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连:交错时光与你相遇
这个城市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她渴望成为国际都市,却又不失分寸地保持着自己的个性:100年前,一批对法国文化情有独钟的沙俄工程师来到这里,希望在这块远东土地上再造一个“东方巴黎”。如今大连绿草如茵,高楼林立,道路错落有致,特别是其他城市少有的有轨电车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日式、俄式建筑,更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城市内涵。
在大连读大学,你可以徒步走完滨海路这条大连最长也是最美的路;可以去亚洲最大的广场——星海广场上看停靠着的世界著名游轮,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碰到英姿飒爽的女骑警;还可以去游览发现王国、老虎滩、劳动公园……
就算你什么都不做,单单就沐浴在这充满海洋气息的空气里,都会让你觉得清新、爽朗。在这懒洋洋的幸福里,你会发现,你在一点点爱上大连。
大连外国语大学—语言学的清静之地
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的日语专业在全国高校中也可以排入前三名。学校利用这个优势,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北九州市立大学、北星学园大学、长野大学等多所日本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
此外,韩语系设有五年制韩日双语种本科,是东北乃至全国创办较早、起点较高、层次较全的教学实体和研究单位,也是全国大学生韩国语专业人数最多的系之一;俄语系则是全国最大的俄语人才培训基地。
大连外国语大学旅顺校区远离市区,少了一份喧闹,多了一份清静,是学习的好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下,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学风很好,每天早上都有许多人在湖边、走廊、树下朗读课文。
需要提醒的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也被校友戏称为“大风外国语学院”,由于濒临黄海,并且无较大的物体阻挡,春秋两季海上会吹来各级大风,这“校风”还真是大,所以,去大连时备几件抗风的衣服是十分有必要的。
青岛:千万里,追寻着你
1917年的秋天,有一位花甲老人来到青岛,他仅用16个字,便点染出了青岛的山海风情:“碧海青山,绿树红瓦,不寒不暑,可舟可车。”这个人就是康有为,在人生失意的谷底,他在苦闷中仍然从心底里发现了青岛之美。
这个城市好像有一种魔力,让人安静,又充满对生命的渴望。
漫步青岛八大关别墅度假区,就像是在翻阅一部欧洲建筑的史书;或是站在崂山顶上远望海天一色;或是在盛夏,与万人同游第一浴场;或是体验热辣与清凉的激情碰撞——酒不醉人人自醉的青岛国际啤酒节……你会庆幸自己的选择,然后感恩,感恩千万里的相遇,感恩这个城市带给你的点滴印记,然后继续追寻。
青岛大学—青春校园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进行招生考试,时任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另一是《杂感》,两题任选一道。一位考生把两题都做了,其中第二篇文章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闻一多为之拍案叫绝,破例给了他98分,尽管他的数学得了0分,但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他就是著名诗人臧克家。
青岛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开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学堂设置了法政、工艺、医科、农林等学科,学制健全,是青岛近代第一所综合大学。历史中的青岛大学学者云集:杨振声、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等都是青岛大学的杰出校友。
1993年5月,当时的青岛大学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为新的青岛大学。岁月更迭,薪火相传,发源于不同时期的各类特色学科的教育,汇聚而成了现在的青岛大学,就像一些蜿蜒曲折的支流,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伴随着历史的潮流,汇聚成一条气势壮美的大河,浩浩荡荡,一往无前。
这就是青岛大学,历史和现实中都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滨海学府。而如今,它仍旧在海边静静地伫立着,期待更多年轻的学子在此怒放青春的光彩。
天津:舌尖上的眷恋
到天津求学,我想你会喜欢上“津门三绝”——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还有那“煎饼果子锅巴菜,大红糖堆儿蘸起来”。在城里闲逛,走累了就找一处小吃摊儿坐下来,叫上一碗老豆腐或是一碗锅巴菜,再来一套煎饼果子,那感觉真是倍儿爽。
到天津求学,周末可以乘当地渔船出海捕鱼,在船上亲自下厨,就着北塘特色玉米饼、虾酱,面对汪洋大海品尝现做的海鲜,可谓是别有一番风味。此外,天津除了盛产鱼、虾、蟹之外,“八大碗”“四大扒”、冬令四珍等筵席必备菜品,也颇有几分豪爽之气。
天津,有她独特的风韵,这个城市不仅是用来观赏的,还是用来实实在在体验的。天津的小吃多到你想也想不到,数也数不清,而吃的是美食,眷恋的却是整个城市的风情。
南开大学—巍巍“南开精神”
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回忆自己在“南開”学习和执教的经历时,曾这样说过,这十年是他性格、习惯的成型时期,也是他求学基础训练的重要时期。他说出了大多数“南开”学子的共同心声。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名言,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也是“南开”的教育特色之一。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曾经响彻津门的“南开”校歌,在炮火声中戛然而止,但紧接着,从“南开”师生的喉咙里,又迸发出一曲嘹亮的歌声:“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而现代“南开”,同样传承着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严范孙先生亲笔写下了“容止格言”以训练学生们温和端正的气质:“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合宜静宜庄。”这个小小的传统也被继承下来了。“南开”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无数学子朴实而纯净的精神家园。
“南开大学这四个字将伴随着我一直往前走,远到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理解她带给我的巨大影响,我只知道,我从此便与她不可分割,与她互不相离……”许多师生相信,听过校钟声,唱过校歌,念过“容止格言”,在马蹄湖的荷香里晨读过的学生,会带有一种“南开气质”,秉承一种“南开精神”。 上海:与“小资”的亲密接触
有人说上海这个城市中并存着几个世界,它们和谐而又毫无关联地存在着:城隍庙喧闹中混乱嘈杂,南京路、淮海路繁华典雅,外滩流光溢彩,延安高架、南北高架上车水马龙拥堵不堪。只是不论是古是今,是东是西,上海光华的外表下总是透露出弄堂般的小资情调。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上海人的小资,只是一些按着自己的意愿更加努力生活的人,体会着生活的苦与甜,把生活变得更加细致、更有情调、更为精致。
复旦大学—“自由而无用”
曾经一个即将离开“复旦”的毕业生在学校的BBS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边走路边唱歌的女生,那她八成是‘复旦’的,因为只有‘复旦’才能培养出这么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来。”“自由而无用”这五个字非常巧妙地阐释了“复旦”学生对“复旦”的理解,有点自嘲,有点小资情调,但也精彩含蓄地解释了“复旦”学生的气质。
“复旦”校园流淌着一种独特的海派文化气质。从20世纪20年代的数学“小白宫”到五六十年代的红色苏式建筑,再到号称“双子星座”的“中国高校第一楼”——光华楼,百年时光好像就这样静静地从我们身边流过。
“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旨在强调自强不息、兴学救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建设,“复旦”的中文、历史、哲学、经济等文科专业,实力仅次于“北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还有医学也在国内高教领域遥遥领先。文、理、医三位一体,构成了“复旦”强势的基础。
从2005年起,“复旦”的大一新生一律要进“复旦学院”接受通识教导。通识教导有六大模块,第一模块为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第二模块为哲学智慧与批评性思维……其主导原则是突破单项的“知识视域”,从培养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础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这与校歌所唱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的“复旦”传统一脉相承。
秉承了上海的气质风骨,“复旦”是温和、精致而又骄傲的,那是一种不浮夸不做作的贵族气质,选择“复旦”,你便选择了这种气质。
厦门:无与伦比的爱恋
这是一座宁静的城市,虽然不可避免地沾染了都市的喧嚣浮华,但总有一种单纯的气质静静地、倔强地守候在那里。
这是一座儒雅的城市,漫步在鼓浪屿,钢琴声从爬满牵牛花的墙垣飘出,没有车马的喧嚣,只有音乐带来的宁静轻轻擦拭着心灵。
这更是一座充满温情的城市,干净整洁的道路,街道两边高大的棕榈树,静静地盛开在小巷中的蔷薇、夹竹桃、栀子花……不要说街道两旁哪些有着各种糖果一样颜色的小门面店,就连脚下的地砖都很美。
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水清沙白,就这么停下来,头上戴着海滨风格的草帽,赤足在海水中嬉戏打闹,灿烂的余晖洒满远处的海面,心一定是柔软且安宁的。
厦门大学—凤凰花开
“厦大”的凤凰花一年开两季,一季老生走,一季新生来。9月份的凤凰花常被人忽略,但是6月至7月绽开的火红凤凰花却让无数即将离开“厦大”的学子心生惆怅。
“那些坐在白城沙滩上观赏日落,发呆、想心事的日子,那些躺在芙蓉湖的湖心岛上享受的慵懒时光,就这么悄悄地过去了。那些走在石板铺就的小径上,在游人羡慕的目光中穿过那些粉嫩的绿、惊艳的红,走进嘉庚楼群的人们,那些骑着学校免费提供的,从来不需要上锁的,被称为‘小绿’的自行车从图书馆到食堂、到宿舍的人们,不再有我……”
弹指间,青葱岁月悄悄走过,往昔稚气懵懂的样子也被时光淘洗得恍若隔世,变得成熟起来。除了那些美景,更让人怀念的,是“厦大”自身的独特气质。她的宁静、睿智和温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厦大”学子,激励着我们“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谁与普度驾慈航?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
如果可以,来“厦大”吧!“厦大”的好专业有那么多:政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国际法学、会计学、考古学……可不要挑花眼哦!而且“廈大”还有着通识教育、双学位教育、本科生导师制、交流生、基础学科拔尖生培养计划等项目,在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导下,必能将你培养成“中华之强”。
这个城市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她渴望成为国际都市,却又不失分寸地保持着自己的个性:100年前,一批对法国文化情有独钟的沙俄工程师来到这里,希望在这块远东土地上再造一个“东方巴黎”。如今大连绿草如茵,高楼林立,道路错落有致,特别是其他城市少有的有轨电车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日式、俄式建筑,更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城市内涵。
在大连读大学,你可以徒步走完滨海路这条大连最长也是最美的路;可以去亚洲最大的广场——星海广场上看停靠着的世界著名游轮,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碰到英姿飒爽的女骑警;还可以去游览发现王国、老虎滩、劳动公园……
就算你什么都不做,单单就沐浴在这充满海洋气息的空气里,都会让你觉得清新、爽朗。在这懒洋洋的幸福里,你会发现,你在一点点爱上大连。
大连外国语大学—语言学的清静之地
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的日语专业在全国高校中也可以排入前三名。学校利用这个优势,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北九州市立大学、北星学园大学、长野大学等多所日本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
此外,韩语系设有五年制韩日双语种本科,是东北乃至全国创办较早、起点较高、层次较全的教学实体和研究单位,也是全国大学生韩国语专业人数最多的系之一;俄语系则是全国最大的俄语人才培训基地。
大连外国语大学旅顺校区远离市区,少了一份喧闹,多了一份清静,是学习的好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下,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学风很好,每天早上都有许多人在湖边、走廊、树下朗读课文。
需要提醒的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也被校友戏称为“大风外国语学院”,由于濒临黄海,并且无较大的物体阻挡,春秋两季海上会吹来各级大风,这“校风”还真是大,所以,去大连时备几件抗风的衣服是十分有必要的。
青岛:千万里,追寻着你
1917年的秋天,有一位花甲老人来到青岛,他仅用16个字,便点染出了青岛的山海风情:“碧海青山,绿树红瓦,不寒不暑,可舟可车。”这个人就是康有为,在人生失意的谷底,他在苦闷中仍然从心底里发现了青岛之美。
这个城市好像有一种魔力,让人安静,又充满对生命的渴望。
漫步青岛八大关别墅度假区,就像是在翻阅一部欧洲建筑的史书;或是站在崂山顶上远望海天一色;或是在盛夏,与万人同游第一浴场;或是体验热辣与清凉的激情碰撞——酒不醉人人自醉的青岛国际啤酒节……你会庆幸自己的选择,然后感恩,感恩千万里的相遇,感恩这个城市带给你的点滴印记,然后继续追寻。
青岛大学—青春校园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进行招生考试,时任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另一是《杂感》,两题任选一道。一位考生把两题都做了,其中第二篇文章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闻一多为之拍案叫绝,破例给了他98分,尽管他的数学得了0分,但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他就是著名诗人臧克家。
青岛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开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学堂设置了法政、工艺、医科、农林等学科,学制健全,是青岛近代第一所综合大学。历史中的青岛大学学者云集:杨振声、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等都是青岛大学的杰出校友。
1993年5月,当时的青岛大学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为新的青岛大学。岁月更迭,薪火相传,发源于不同时期的各类特色学科的教育,汇聚而成了现在的青岛大学,就像一些蜿蜒曲折的支流,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伴随着历史的潮流,汇聚成一条气势壮美的大河,浩浩荡荡,一往无前。
这就是青岛大学,历史和现实中都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滨海学府。而如今,它仍旧在海边静静地伫立着,期待更多年轻的学子在此怒放青春的光彩。
天津:舌尖上的眷恋
到天津求学,我想你会喜欢上“津门三绝”——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还有那“煎饼果子锅巴菜,大红糖堆儿蘸起来”。在城里闲逛,走累了就找一处小吃摊儿坐下来,叫上一碗老豆腐或是一碗锅巴菜,再来一套煎饼果子,那感觉真是倍儿爽。
到天津求学,周末可以乘当地渔船出海捕鱼,在船上亲自下厨,就着北塘特色玉米饼、虾酱,面对汪洋大海品尝现做的海鲜,可谓是别有一番风味。此外,天津除了盛产鱼、虾、蟹之外,“八大碗”“四大扒”、冬令四珍等筵席必备菜品,也颇有几分豪爽之气。
天津,有她独特的风韵,这个城市不仅是用来观赏的,还是用来实实在在体验的。天津的小吃多到你想也想不到,数也数不清,而吃的是美食,眷恋的却是整个城市的风情。
南开大学—巍巍“南开精神”
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回忆自己在“南開”学习和执教的经历时,曾这样说过,这十年是他性格、习惯的成型时期,也是他求学基础训练的重要时期。他说出了大多数“南开”学子的共同心声。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名言,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也是“南开”的教育特色之一。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曾经响彻津门的“南开”校歌,在炮火声中戛然而止,但紧接着,从“南开”师生的喉咙里,又迸发出一曲嘹亮的歌声:“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而现代“南开”,同样传承着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严范孙先生亲笔写下了“容止格言”以训练学生们温和端正的气质:“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合宜静宜庄。”这个小小的传统也被继承下来了。“南开”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无数学子朴实而纯净的精神家园。
“南开大学这四个字将伴随着我一直往前走,远到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理解她带给我的巨大影响,我只知道,我从此便与她不可分割,与她互不相离……”许多师生相信,听过校钟声,唱过校歌,念过“容止格言”,在马蹄湖的荷香里晨读过的学生,会带有一种“南开气质”,秉承一种“南开精神”。 上海:与“小资”的亲密接触
有人说上海这个城市中并存着几个世界,它们和谐而又毫无关联地存在着:城隍庙喧闹中混乱嘈杂,南京路、淮海路繁华典雅,外滩流光溢彩,延安高架、南北高架上车水马龙拥堵不堪。只是不论是古是今,是东是西,上海光华的外表下总是透露出弄堂般的小资情调。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上海人的小资,只是一些按着自己的意愿更加努力生活的人,体会着生活的苦与甜,把生活变得更加细致、更有情调、更为精致。
复旦大学—“自由而无用”
曾经一个即将离开“复旦”的毕业生在学校的BBS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边走路边唱歌的女生,那她八成是‘复旦’的,因为只有‘复旦’才能培养出这么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来。”“自由而无用”这五个字非常巧妙地阐释了“复旦”学生对“复旦”的理解,有点自嘲,有点小资情调,但也精彩含蓄地解释了“复旦”学生的气质。
“复旦”校园流淌着一种独特的海派文化气质。从20世纪20年代的数学“小白宫”到五六十年代的红色苏式建筑,再到号称“双子星座”的“中国高校第一楼”——光华楼,百年时光好像就这样静静地从我们身边流过。
“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旨在强调自强不息、兴学救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建设,“复旦”的中文、历史、哲学、经济等文科专业,实力仅次于“北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还有医学也在国内高教领域遥遥领先。文、理、医三位一体,构成了“复旦”强势的基础。
从2005年起,“复旦”的大一新生一律要进“复旦学院”接受通识教导。通识教导有六大模块,第一模块为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第二模块为哲学智慧与批评性思维……其主导原则是突破单项的“知识视域”,从培养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础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这与校歌所唱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的“复旦”传统一脉相承。
秉承了上海的气质风骨,“复旦”是温和、精致而又骄傲的,那是一种不浮夸不做作的贵族气质,选择“复旦”,你便选择了这种气质。
厦门:无与伦比的爱恋
这是一座宁静的城市,虽然不可避免地沾染了都市的喧嚣浮华,但总有一种单纯的气质静静地、倔强地守候在那里。
这是一座儒雅的城市,漫步在鼓浪屿,钢琴声从爬满牵牛花的墙垣飘出,没有车马的喧嚣,只有音乐带来的宁静轻轻擦拭着心灵。
这更是一座充满温情的城市,干净整洁的道路,街道两边高大的棕榈树,静静地盛开在小巷中的蔷薇、夹竹桃、栀子花……不要说街道两旁哪些有着各种糖果一样颜色的小门面店,就连脚下的地砖都很美。
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水清沙白,就这么停下来,头上戴着海滨风格的草帽,赤足在海水中嬉戏打闹,灿烂的余晖洒满远处的海面,心一定是柔软且安宁的。
厦门大学—凤凰花开
“厦大”的凤凰花一年开两季,一季老生走,一季新生来。9月份的凤凰花常被人忽略,但是6月至7月绽开的火红凤凰花却让无数即将离开“厦大”的学子心生惆怅。
“那些坐在白城沙滩上观赏日落,发呆、想心事的日子,那些躺在芙蓉湖的湖心岛上享受的慵懒时光,就这么悄悄地过去了。那些走在石板铺就的小径上,在游人羡慕的目光中穿过那些粉嫩的绿、惊艳的红,走进嘉庚楼群的人们,那些骑着学校免费提供的,从来不需要上锁的,被称为‘小绿’的自行车从图书馆到食堂、到宿舍的人们,不再有我……”
弹指间,青葱岁月悄悄走过,往昔稚气懵懂的样子也被时光淘洗得恍若隔世,变得成熟起来。除了那些美景,更让人怀念的,是“厦大”自身的独特气质。她的宁静、睿智和温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厦大”学子,激励着我们“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谁与普度驾慈航?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
如果可以,来“厦大”吧!“厦大”的好专业有那么多:政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国际法学、会计学、考古学……可不要挑花眼哦!而且“廈大”还有着通识教育、双学位教育、本科生导师制、交流生、基础学科拔尖生培养计划等项目,在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导下,必能将你培养成“中华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