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搭建习作支架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zho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搭建支架,是当下教学的“新宠”。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并熟练使用支架完成习作实践,文章选择学生最熟悉的教材内容作为习作支架的搭建基础。围绕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搭建简明的目标支架对接语文要素,搭建简单的选材支架嫁接习作提示,搭建简约的结构支架对接习作例文,考察学段要求搭建简捷的评价支架,多方面地为学生的习作实践提供最简、最优的实践工具。
  【关键词】支架;写作教学;作文
  搭建支架,是当下教学的“新宠”。形式多样、各有侧重的支架,容易让学生眼花缭乱,难以真正掌握并熟练使用,甚至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搭建支架时应审思支架的选材来源。教材作为学生最熟悉的阅读资源,正可“就地取材”。选用教材搭建习作支架应突出一个“简”字,做到目标支架简明,选材支架简单,结构支架简约,评价支架简捷。下面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习作“生活万花筒”教学为例,探究习作支架的搭建方法。
  一、厘清:探究单元意图,构思支架起点
  习作支架的搭建要紧密结合教材,只有吃透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更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不脱离学科素养的培育要求。笔者就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内容和结构析出其具体作用与语文要素,并将其作为支架搭建前的具体参考(见表1)。
  本单元安排了《麻雀》和《爬天都峰》两篇精读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习作方法,然后在“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中梳理、巩固所学的习作方法,再通过习作例文为习作实践提供可借鉴的范本。从文章的阅读到方法的梳理,教材的内容编排循序推进,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说,统编教材“写作课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又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同时还非常注意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1]统编教材颇具匠心的编排方式,既提供了丰富而直接的习作方法,也为习作支架的构思创造了基础。
  二、简明:对接语文要素,搭建目标支架
  统编教材的习作训练要求阶梯状上升,各阶段各有重点,因此每一阶段的习作训练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习作目标就是习作训练的“指南针”。然而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将习作目标设定得广而深,令学生望而生畏,惧于提笔写作。为了降低习作难度,教师不妨对接语文要素,从中获取最直观、简明的目标支架。学生有了简要明晰的习作目标,不但一看就懂,也易操作。表2是笔者结合本单元“写清楚”的语文要素搭建目标支架的依据。
  通过上表对写文顺序路径的回顾,可以发现两篇课文虽然都按一定顺序写,具体路径却有区别:《麻雀》按照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写,有利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突出老麻雀奋不顾身救幼儿的精神;《爬天都峰》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的顺序写,清晰地反映“我”从不敢爬山到爬上峰顶的过程。
  另外,两文“写清楚”的具体路径也有差异。《麻雀》紧扣老麻雀的无畏与猎狗的行动两个重点,抓住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三个方面进行展开。《爬天都峰》一文则从爬山路上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三个方面把爬山经过写清楚。虽然方法不一样,但都达到了目标效果。经过支架简明的提示,学生心中“按一定顺序写”与“写清楚”的目标支架越来越清晰,简明的目标支架已在学生心中悄悄搭建。
  三、简单:嫁接习作提示,搭建选材支架
  有了简明的目标支架后,教师要围绕目标选择合适的习作材料,搭建选材支架。材料不宜过于复杂,应嫁接教材的“习作提示”,选择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材料进行搭建。当然,嫁接并不意味着要拘泥于“习作提示”,还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适当拓展,将生活经历作为选材支架的一部分,切实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笔者给出表3呈现本次“习作提示”,并由此拓展出一系列习作题材。
  教材给出的“习作提示”范围广泛,涵盖了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说的事情。教师可以由此入手,让学生对号入座,各取所需,降低选材难度。如果有学生对这些选材都不感兴趣,觉得这些事情没有在自己身上发生过,这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学会将所拥有的东西激发出来,并适时适当地加工转化为写作内容和材料[2]。”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通过表格中的八个“习作提示”进行拓展,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取更典型、更令人难忘的事情来写。学生给出的新材料虽然嫁接于“习作提示”,却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选材天地。
  四、简约:对接习作例文,搭建结构支架
  教材提供的习作例文一直是学生首选的借鉴对象。本单元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结构清晰简明、不花哨,是搭建习作结构支架最简约的范本,有利于学生直观清晰地学习借鉴。教师搭建结构支架时要抓住两点:一是确立主线,二是围绕主线进行旁枝建构时要注意详略得当。
  一篇成功的文章一定有一根贯穿始终的主线,它是习作的“灵魂”,失“魂”的习作如同一盘散沙,因此教學中首先要明确两篇例文的主线。《我家的杏熟了》围绕成熟了的杏写自己数杏和奶奶分杏的事;《小木船》围绕小木船写“我”与好友友谊破裂又和好的过程。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捋清例文主线,再通过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习作主线,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时调整不当的习作主线。
  接着需要将习作材料沿着主线合理布局,建立完整的习作结构。如何将文章旁枝和选取的材料有效组织,建构出一篇精彩的习作呢?教师可以借鉴两篇例文的结构搭建结构支架。教材在两篇例文旁所做的批注,清晰地凸现了例文结构支架中的关键要素(见表4)。
  学生将课文批注依表分列,就能了解例文开头、经过、结尾的安排方法,还可看出例文如何分配材料的详略。以《小木船》为例,教材在例文后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我’和陈明的矛盾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课文只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一句话加以交代,你觉得课文有没有把事情写清楚?”教师可通过这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写作时如何才能做到详略得当。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但一般很少有学生能答到点子上。因此,此处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表4观察例文结构的三大阶段如何安排详略描写,从而明白例文围绕友谊的破裂与和好的中心展开,其他内容自然一笔带过即可。学生也可通过列表的方式,找到自己习作的主线,分阶段安排内容详略展开习作训练。通过对接习作例文,学生的习作结构支架逐渐形成。   五、简捷:考察学段要求,搭建评价支架
  修改习作如“琢玉”,只有不断打磨,方得精致。习作的评价水平,直接影响习作打磨的质量,高水准的评价能挖掘学生习作的闪光点,也能点明习作的进步空间。很多学生认为,习作评价是教师的工作,与自己关系不大,这导致学生的习作自我评价能力普遍较弱,因此无法自主反思、打磨习作。从笔者观摩的众多习作课来看,大多数教师都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修改习作的习惯,但实际效果不佳。除了要更正学生错误的习作评价观念,还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习作评价支架。这个评价支架要力求简捷、直观,要让学生触手可及,不能空泛。只有支架能为学生轻易掌握,才能长期、普遍使用于他们的日常习作自评中。搭建时,教师要注意对接学段、单元的具体要求,不能脱离教材。
  表5是依据习作“生活万花筒”搭建的评价支架,包含评价要求与评价形式两大内容。评价要求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侧重于建立基本的评价标准;评价形式给出了评价的三个阶段,侧重于评价水平的递进式提升。
  1.例文引领,反思性评价
  评价支架不是习作完成后的补救措施,而应是时时应用于写作过程中,“测量”自身写作水准的“尺子”。学生应该将评价支架建立在习作过程之中,因为写文的过程中评价已经发生。比如学生在写到一定阶段时,发现自己没有把一件事写清楚,或者写着写着发现自己的写作顺序有点混乱。遇到此类问题,学生可以暂时停下,通过参考例文和对照评价支架修正自己的写作方向。其实,这种发生在习作过程中的评价更多属于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反思调整自己的写作方案。这一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而言尤为珍贵,它能有效避免习作完成后再做大规模改动,也能确保习作的完成效率。
  2.佳作展示,欣赏性评价
  评价支架还可用于对学生佳作的欣赏性评价,启发其他学生如何进行借鉴和提高。习作初稿完成后,教师选一些佳作进行展示,学生尝试使用评价支架点评为什么同学的习作能把事情写清楚,自己的习作可以怎样修改。比如有学生写了一篇关于跑步比赛的作文,仅简单讲了主人公经过坚持跑到了終点,并且成了第一名。这篇文章没有写出事件的起因,对跑步的过程也没有详写,读之索然无味。通过运用支架点评同学的佳作,该生边欣赏边完善,逐渐发现自己习作存在的问题,对自己应该如何修改习作也有了具体明确的方案。
  3.病文就诊,纠错性评价
  比起鉴赏,评价支架更大的作用是发现习作存在的问题。教师有必要选择一些典型的病文进行公开“就诊”,与学生一起发现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本课而言,针对没有做到“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不足,可以请优秀习作的作者说说自己怎样构思习作结构,写作时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其他学生听后也更容易接受同伴的批评。
  习作支架的搭建应“就地取材”,以单元习作目标为基础,对接语文要素和习作提示。学生顺着这些支架慢慢向上攀爬,可以切实避免乱搭支架造成的低效学习,也让语文教材上的知识“活”起来,为习作所用。多使用简明、简单、简约、简捷的习作支架,学生既能看得懂,也能用得上,岂不乐哉。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朱晓灿)
其他文献
【摘 要】“静电场”是高中物理的教学难点,类比教学往往能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复杂、抽象的新知识迁移到简单、熟悉的旧知识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运用类比教学基本停留在浅层思维,甚至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新的认知障碍。文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为目的,对类比教学进行优化,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关键词】静电场;类比教学;深度学习  【作者简介】姜庆荣,江苏省太仓市学科带
期刊
【摘 要】本原性问题驱动下的主题教学设计旨从中学数学的本原性问题出发,模拟数学家做数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数学理论解决问题。研究者以沪教版“概率论初步”为例,从课时和主题两个层面阐述本原性问题驱动下主题教学设计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本原性问题;主题教学;问题情境  【作者简介】任念兵,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与命题研究。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期刊
【摘要】文章以“抗疫”主题的创意读写为例,对创意读写的关注策略、共情策略、设计策略、力行策略、共振策略等进行阐释和探究,让学生在“抗疫”的大课堂里收获进步和成长,使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创意读写;“抗疫”;创意习作微课程  创意读写是指运用富有创意的多种形式展开读写过程,其本质是一种输入和输出紧密结合的创造性活动。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从输入到输出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疫
期刊
【摘要】数学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过程与价值体现。它不仅包括“对数学的理解”,而且包括“数学化的理解”。数学理解具有自身发展跃迁的过程,将游戏环节与数学理解进行匹配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能使学生在游戏沉浸体验中自然生发数学理解。  【关键词】数学理解;游戏教学;长方形;正方形  传统的学习中,通常把理解作为记忆的前提与手段;而当下,理解作为学习素养的有机组成已然成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数学理解
期刊
【摘要】模型认知是化学学习与研究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深化知识以及提高抽象概括与灵活应用能力的基础。文章以高中化学中体现模型认知素养最为典型的金属晶胞知识为例,阐述模型的构建与认知、模型特点分析、模型的灵活运用与迁移,以提高模型认知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模型认知素养。  【关键词】模型认知;金属晶胞;教学设计;能力
期刊
【摘要】章节起始课作为一章内容的起点,承接旧知识,导入新知识,从整体上阐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内容及方法,对整章教学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不重视章节起始课的内容价值,没有对章节起始课进行准确定位,就会出现知识逻辑不清、条理不顺的情况。为了提高初中数学函数知识的教学质量,文章从章节起始课的意义出发,讨论初中阶段有关函数知识章节的起始课定位及教学方法的设计,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
期刊
【摘 要】散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有着独特的行文结构和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方式。研究者从课文标题入手,借助题文对照法、情节梳理法等,从释义、解码、评鉴三个层级对散文进行了解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关键词】《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三层级阅读理论;散文阅读  依体而教是选择文本解读路径入口的基础,也是深入解读文本结构性密码的需要,这个解读路径入口的选择,就是我们所说的文
期刊
【摘 要】《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式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为读者展开了一段非常神奇的平桥村之旅。研究者通过小说中“我”的叙述视角,从释义、解码、评鉴三层级来完成解读,加强学生对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读写迁移。  【关键词】《社戏》;三层级阅读理论;小说阅读;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社戏》选自《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式小说,被统编语文教材收
期刊
【摘 要】在《海燕》这一散文诗的教学中,研究者引导学生抓住象征手法,借助作品中描绘的形象特征、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语言文化背景,理解作品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学习作品中灵活运用整体观照、烘托对比的技巧;最后,将之与同类型的典型作品进行比较,展开比较阅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获得阅读和欣赏象征类作品的技能。  【关键词】《海燕》;三层级阅读理论;散文阅读;象征手法;对比手法  以具体
期刊
【摘要】在“锐角的三角比的意义”课例教学中,研究者将校园生活中的“不可测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基于多元视角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从一般三角形的全等、相似到直角三角形的相似,自然引出锐角三角比,揭示锐角三角比学习的必要性;借助古代的特色计时工具日晷进行古今对照,揭示锐角三角比、锐角三角函数等初高中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共性,突出学习锐角三角比的重要性。实践表明,“锐角的三角比的意义”教学浸润知识源流、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