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校学生的初中物理基础一般都比较差,所以进入职高后学习还是比较被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科内容的讲授,轻视学生提问习惯的培养的问题;教师总认为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实际上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因而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是我们有效开展物理学习活动的关键。
关键词:中职;物理教学;提问习惯;养成
作者简介:徐正泉,男,江阴市璜塘综合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4)26-0029-02
现代教育观认为: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好的学生。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现今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科内容的讲授,轻视学生提问习惯的培养的问题。教师总认为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实际上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物理学家李政道就曾经尖锐地指出:“教师在教学生做学答,而不是做学问。”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是有效开展物理学习活动的关键。笔者对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作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兴趣为本,促生想问
(一)以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各种仪器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功能,给学生提供大量自我发挥、自我表现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维,产生疑问。如在学习“分子间存在引力”时,笔者发给每个实验小组两块铅块、一盒钩码、一把小刀、一张沙皮等物品。开始实验时,两块铅块放在一起,铅块并不吸引。学生一边讨论、一边动手,很自然地提出“为什么不吸引”、“怎样才能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的引力有多大”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用力挤压”、“换用铅块”、“把表面磨平”等解决方法,然后学生自己动手一一验证,并评出“最精彩的物理问题”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的教学活动,体现出学生在学习探究活动中,为了检验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或为了解决一些问题而构思的一种验证和探索的过程,它是探究思维程序的一个要素。这样的教与学过程,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者。
(二)以生活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教师可以经常举一些生动的生活事例来展示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作用,还可以借助物理讲座和学习园地等多种方式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包含了热学知识。霜是初冬季节空气中的水蒸气到了晚上遇强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的。晚上的温度需降到0℃以下,水蒸气才能凝华成小冰晶,若温度不是很低,水蒸气只能遇冷而液化成露,故霜前气温一定很低,所以感到很冷。雪后,由于雪升华时要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下降,故感到寒。例如,在讲授热机一节时,笔者着重介绍了热机的一些应用,让学生很感叹:飞机、坦克、火车、汽车以及工厂里的一些机器,它们工作的原理原来是这样的简单。同时,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如爱迪生、法拉第、瓦特、牛顿,等等),学生们惊奇发现:这些没上过几天学的人反倒成就卓著?奥秘就在于他们善于提问,善于钻研,善于创新。让学生从事例中获得成功的启示和力量,增强学生的情感迁移,激发学生对物理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二、氛围为辅,使生敢问
职业类学校的学生由于种种因素,往往还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技巧和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有的同学胆子小,不敢在众多人面前说话;有的同学没有自信心,害怕说错,惹得别人笑话;有的同学担心自己的问题没有水准,没有探讨价值等。愉悦氛围的营造,目的就是努力帮助学生清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放心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在探究“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吸引”这一规律时,一个学生忽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一次把磁石摔断了,想用胶水把它粘好,但怎样也不能按照原来的裂痕粘好它,这是为什么?”首先笔者表扬了他,然后大家一起展开讨论。课后,与他一起查找资料和实验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提问属于一种互动行为,在这种互动中,互动一方的行为往往受另一方态度、行为方式等的影响。在各种影响因素中,教师的态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保护学生的这一份质疑之心,是需要审慎考虑的。
为此,在有些课堂活动中,笔者试图采取一些办法帮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如在讲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本子上;笔者在课前收集本子,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适当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这些问题不仅使教学有的放矢,而且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也随之提高。针对这些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会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并且,同学间提问题,常常不讲究提问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让学生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这样,学生提的问题更多,效果更好。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人多的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
三、方法为准,让生会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让学生提问,可是学生却提不出问题。其实,不是学生不敢提,也不是不想提,而是不知道如何提。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是至关重要,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他们由不会问到会问、善问。
(一)根据学习目标学会提问,明确学习方向
学习目标都反映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如果能够围绕学习目标提出相关的问题,那么就会为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如在教“电位和电压”一节内容,在讲完电位引入电压之前,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才能不由自主地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什么是电压”,“电压和电位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电压概念。
(二)不要惧怕提问
对于课堂提问这件事,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向学生发问,二是学生对教师发问。很多学生害怕教师提问,更不要说自己提出问题让教师给予解答了。毛泽东早就说过:“聪谓多问多思,实谓实事求是。”这就是说问与思相关联,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由学生提出问题能更准确地反映教学效果。老师不应局限学生的思维,不应“圈养”学生的思想,只有学生发现问题,不惧怕提问,多问、喜问、善问,才能更好地深入钻研、独立思考。否则,日积月累,不懂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学生便无从下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要敢于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个成语来源于孔子的《论语·公冶长》,这个典故告诉我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敢于发问,问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看见一群孩子拿着镜片玩耍,很有兴致,他好奇地向孩子们要来手中的玩物,拿在手里,仔细一看,一类是凹透镜,另一类是凸透镜,他据此发明了望远镜。学生在学习中要牢牢记住“不耻下问”,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才能不断的进步。
总之,提问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是获得创新的开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喜欢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在“提问”上狠下功夫,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李漪]
关键词:中职;物理教学;提问习惯;养成
作者简介:徐正泉,男,江阴市璜塘综合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4)26-0029-02
现代教育观认为: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好的学生。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现今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科内容的讲授,轻视学生提问习惯的培养的问题。教师总认为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实际上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物理学家李政道就曾经尖锐地指出:“教师在教学生做学答,而不是做学问。”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是有效开展物理学习活动的关键。笔者对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作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兴趣为本,促生想问
(一)以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各种仪器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功能,给学生提供大量自我发挥、自我表现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维,产生疑问。如在学习“分子间存在引力”时,笔者发给每个实验小组两块铅块、一盒钩码、一把小刀、一张沙皮等物品。开始实验时,两块铅块放在一起,铅块并不吸引。学生一边讨论、一边动手,很自然地提出“为什么不吸引”、“怎样才能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的引力有多大”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用力挤压”、“换用铅块”、“把表面磨平”等解决方法,然后学生自己动手一一验证,并评出“最精彩的物理问题”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的教学活动,体现出学生在学习探究活动中,为了检验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或为了解决一些问题而构思的一种验证和探索的过程,它是探究思维程序的一个要素。这样的教与学过程,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者。
(二)以生活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教师可以经常举一些生动的生活事例来展示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作用,还可以借助物理讲座和学习园地等多种方式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包含了热学知识。霜是初冬季节空气中的水蒸气到了晚上遇强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的。晚上的温度需降到0℃以下,水蒸气才能凝华成小冰晶,若温度不是很低,水蒸气只能遇冷而液化成露,故霜前气温一定很低,所以感到很冷。雪后,由于雪升华时要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下降,故感到寒。例如,在讲授热机一节时,笔者着重介绍了热机的一些应用,让学生很感叹:飞机、坦克、火车、汽车以及工厂里的一些机器,它们工作的原理原来是这样的简单。同时,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如爱迪生、法拉第、瓦特、牛顿,等等),学生们惊奇发现:这些没上过几天学的人反倒成就卓著?奥秘就在于他们善于提问,善于钻研,善于创新。让学生从事例中获得成功的启示和力量,增强学生的情感迁移,激发学生对物理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二、氛围为辅,使生敢问
职业类学校的学生由于种种因素,往往还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技巧和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有的同学胆子小,不敢在众多人面前说话;有的同学没有自信心,害怕说错,惹得别人笑话;有的同学担心自己的问题没有水准,没有探讨价值等。愉悦氛围的营造,目的就是努力帮助学生清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放心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在探究“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吸引”这一规律时,一个学生忽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一次把磁石摔断了,想用胶水把它粘好,但怎样也不能按照原来的裂痕粘好它,这是为什么?”首先笔者表扬了他,然后大家一起展开讨论。课后,与他一起查找资料和实验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提问属于一种互动行为,在这种互动中,互动一方的行为往往受另一方态度、行为方式等的影响。在各种影响因素中,教师的态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保护学生的这一份质疑之心,是需要审慎考虑的。
为此,在有些课堂活动中,笔者试图采取一些办法帮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如在讲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本子上;笔者在课前收集本子,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适当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这些问题不仅使教学有的放矢,而且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也随之提高。针对这些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会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并且,同学间提问题,常常不讲究提问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让学生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这样,学生提的问题更多,效果更好。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人多的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
三、方法为准,让生会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让学生提问,可是学生却提不出问题。其实,不是学生不敢提,也不是不想提,而是不知道如何提。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是至关重要,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他们由不会问到会问、善问。
(一)根据学习目标学会提问,明确学习方向
学习目标都反映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如果能够围绕学习目标提出相关的问题,那么就会为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如在教“电位和电压”一节内容,在讲完电位引入电压之前,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才能不由自主地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什么是电压”,“电压和电位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电压概念。
(二)不要惧怕提问
对于课堂提问这件事,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向学生发问,二是学生对教师发问。很多学生害怕教师提问,更不要说自己提出问题让教师给予解答了。毛泽东早就说过:“聪谓多问多思,实谓实事求是。”这就是说问与思相关联,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由学生提出问题能更准确地反映教学效果。老师不应局限学生的思维,不应“圈养”学生的思想,只有学生发现问题,不惧怕提问,多问、喜问、善问,才能更好地深入钻研、独立思考。否则,日积月累,不懂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学生便无从下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要敢于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个成语来源于孔子的《论语·公冶长》,这个典故告诉我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敢于发问,问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看见一群孩子拿着镜片玩耍,很有兴致,他好奇地向孩子们要来手中的玩物,拿在手里,仔细一看,一类是凹透镜,另一类是凸透镜,他据此发明了望远镜。学生在学习中要牢牢记住“不耻下问”,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才能不断的进步。
总之,提问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是获得创新的开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喜欢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在“提问”上狠下功夫,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李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