二、引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
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不但善于解决问题,而且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这就要求在课堂上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启发学生思维。当然,刚开始时,不少学生不知如何质疑,只知唯师命是从,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且创设学生能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例如,学习《陋室铭》这篇课文,讲到作者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趣以及古贤所居之室时,便问学生:“你们现在有没有人愿居住这样的陋室和茅庐?”学生的回答大部分是“不愿意。”紧接着便问:“为什么不愿意?”学生回答多种多样,有答“现在住这样的房子是贫穷的象征”,有答“这种住房是在生产力极低下,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贫民才居住的”。由于有了这两问,当讲到作者居住在这样的陋室里,却因为自己的“德馨”而觉“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时,有的学生就马上持反对意见了:“如果说身居陋室,不思改变,反而是一种安贫乐道的情操,那现在为什么还要提帮助人民摆脱贫困的生活呢?”“党中央在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今天,目的是帮助人们过上富裕的好日子,如果说身居陋室是一种高洁的品格,又为什么是去改变它呢?”“德馨是一种内在的修为,非得要住陋室才能修练成吗?”……姑且不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就我认为,学生的这种敢于质疑问题的精神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开端,至于问题答案,尚需教师的引导。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不盲从于权威,对于名言警句也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敢于向千古名言、传统思想挑战。比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之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句子:“出淤泥而不染”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后句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和认同,当作名言警句。学生们在经过思考之后认为: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为大家所目睹,是事实,因而千古名言也就显得有些不大站得住脚,从而得出“近朱才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这样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再引导学生推导出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固然重要,但不起决定作用;人或事物本身的品质和性质对人、事的成长才起决定作用这样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向,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如果语文课堂教师只是一味地把一些先贤古哲的名言警句不加分析地灌进学生的大脑,便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扼杀掉学生的发出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明辨是非,不要拘泥于传统或名人一家之言。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例如,在分析完《短文两篇》中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后,要求学生学习用这种写作方法写一篇《小草》。事实上,对于这种文题,站在不同的角度,便有不同的立意,引导学生讨论之后,得出了这样几种:1.小草具有不屈不挠的、顽强的生命力,只要有阳光、泥土、水份、空气,它就能存活,即使是狂风暴雨也扼制不了它对生的渴望。2.小草有着高尚的品格,当春天到时来,它只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带来春的讯息,不与春花争辉,只为春光增色。3.小草具有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当秋天来临时,小草在贡献完一生的绿之后,不索要任何回报,悄然退隐,身躯化作了护花的泥成为永恒。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考虑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式的束缚。
四、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语文活动,在语文课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能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情,则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课堂辩论、即席演讲、智力知识竞赛、编演课本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学习完《唐雎不辱使命》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导自演课本剧;学习完《我的叔叔于勒》以后,可以让学生就里面的人物各自作自己的解读,最后引出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学习完《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力,续写游行以后的故事,多数学生所写内容非常有新意。在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创造力思维激活了,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总之,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通过创造民主和谐的训练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导之以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在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获得一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课堂阵地应该做得到的。
【作者简介】熊丽萍(1968—),女,乐山市人,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
【关键词】创新能力;质疑问难;发散思维;创造性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2-0059-01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较其他学科更有特殊的优势,尤其是作为创造力核心的创造思维能力,正是通过对语言和文字意义的摄取与输出,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与分析,对文学艺术形象的感染与创造等培养引发出来的。因而,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有优势,抓住语文课堂这一有利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合作、友爱、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节到符合学生特点、符合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要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宽容学生错误的看法,并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学识积淀积极引导学生。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下,思维才会没有顾忌,勇于质疑,大胆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绝对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帮助者。
二、引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
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不但善于解决问题,而且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这就要求在课堂上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启发学生思维。当然,刚开始时,不少学生不知如何质疑,只知唯师命是从,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且创设学生能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例如,学习《陋室铭》这篇课文,讲到作者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趣以及古贤所居之室时,便问学生:“你们现在有没有人愿居住这样的陋室和茅庐?”学生的回答大部分是“不愿意。”紧接着便问:“为什么不愿意?”学生回答多种多样,有答“现在住这样的房子是贫穷的象征”,有答“这种住房是在生产力极低下,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贫民才居住的”。由于有了这两问,当讲到作者居住在这样的陋室里,却因为自己的“德馨”而觉“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时,有的学生就马上持反对意见了:“如果说身居陋室,不思改变,反而是一种安贫乐道的情操,那现在为什么还要提帮助人民摆脱贫困的生活呢?”“党中央在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今天,目的是帮助人们过上富裕的好日子,如果说身居陋室是一种高洁的品格,又为什么是去改变它呢?”“德馨是一种内在的修为,非得要住陋室才能修练成吗?”……姑且不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就我认为,学生的这种敢于质疑问题的精神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开端,至于问题答案,尚需教师的引导。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不盲从于权威,对于名言警句也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敢于向千古名言、传统思想挑战。比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之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句子:“出淤泥而不染”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后句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和认同,当作名言警句。学生们在经过思考之后认为: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为大家所目睹,是事实,因而千古名言也就显得有些不大站得住脚,从而得出“近朱才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这样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再引导学生推导出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固然重要,但不起决定作用;人或事物本身的品质和性质对人、事的成长才起决定作用这样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向,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如果语文课堂教师只是一味地把一些先贤古哲的名言警句不加分析地灌进学生的大脑,便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扼杀掉学生的发出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明辨是非,不要拘泥于传统或名人一家之言。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例如,在分析完《短文两篇》中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后,要求学生学习用这种写作方法写一篇《小草》。事实上,对于这种文题,站在不同的角度,便有不同的立意,引导学生讨论之后,得出了这样几种:1.小草具有不屈不挠的、顽强的生命力,只要有阳光、泥土、水份、空气,它就能存活,即使是狂风暴雨也扼制不了它对生的渴望。2.小草有着高尚的品格,当春天到时来,它只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带来春的讯息,不与春花争辉,只为春光增色。3.小草具有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当秋天来临时,小草在贡献完一生的绿之后,不索要任何回报,悄然退隐,身躯化作了护花的泥成为永恒。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考虑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式的束缚。
四、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语文活动,在语文课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能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情,则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课堂辩论、即席演讲、智力知识竞赛、编演课本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学习完《唐雎不辱使命》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导自演课本剧;学习完《我的叔叔于勒》以后,可以让学生就里面的人物各自作自己的解读,最后引出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学习完《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力,续写游行以后的故事,多数学生所写内容非常有新意。在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创造力思维激活了,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总之,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通过创造民主和谐的训练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导之以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在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获得一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课堂阵地应该做得到的。
【作者简介】熊丽萍(1968—),女,乐山市人,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