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Quest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pi678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互联网 ”的教育背景下,网络学习资源不断丰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摆在中职教师面前一个新的课题。文章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从WebQuest教学模式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前中职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现状,经过反复教学实践,将WebQuest教学模式与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融合,并予以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WebQuest教学模式;资源库;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11-0091-03
  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学生每天都在低头看手机,但大部分是在聊天、游戏和网购等,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网络上还存在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即使部分学生意识到了,也还存在网络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的问题。
  WebQuest教学模式的特点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教师首先提出研究主题和任务,提供经过筛选的互联网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完成任务。WebQuest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可操作性强,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许多中职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认为自己什么都懂,没有学习的必要了。直接表现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上,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好奇心减弱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特别是2012年等级考试改革以后,学生等级考试通过率大幅下降。
  为了适应当前学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尝试将WebQuest教学模式应用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当中,以达到提高学生计算机实操能力和等级考试取证率的双重目的。
  WebQuest教学模式改进前后对比
  1. 传统的WebQuest教学模式
  传统的WebQuest教学模式由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估、结论六个部分组成。引言是给学习者指定方向,激发学习兴趣;任务是对学习者完成成果的描述;过程是教师给出的学习者完成任务时将要经历的步骤;资源是教师事先查找好的网站清单,便于学习者在主题上集中注意力;评估是测评学习结果;结论是帮助学习者总结经验,反思过程,拓展所学知识。
  2. 改进后的WebQuest教学模式
  在研究了大量的WebQuest应用案例之后,笔者总结出了传统WebQuest教学设计中的一些不足并做了相应改进。
  (1)引言。很多WebQuest教学案例中的引言都是一段文字。对于习惯了多种感官刺激的中职学生来说,文字很难引发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尝试使用视频引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2)资源。传统的WebQuest教学模式中,资源是一个老师提供的网站清单。虽然这些网站已经是经过老师筛选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的盲目搜索,但是学习资源还存在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等缺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笔者将文字、图片和视频等网络资源整合为一个资源库,供学生自主探究使用。
  (3)任务和过程。中职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偏弱,动手能力较强。教材中第一章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往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相对困难。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调整教学顺序,将基础知识的学习放到演示文稿软件的学习之后,设计了一个综合任务:让学生用PPT制作知识讲稿,并作为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解。这个任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也能动起来,实现“做中学”。
  (4)评估。传统的WebQuest教学模式中,评估模块没有明确的测评方法指导。在实践中,笔者充分运用了信息化评测手段,设计了自评、互评和师评。自评借助教师自主开发的动态题库完成;互评通过问卷星的投票功能完成;师评则由教师依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任务成果综合打分。
  (5)结论。传统的结论模块是教师带着学生总结知识要点。笔者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使用iMindMap軟件梳理知识,独立绘制思维导图,形成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WebQuest教学模式改进研究与实践
  1. 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模式,进行了两轮教学实践,其间使用研究方法包括:
  (1)文献研究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从CNKI等专业资源平台上搜集WebQuest有关的理论与教学案例,在个别研读和集体讨论后,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
  (2)问卷调查法。在教学研究之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计算机课堂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情况;教学改革实施后,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WebQuest教学模式的认可情况、对计算机课堂兴趣的变化情况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情况。
  (3)观察法。笔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听评课,相互观察课堂中的各个方面——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等。
  (4)访谈法。在使用问卷调查法的同时,还会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WebQuest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2. 研究实践
  笔者通过开发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系统,包括通过引言创设情境,完成教学引入;通过3个层层递进的子任务以多种方式呈现知识点,便于学生巩固所学;通过开发题库,分模块进行测试,及时检验所学;通过教师带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完成知识梳理。具体执行过程如图1所示。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观察到,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升,大部分学生都动起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但同时发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学生制作PPT的时间不够;第二是学生没有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笔者再次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改进后的教学环节如图2所示。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改进了传统的WebQuest教学模式,将原有的网站清单优化为资源库,将传统的WebQuest教学模式的六个模块整合为四个模块,这四个模块既有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也有教师的讲解归纳,体现了“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3. 教学效果
  问卷调查显示,更多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有效激发,他们认识到网络学习资源的存在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自主学习。笔者将两年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学生等级考试取证率从50%提升到了74%。
  研究结论及成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作为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不仅要传授计算机知识,帮助学生取证,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
  经过本次研究,笔者探究出了一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模型,如图3所示。
  该教学模型具有以下优势。
  1. 真正实现了“做中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在主动地进行着创造性活动,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都有很大提升,教学流程如下。
  引言: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认识学习意义。
  任务和过程:任务1,学生通过阅读填空接触重点知识;任务2,教师串讲环节,学生通过记笔记形成知识体系;任务3,综合运用环节,学生通过制作PPT将知识呈现出来。
  评估:学生通过讲解和听讲加深知识理解,提高表达能力;通过动态题库的自我测验,再次巩固重点知识。
  结论:学生独立绘制思维导图,形成知识体系。
  2. 用信息技术促进了自主学习
  计算机基础知识非常丰富,但教材上有关本节课的资料很少。网络上那么多的知识老师不可能都讲给学生,但如果放开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他们会迷失方向,反倒不能有效获取知识。教师可以事先把文本、图片资源进行筛选放到资源库中,引导学生学习,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3. 课后测验帮助学生回顾知识点。
  以往,老师都是在讲完所有的基础知识后让学生通过等级考试模拟题的选择题来练习,没有针对性。笔者自主开发了针对每个主题的测验程序。学生学完一节知识,就可以马上进行练习。共10道题,在有错题的情况下,允许学生回顾测试并返回重做,直到100分。这个测验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巩固知识的过程,学生为了达到100分,不知不觉记住了正确答案。
  存在问题及后续发展方向
  1. 存在問题
  学生的成绩不能及时提交,过程评价缺失。现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不能马上进行评价并反馈。在最后的测验环节,学生可以即时看到自己的测验结果,但教师不能即时回收到所有同学的测验结果,只能手动计分。
  学生的演示文稿制作时间不够。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做好演示文稿,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的演示文稿制作技术不够成熟,不能很快地将知识用PPT表达出来。今后,笔者将尝试“半成品教学法”,即不让学生“白手起家”,而是给一个PPT的半成品,学生只需填写完整即可。这种模板化的PPT,可以使学生指向更明确,完成更迅速。
  前期自主学习的调查问卷设计得不够科学。问卷的有些问题不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以后笔者将通过更多的问卷设计方法,设计出更加科学的问卷。
  2. 后续研究方向
  学习平台资料应增加音视频资源。笔者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系统中虽然有很多文本和图片资源,但还缺少音视频资源。音视频资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强化学习效果。另外,对于一些难点知识,可以做一些微课帮助学生学习。
  完善即时评价系统,增加交互性。如果能够将评价即时反馈给学生,就可以起到督促和激励的作用。针对本系统不能完成即时评价的问题,笔者打算寻找一些支持交互评价的软件。
  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特性让学习变得更有趣,信息技术的泛在移动特性让学生随时随地按需学习,信息技术的交互特性让学生得到及时反馈与激励。在日后的工作中,笔者会继续合作探讨,让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呈现更加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奚晓霞,罗会棣. 基于WebQuest的建构探究学习模式[J]. 电化教育研究,2004(2).
  刘贤,付丽萍. 运用WebQuest模板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2).
  黄利锋. 基于网络项目学习社区的教学实践[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1).
其他文献
此文介绍了利用互功率谱密度函数检测地基的剪切波速煌基本原理,并给出了工程实例的检测结果。
2006年11月24日,由江苏省交通厅、江苏省公路学会主办,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协办的“江苏交通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南京召开,来自江苏交通系统的200多
本文介绍了内蒙古三道沟刚架拱桥的静动载试验结果与评价,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评价了该桥的静动力特性及安全储备。
本文以宿淮高速公路京杭运河特大桥主墩13#墩施工为背景,对泵吸反循环施工粘土地层大直径长桩工艺进行了论述。
证据既是构筑诉讼大厦的基石,也是行政程序的脊梁。然而,在海事行政调查取证工作中,却存有对证据认识、收集以及认定工作不够规范的现象,甚至仅凭当事人陈述就给予海事行政处罚的
期刊
1 前言 凌钢380m~3高炉于1993年6月19日破土动工,1995年3月10日点火开炉。此次开炉采用顶风热装全焦开炉技术,取得了开炉一次成功的效果。
本文分析和对比了苏沪两地集装箱的运输成本,并就如何提高苏州市集装箱运输竞争力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
<正> 1 炉缸冻结处理方法要点 炉缸冻结是高炉生产中一项重大事故。80年代以来,随着铁前工作的进步、原燃料质量和操作水平的提高、检测手段的完善,炉缸冻结事故有所减少。形
本文结合328国道绕城段,针对水泥路面较宽、桥台后填土较高、地质条件较差以及路基不均匀沉降难于控制等特点,提出了斜桥桥台台后渐变板的布置与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