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十年的每一次中国股票热都由一个新概念所引导,但终于都因不顾一切的追捧带来的不可支持的高股价、高市盈率而破灭
最近一段时间来,我一直在欧美等地拜访外国投资者,参加会议达到了200次以上。从很大程度上讲,外国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热情达到了1997年以来的又一高峰。
这种多年未遇的“中国热”,一方面让我心中暗喜——投资者对中国股票有兴趣,我们这些中国分析员才有听众;另一方面又不禁让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通常这样的投资热情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行情,会让很多人全情投入,最后却很难全身而退。温故而知新,在市场的一片叫好声中,对历史的回顾也许能够帮助投资者保持相对冷静的头脑和判断能力。
1993年-1994年:
灾难性的“蜜月期”
中国第一品牌“青岛啤酒”上市,外国股票投资者的眼光,第一次被吸引到中国资本市场这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中国每人“每天喝一瓶啤酒的梦想”,使青岛啤酒的股价在三个月内从招股价的2.80港元上升到了10.80港元。接踵而来的上海石化、马鞍山钢铁等第一批中国工业的龙头股,也多多少少经历了类似的“蜜月期”。
但是,“蜜月”很快就灾难性地结束了。1994年的宏观调控以及随之而来的高通胀,几乎在一夜之间把这些龙头企业的盈利及股价从天上打到地下。
1996年-1997年:
红筹股——资本市场的畸形儿
随着香港回归逼近,资本市场的善忘,很多投资者再次被一个新鲜的中国概念所迷惑。当外资自认为对中国经济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后,每个人都开始谈“关系”在中国的重要性。以各种方式同内地各层次政府拉上了关系的红筹股应运而生。中信、光大、华润、上海实业、粤海等等取代了青岛啤酒,上海石化更成为市场的新宠。
这些政府背景的公司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资本市场的狂热也使这些公司的市盈率达到了70-100倍之巨。大家一厢情愿地认为,内地充满了等待被收购的“优质”资产,凭着这些企业的背景和“关系”,人们将如入宝山,取之不尽。华润的股价从1995年的1.45港元升到了1997年的39.2港元;上海实业的股价也毫不逊色,从1996年的8港元升到了1997年的59港元。一时间,“染红”(被红筹公司收购)、“注资”成了香港市场最时髦的词汇,一旦染红,身价百倍。
然而好梦难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再次把投资者送入地狱。红筹收购的很多资产“烂尾”,粤海更到了债务重组的地步。华润的股价1998年跌到了4.5港元,上海实业的股价也被打回原形,1998年跌到9.60港元。直到今天,1997年的股价仍是遥不可及。
1999年-2000年:TMT泡沫
随着全球市场对TMT(电信、传媒、科技)股的追捧,中国股市开始了自己的TMT泡沫。中移动的股价从1999年的12.55港元升到了2000年的80港元,联想更从1999年的0.32港元升到了2000年的16.46港元。对“TMT新时代”的向往,再一次使投资者忘却了投资的基本价值观。很多TMT股票的市盈率达到了100倍以上,更可怕的是,很多公司从未有过盈利。
现在,人们都已经尝过了TMT泡沫破裂的苦果。中移动的股价最近才回到了高峰期的一半——40港元,而联想的股价仍徘徊在3港元左右。更多的TMT股票已经彻底消失。
2001年:P股惊魂
在国企频频碰壁之后,国际投资者的眼光又转向了一个新概念——“私人企业”。格林柯尔、欧亚农业等公司,用私人企业的包装以及所谓灵活性抓住了市场的心。很快,市场似乎形成了一种新的投资理念——“国企都是老大难,私企才是经济和投资的优秀选择”,私人企业的股票备受追捧。
然而令众人始料不及的是,很多私企的老板并没有把小股东的利益放在眼里,丑闻频频。至于上面提到的两家私企的老板,现在已在铁窗之内了。
因此,以往每次泡沫都是由一个新概念所引导,但最后,这些新概念都被不顾一切的追捧带来的不可支持的高股价、高市盈率戳穿。
2003年以来,由商品价格特别是能源价格上升,以及对人民币升值期望所带来的新的一轮“中国热”又有何不同,会如何结束呢?我们下次专栏再谈。
作者为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部主管。
本文为“中国热再起”系列之一
最近一段时间来,我一直在欧美等地拜访外国投资者,参加会议达到了200次以上。从很大程度上讲,外国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热情达到了1997年以来的又一高峰。
这种多年未遇的“中国热”,一方面让我心中暗喜——投资者对中国股票有兴趣,我们这些中国分析员才有听众;另一方面又不禁让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通常这样的投资热情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行情,会让很多人全情投入,最后却很难全身而退。温故而知新,在市场的一片叫好声中,对历史的回顾也许能够帮助投资者保持相对冷静的头脑和判断能力。
1993年-1994年:
灾难性的“蜜月期”
中国第一品牌“青岛啤酒”上市,外国股票投资者的眼光,第一次被吸引到中国资本市场这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中国每人“每天喝一瓶啤酒的梦想”,使青岛啤酒的股价在三个月内从招股价的2.80港元上升到了10.80港元。接踵而来的上海石化、马鞍山钢铁等第一批中国工业的龙头股,也多多少少经历了类似的“蜜月期”。
但是,“蜜月”很快就灾难性地结束了。1994年的宏观调控以及随之而来的高通胀,几乎在一夜之间把这些龙头企业的盈利及股价从天上打到地下。
1996年-1997年:
红筹股——资本市场的畸形儿
随着香港回归逼近,资本市场的善忘,很多投资者再次被一个新鲜的中国概念所迷惑。当外资自认为对中国经济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后,每个人都开始谈“关系”在中国的重要性。以各种方式同内地各层次政府拉上了关系的红筹股应运而生。中信、光大、华润、上海实业、粤海等等取代了青岛啤酒,上海石化更成为市场的新宠。
这些政府背景的公司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资本市场的狂热也使这些公司的市盈率达到了70-100倍之巨。大家一厢情愿地认为,内地充满了等待被收购的“优质”资产,凭着这些企业的背景和“关系”,人们将如入宝山,取之不尽。华润的股价从1995年的1.45港元升到了1997年的39.2港元;上海实业的股价也毫不逊色,从1996年的8港元升到了1997年的59港元。一时间,“染红”(被红筹公司收购)、“注资”成了香港市场最时髦的词汇,一旦染红,身价百倍。
然而好梦难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再次把投资者送入地狱。红筹收购的很多资产“烂尾”,粤海更到了债务重组的地步。华润的股价1998年跌到了4.5港元,上海实业的股价也被打回原形,1998年跌到9.60港元。直到今天,1997年的股价仍是遥不可及。
1999年-2000年:TMT泡沫
随着全球市场对TMT(电信、传媒、科技)股的追捧,中国股市开始了自己的TMT泡沫。中移动的股价从1999年的12.55港元升到了2000年的80港元,联想更从1999年的0.32港元升到了2000年的16.46港元。对“TMT新时代”的向往,再一次使投资者忘却了投资的基本价值观。很多TMT股票的市盈率达到了100倍以上,更可怕的是,很多公司从未有过盈利。
现在,人们都已经尝过了TMT泡沫破裂的苦果。中移动的股价最近才回到了高峰期的一半——40港元,而联想的股价仍徘徊在3港元左右。更多的TMT股票已经彻底消失。
2001年:P股惊魂
在国企频频碰壁之后,国际投资者的眼光又转向了一个新概念——“私人企业”。格林柯尔、欧亚农业等公司,用私人企业的包装以及所谓灵活性抓住了市场的心。很快,市场似乎形成了一种新的投资理念——“国企都是老大难,私企才是经济和投资的优秀选择”,私人企业的股票备受追捧。
然而令众人始料不及的是,很多私企的老板并没有把小股东的利益放在眼里,丑闻频频。至于上面提到的两家私企的老板,现在已在铁窗之内了。
因此,以往每次泡沫都是由一个新概念所引导,但最后,这些新概念都被不顾一切的追捧带来的不可支持的高股价、高市盈率戳穿。
2003年以来,由商品价格特别是能源价格上升,以及对人民币升值期望所带来的新的一轮“中国热”又有何不同,会如何结束呢?我们下次专栏再谈。
作者为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部主管。
本文为“中国热再起”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