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圆问题”探讨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wu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动圆问题”向来备受各类数学竞赛的青睐。笔者对此问题亦颇感兴趣,特对其探讨了一番。本文试图给出能被中小学生理解的较为简洁的解法及个人教学建议。
  问题:O1(r1)和O2(r2)外切于点A。固定O2(r2),让O1紧贴O2作不滑动的旋转滚动。当O1回到原来的位置时,O1旋转了几圈(如图1)?改“外切”为“内切”呢?
  下面的探讨以外切为例。
  一、以半徑所在的向量为参照
  先考虑半径比为整数比的情况,假设r1:r2=1:3。将O2的圆周展成一条线段BC,O1沿线段BC从点B开始(如图2)作无滑动的旋转至点C(如图3)。易知,顺时针旋转了3圈。将O1与点C“粘合”在一起,再把线段BC还原成圆周(如图4),这时又顺时针旋转了1圈。所以共旋转3+1=4圈,即O1旋转了4圈。
  图2 图3
  内切的情况与外切相似,但将O1与点C“粘合”在一起再把线段BC还原成圆周时,是逆时针旋转了1圈。所以共旋转了3-1=2圈,即O1旋转了2圈。
  所以,当O1与O2的半径比r1:r2是(任意正数比)时,外切的情况:O1旋转了+1圈;内切的情况(r2>r1):旋转了-1圈。
  二、以圆心O1的轨迹为参照
  由于在旋转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及方向不容易把握,比较抽象,影响学生进行思维。笔者以为,从考察点O1的轨迹来思考这个问题,可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
  一个圆在一条直线或曲线上作无滑动的旋转,自转n°圆心角所对应的弧长就是圆心所经过的轨迹长。因此圆心经过的轨迹长与这个圆的周长比恰是圆旋转的圈数。
  如图5,若O1与O2的半径比是r1:r2是(任意正数比),当O1紧贴O2作不滑动的旋转回到原来的位置时,点O1所经过的轨迹是以(r1+r2)为半径的圆周,周长是O1周长的倍,所以O1旋转了+1圈。
  内切时(r2>r1),点O1所经过的轨迹是以(r2-r1)为半径的圆周,周长是O1周长的倍,所以O1旋转了圈。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
  笔者在翻阅资料时,发现两圆外切且r1:r2=1:3情况的题目在美国ETS的一次考试中出现过。更为有趣的是,当时考试中心制定的标准答案是“3圈”!由此可见,这个连专家都会不小心犯错的问题比较抽象、难理解,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方能吃透此题。
  笔者以为,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降低问题的抽象性,加强学生对它的直观感受。
  用《几何画板》软件作出两个外切的O1、O2,切点为A,画出半径O1A(图1);使用软件的动画功能让O1紧贴O2作不滑动的旋转回到原来的位置,同时追踪切点A运动的轨迹。观察在运动过程中与初始位置共向的次数(图6-1至图6-4),也即是O1旋转了4圈。点A运动的轨迹是3个花瓣形曲线,长为O1周长的3倍。
  图6-1 图6-2
  图6-3 图6-4
  通过特殊情况的动画演示,学生在脑海中对“动圆问题”形成一种直观上的认识,对其有个初步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题目和形成解题策略。
其他文献
超分子超支化聚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能,其自组装形成的聚集体在生物领域的应用显示出巨大的前景。环糊精作为一种天然的大环化合物,被广泛用来构筑超分子聚合物。但目前不论是基于超分子超支化聚合物的自组装体,还是基于环糊精超分子聚合物的载体材料,其功能性都略显不足;而且超分子作用和超支化拓扑结构对载体生物性能的影响机制尚未被揭示。基于此,本文介绍了两种基于环糊精主客体作用构筑的功能性超分子超支化聚合物及组装体。
通过主客体作用自组装为具有规整有序结构的超分子体系一直是科学界的研究重点。在本论文中针对主体分子我们通过对POSS的改性,合成了八个端基均为β-CD的八官能度POSS-(CD)8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