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澳洲,怕进超市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mk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看到这个题目,读者定然莫名惊诧:“澳洲的超市货真价实,买卖公平,服务人员态度良好,购物环境干净清爽,何怕之有?”应当说这些都是事实,但我还是强调——怕进超市!
  初到澳洲,便听说某西人连锁超市专营中国货,作为中国人自然倍感亲切,便择了一个好日子前去参观。进得超市,如果不看英文标签,真恍若漫步国内的商场,不禁使人想起港星刘德华的一句脍灸人口的广告语:“黑头发,中国货。”心情愉快,脚步也迈得轻捷,出超市时竟象在国内时那样神情自若、大摇大摆。“May I check your bag, please?”见我瞪着迷茫的眼睛,站在超市门口的那一位工作人员便知遇上了英语盲,于是又指了指我肩上挎着的花布包。然而,我还是一头雾水。“他要检查你的包……”一位过路的华人顾客见状,便临时充当“翻译”。我的脸“唰”地一下红了,一种屈辱感在心底腾腾升起。然而,我既不会说英语,又不懂澳洲的法律,况且初来乍到、连地皮都没踩热,于是便选择了大多数中国人在此时都可能选择的行动——打开挎包,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回家后将此事告诉家人,方知道这在澳洲是寻常事情——澳洲超市盗窃严重,各商家皆有此“防盗”措施,而既没有人拒绝检查,也没有人投诉法庭,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经过一番“火力侦察”,发现事实的确如此,但凡超市工作人员彬彬有礼地向某位顾客提出“看包”的要求时,笃定能得到满足。更令人惊讶的是,有时工作人员并没有强调要检查顾客的包,但顾客却往往主动打开自己随身带的包,让工作人员“过目”,好象不如此反倒不自在。曾问过一位西人邻居:“为什么要让超市工作人员检查你的包?他这不是凭白无故地怀疑你吗?”邻居惊讶地看着我说:“为什么不呢?这起码可以证明自己是清白的……超市人手少,工作量大,不采取此措施的确也不容易刹住盗窃的歪风邪气,我们应当体谅才是。”“澳洲的法律是否明文规定,准许商家检查顾客的包?”邻居想了想,便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这只是买卖双方之间的约定俗成,谁也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原以为西人超市才有此举措,谁知华人超市也染上了这一“澳洲病”。寓所离购物中心坎布斯尚有一段路程,故每次购物必背一个大背囊。但就是这个大背囊,却使我成为超市的“检查”对象。到澳洲后,最爱去一家名叫“百灵敦”的华人超市购物,那里不仅价格合理,而且品种齐全,但凡在国内超市里能买到的商品在这儿都能买到,尤使人感到亲切的是,在这里尽可以说普通话,不必担心语言的障碍……而唯一叫人不愉快的就是每逢购物出门,都要被操一口流利普通话的服务小姐彬彬有礼地叫住:“小姐(大姐),我能看一看你的包吗?”当然能看,但每一次看了,我心里都老大不痛快。
  知道超市爱检查我等爱买便宜货的华人,于是每去一家超市购物,都必留下电脑发票,以免被检查出相同或相似商品时有口难辩。那日从一家超市购物出来又踅进另一家超市,出门时,照例被服务小姐叫住:“May I check your bag, please?”于是便从从容容地拉开背囊,任其“窥探”。当小姐指着透明塑料袋里的大蒜和黄瓜作询问状时,我却傻眼了——“白毛猪儿家家有”,在前一家超市购物出来,我怎么竟忘了拿发票……于是便用手指了指前面那家超市,示意在那里买的。也不知小姐发了什么善心(抑或看我英语不行),竟没强调要看发票,却挥挥手放行:“OK!”
  当然,并非每一家超市和每一次购物都要检查,我就遇到过这样一家“大度”的超市。听说一家粮油超市的玉米油价格优惠,于是某日大采购的最后一站便放到此超市。当我背囊拎包提袋地走进这家超市时,才发觉前次看到的那种三公升一桶的玉米油已经缺货。买?二十公升一桶的油,我肯定提不动,况且身上也没带这么多钱;不买?我怎么从只能容一人过路的通道出去(澳洲的超市的通道出口皆是收款台)呢?要知道我手上提着的是在别的超市买的、而该超市正旺销的“太阳牌”大米,虽有发票,但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翻开背囊或拎包寻找……好象一辈子也没有这么着难过,购物的愉快顿时消失殆尽,只想象孙悟空那样变成一只苍蝇飞出去。踟蹰再三,最后还是得硬着头皮“闯关”——我不买你的商品,难道逛一下都不行吗?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我忐忑不安地拖着那袋十公斤重的大米出通道时,那面容和善的小姐竟象没看见似地,点头哈腰地连说:“Thank you!”
  怕进超市,但又不能不进超市,久而久之,也便有些神经兮兮——但凡有家人同路,我必定选择在超市外面守物等候,以免发生令人不愉快的“检查”激情遭遇。
其他文献
对留学生而言,“住宿”是来到异国的第一个问题。我只身来到英国,没有任何亲朋好友,加上不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及治安好坏,不敢在外面租房子,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住校了。只是在英伦住校的过程中,却是“惊喜”不断,趣事连连!    努力争到“重见天日”的房间    在英国住校,不管是大学部或研究所,都是1人1个房间,不像以前我在国内念大学时,必须5、6人挤一间,空间很小,还得睡上下铺,完全没有个人隐私
期刊
过去的2005年,对留学工作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既有中国留学生遭遇的诸多的突发事件,也有优秀人才回国创新高这样令人欣喜的情况。那么都有哪些突发事件?优秀人才回国情况怎么样?特别是巴黎郊区骚乱之后,随着法国移民政策的调整,对外国留学生的政策也进行了调整,那么这对中国留学生有什么影响?    遭遇突发事件的多事之年    据中国驻法大使馆教育处来法留学人员数据库资料统计,2005年在教育处登记的来
期刊
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间,我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前往塞黑共和国访学。一年的时间,颇有一些见闻。考虑到这个国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我愿意把所见所感与大家共享。    国家概况      塞黑是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的简称,曾是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加盟共和国。1991年,前南六个加盟共和国中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和马其顿相继宣布独立,成为主权国家。1992年4月
期刊
01、担保父母移民的等待期:  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申请担保其父母或祖父母团聚移民的遥远的等待期,是最近的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话题。以下表格显示:近年来移民部每年配给父母类移民的配额越来越少;每年实际入境移民的父母类人数也日趋减少:  根据移民部2004年底的统计数字,在全球各使领馆签证处积压的父母类移民申请案,共有43,000多个家庭。如果将2005年初在移民部积压的申请案数,除以以上的2005年
期刊
利用西方国家的国籍出生地原则,从非法移民到高官,许多中国孕妇远渡重洋,希望能生一个外国公民,然而,这种钻法律空子的行为正面临终结。  10年之后,林玉凤重新出现在福建长乐的一个小村庄中。  她已经离家10年,这一次算是衣锦还乡。她带回了大量的洋货,风光无限,而更让她自豪的是,她的手里还牵着一个美国公民——她的儿子,一个纯种的东方人,但是因为出生在美国,所以根据该国的国籍出生地原则,顺理成章地成了美
期刊
去年以来,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多国留学政策相继发生变化,引起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为此,记者专程走访多名留学顾问,请他们作详细分析。    英国成立签证申请中心    去年,英国在中国各地建立了多个签证申请中心,此后,大部分申请赴英签证者免面谈即可办理。除签证费(目前约为600元),签证申请中心服务供应商会收取220元人民币的签证管理服务费,不过时间上可以节约5-10天。  留学专家
期刊
2005年,留学市场在预想和期待中走向成熟,“理性”一词在这一年被人们反复提起,到哪里留学、读什么专业、毕业后的就业等实际问题被人们反复掂量。去年年底,不少国家都表示会在2006年推出一些新的留学政策,变化涉及签证、学费、奖学金等各方面,让人们对2006年的留学市场又多了几许猜想和期望。    美国:2006年是黄金年    美国是很多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的首选国家,以往大多因为签证困难而“忍痛割爱
期刊
一场意外让她失去了心爱的丈夫,剩下她和3岁的儿子过着清苦的生活。孤儿寡母的日子可想而知,实在无奈之下她将3岁的儿子送养他人,然后另嫁。几十年过去了,儿子已经成为留美博士,她多想成材的儿子能叫她一声“妈”,然而儿子却以她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而拒绝了。  这位叫袁和梅的老人,面对儿子的绝情,她深感失望和痛苦,同时也为自己没能抚养孩子成人而深深自责。她很想念自己的亲身骨肉,可惜她想见儿子一面的愿望都难以实
期刊
贺蓓妮是我儿时的玩伴,长大后我们也一直是要好的朋友。去年,蓓妮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考了托福和GRE,并申请到了纽约州立大学的半额奖学金,到美国留学。前不久,蓓妮打来电话说:“出国之前,我听到不少关于西方精神文明的说法。比如,你横过马路,所有的车都会停下来给你让路,好像你是总统;你迷了路,只要一在街上东张西望,就会有人上前问你是否需要帮助……我一直对这种文明社会充满向往和信任。可是,当我真的来到美国
期刊
休·克洛斯(Sue Klose)回忆她10年前进入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凯洛格商学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时的经历说,她是仅有的两位选修“涡轮金融学”的女生之一。别的女同学因为害怕这门课程都没有选修。  10年后的今天,女性在大多数金融课中所占的比例依然很低。克洛斯发现,在招聘MBA毕业生时,女生对自己的数学和分析技能仍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