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服务学生的卓越课堂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349764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的关键在课堂。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现代教育大力倡导的卓越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营造和谐的活动氛围,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让课堂充满亲和力
  5年前,深圳南山区就倡导卓越课堂文化建设。卓越教育理念以其崭新的面貌撞击着传统教育,而主战场则在课堂。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所以,教师要努力探究服务学生发展的卓越课堂。
  卓越课堂是南山教育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问题导学,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型,由教师传递型课堂向教师导学型以及学生自我导学型课堂转型,改变“以教代学”“有教无学”的局面。营造的教学环境是安全的、宽容的、赏识的、自由的、开放的、富于支持和激励的氛围和心理环境。
  卓越课堂倡导的教学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与融洽的,相互尊重与信赖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卓越课堂的教学方式是个体自学、同伴助学式,通过扩大学生的课堂参与时间,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效度和探究学习的深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从而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学生在卓越课堂上最大程度地锻炼自己、铸造自己,感受学习的成功,身心得到和谐地发展。卓越课堂的每一分钟成为师生共享的生命历程,成为哺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中心,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能促使其有效学习的环境。教师只有转变自身角色,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和学生们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课堂充满安全感和亲和力。
  应允许学生犯错
  尊重学生,就应允许学生出错。笔者曾在某校一个年级做过调查,以一个班级50个孩子为例:每个班级积极答问的同学大约只有三分之一,其他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不愿意主动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其原因是:好学生自我要求高或者性格比较内向,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不愿发言,担心自己的答案不是标准答案,有损面子。后进生自卑,担心自己提的问题可能会太简单,会惹人笑话;或者觉得提问太多,会麻烦老师和同学;长此以往,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成绩越差,最终导致厌学。
  其实,出错并不是问题,而恰恰是一种教学资源。因为纠正错误的过程正是学生提高认识、增强自信、走向完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鼓励其实很简单:让其充分地说明他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老师一如既往的微笑,不带讥讽的评价或指正。有些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给老师指出不足,鼓励学生超越老师和同学,不讽刺、挖苦学生,给创造力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
  所谓“心理自由”是免于恐惧、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有可能出现创新思维的灵感;相反,在压抑、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很难有所创造。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就是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是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和谐环境。
  让课堂充满灵动
  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氛围之中,学生才能面对教师直言,大胆地去体验、去完成学习任务。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又何来有效学习呢?反之,如果教师营造了快乐的气氛,师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就能乐学、好学,就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卓越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强调以“活动促发展”,主张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惟有“活起来”“动起来”的课堂,才会生动有趣。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挖掘课堂中的兴趣点,精心设计各种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同时,要注意活动不宜过多,每节课以3至4个活动单元为宜,活动要衔接巧妙,体现层次,在轻松、愉快中组织活动,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
  卓越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打造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讲解知识,可以使知识化难为易、生动形象且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发展学生潜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教学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和知识能力基础的差异程度来设计。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从故事、游戏入手,高年级从联想类比、启发谈话、设置问题入手,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变好奇为浓厚兴趣,很自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生引入无比绚丽的知识世界,为上新课创造出愉悦的课堂气氛。
  让课堂充满吸引力
  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根据认知水平与能力、性格与专长等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运用预习、自学、互相提问、答辩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互动中发现问题,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思想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问题。
  笔者曾听过一节语文课《狼和小羊》。课文最后一句话是“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教师适时启发学生并让学生讨论:小羊的命运如何?有的说:“狼吃了小羊。”有的说:“不,小羊并没有死,它想办法骗了狼。小羊往旁边一跳,躲开了狼,狼一头扎进河里淹死了。”有的说:“狼正要向羊扑过去时,猎人来了,一枪打死了狼。”这种自主讨论氛围,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讨论热烈之时,正是发散思维最活跃之际,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情感的发展。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只在于教师事先精心设计的每一句教学语言是否精彩,更在于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教师有没有充满教育机智的教学评价。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是停留于表层的表扬,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衔接;而是在整体理解文本与学生实际后的创设与生成,课堂评价最重要的是激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
  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励性评价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进行激励、鼓舞,目的是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
  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教学《第一场雪》时,以风趣的语言暗示学生,如何以有声的语言把“雪的大”读出来。当第一个同学读时语气比较平直、轻短,支玉恒老师风趣地问同学:“这是什么雪呀?”大家笑着说:“这是小雪。”于是再请一个学生读,读得稍好些,大家又笑道“这是中雪”。又再请第三、四位同学读,终于读出了“大雪”的感觉。教师幽默地激励道:“还有谁读得比他下的雪还大的吗?”学生在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求知的欢乐及成功的体验。
  在进行激励性评价的时候,也要避免一些误区。比如,有些老师认为激励就是表扬,就不能说“不”,不能批评,夸赞的词语应用频率太高,甚至于夸大其词。激励性评价的实质是用激发心理需要的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如果使用适当的话,表扬可以激励学生,批评也可以激励学生;如果使用不当的话,表扬和批评都能扼杀学生智慧。因此,把激励性评价理解为只能表扬不能批评,是对激励性评价认识的一个误区。激励性评价要“软硬兼施”,要褒奖和批评并用。艺术的批评是对学生最有效的激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激励性评价的最基本原则。
  关注课堂教学过程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其實施的关键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核心是重视过程的总评价。多种形式结合的评价方式,既反映学生全程学习结果又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其重点是以人为本、关注过程、关注发展,创造适合学生进步的课堂文化。
  发展性评价在课堂上的直接表现,就是教师用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结果等进行判断、褒奖和指导。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欣赏、期待、赞许等手段,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优点放大”,让被评价的学生认可教师的评语,确信自己真的存在如教师所说的优点,产生心理认同。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尽量多鼓励,力避滥用表扬。对于个别学生犯错现象,说话要留有余地。在批评学生中存在的某种现象时,应多加上“极个别”“少数”等界定语,避免对无辜学生的伤害。需要进行集体批评时,也要做到对事不对人,批评的同时应指明前进的方向。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前,最好能够做到设身处地为犯错学生着想,然后提出批评意见。这样的批评方式会更理性、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卓越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只有构建充满安全、活力与激励的课堂环境,才能呈现民主、自由、合作、进取的学习气氛。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更快、更深刻地展开,才有师生之间、课程资源之间等要素的统一,才能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区大新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