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撒点儿野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ld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时间
  爸爸参与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尤其在3岁以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爸爸更擅长带着孩子往外走,去探索广阔、多元的世界,认识新鲜事物、发明富有创造力的玩法,培养多种技能与能力。爸爸给予孩子的,是创造力、想象力与行动力。
  小孩子旺盛的精力要有宣泄的去处,但这事儿妈妈很难陪伴得了,那就得老爸出马了,和孩子一起撒点儿野!
  在暴风雨中:玩水升级版
  有一年夏天,来了一场大台风,虽然并非正面袭击上海,但也乌云压阵、狂风呼啸,时不时落下一阵大雨。大家都被告诫要呆在家里,可是爸爸却对小莫说:“要不要出去感受一下?”
  那是台风即将登陆的前夕,虽是狂风暴雨前的平静,但很明显能感受到与夏日普通的雷暴雨不同。天空呈现出一种奇特的颜色;头天晚上的大风已将树枝、树叶吹落一地,整条街看上去都是凌乱的;地上遍布水洼。小莫径直走向他遇到的第一个水洼,啪啪啪就踩起来。水花飞溅,他还嫌不够厉害,自己发明新玩法,干脆站在水洼里猛地一跳——哇!实在太过瘾啦!
  这边的爸爸也来劲儿了,侧身、打横里一踢,一大片水花飞出老远。小莫也来学,但没掌握要领,他笔直一踢,结果把鞋子给踢飞了!爸爸开始担任技术指导:身体要怎么侧,腿一前一后要怎么摆,劲儿要怎么使,要以怎样的角度踢……新技能get!刚学会新玩法的时候,总是最新鲜、最有趣的。小莫在大水洼里一遍遍重复、练习——这时候你会觉得,什么孩子不肯好好学习呀、有畏难情绪啊、偷懒不肯练习啊,都只有一个原因:没激发起他的兴趣。
  Tips:放开了玩水,别怕弄湿、弄脏
  其实妈妈们也会意识到要让孩子更自由些,但经常会不自觉地就阻止孩子把自己弄湿、弄脏。而爸爸恰相反:他才不在乎脏不脏,重要的是玩得爽啊!这时候孩子的天性就能获得释放。
  把尺度放大:跟台风叫板试试?
  踩够了水洼,小莫又为自己找到新玩具:一根巨大的、被台风刮落下来的树枝,树枝上还有许多叶子。平时小家伙看到个粗树枝什么的就要举着,走来走去,以此印证并显示自己的力量。这会儿他就举起了那根大树枝,好一会儿才找到平衡,开始往前走。
  在整个过程中,爸爸并没有协助他,甚至也没出声指点。因为,他得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去尝试,最终才能找到力量的平衡点。爸爸并不是他,身高不同、力量不同、所掌握的技巧也不同,如果给予指点,有可能反而是一种扰乱。
  直到小莫终于成功,爸爸也没有特别去肯定或者表扬,只是说:“哇,这个树枝好大,扛起来相当帅。”完全是爷儿们之间的交流。然后问小莫:“还能拿它来做点什么呢?”小莫想了下,把大树枝放下来——变成了一把大扫帚!他奋力挥动,开始横扫路边积水……
  Tips:小孩子要面对大世界
  小孩子其实是很有气场的,因为尚未形成先入之见,所以不会心存无谓的戒惧。他们的恐惧都很具体、也很真实。比如小莫会害怕:台风会不会把我吹走?一旦发现不会,恐惧便烟消云散。有一回带他在海上坐船,刚开始的颠簸他也会害怕,于是爸爸就把他带上船顶:颠簸的时候我们大声叫好不好?面对广阔的海洋,叫出自己身体内的最强音!
  安全小贴士:
  安全第一,这是原则。爸爸妈妈一定要时时关注天气预报,台风预警一旦拉响,赶紧带孩子回家哦!
  照顾身边事物:学点急救技能吧
  举树枝上了瘾的小莫又拖来一根又粗又长的大树枝,但它被台风刮落,中间断裂了,只剩一点树皮相连。爸爸说:“这根树枝受伤了!我们给它治疗一下好不好?”小莫惊讶了:“怎么治啊?”
  两人合力,先把树枝抬到凉亭底下。爸爸说:“这就是它的病床。”然后开始四处找材料:“需要两块夹板,一条绷带,这样我们就能帮它固定好断掉的地方。”小莫先看见了不远处有一条塑料纸带,他自告奋勇地冒雨跑出去取,却遇到了困难:那纸带还有一半缠绕在高高的杆子上。爸爸仍然没有帮忙,就看着他不断尝试,最后纸带被取下来了!
  随后小莫又发现了一条长长的、细细的树枝。“嗯,可以用来替代夹板。”爸爸判定。开始动手了:爷俩将两块“夹板”一上一下,放好位置;然后用“绷带”紧紧地缠绕,将断枝固定。爸爸边操作、边讲解:“如果在野外,有人不小心摔断腿或者胳膊,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给他急救。”小莫忙前忙后地打下手。


  最后,两人把树枝放平在地上,爸爸说:“让它好好休息吧!”小莫挥挥手:“大树枝拜拜!”转身爷俩冲进风雨之中,心满意足地回家去了。
  Tips:合理冒险,安全边界很重要
  “撒野”不等于胡来!孩子乐于跟爸爸一起冒险,因为爸爸很强壮,可以保护自己,所以心里其实是有满满安全感的。也正是在撒野、冒险的过程中,爸爸可以教给孩子许多技能,带着他去实践,在切身的经历中掌握各种意外情况的处理方式。这不仅能培养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慌张、冷静思考、积极应对的能力,还能令他对各种情况有更好的判断力——只有经历过危险和混乱,才知道安全的边界在哪里。而这种边界感与控制力,被保护得太严密的孩子是很难获得的。
其他文献
天使鱼,两小子妈。小宝出生半年后重返职场。两年多的科学时间管理实践,逐渐取得了工作、家庭和自身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平衡。    作为一枚职场女性,除了工作、家务和陪娃基础“三大件”,还要兼顾运动健身、阅读进修和个人兴趣等,一天24小时真是不够用啊!对于两宝妈来说,更是如此。而我家的情况更进一步,爸爸经常出差,虽有老人帮忙买菜做饭,但还是经常有手忙脚乱的感觉。两年多前,心力交瘁的我抓住了“科学时间管理
期刊
钟慧,当过记者走南闯北,也做过公关奋战在500强。3年前移民加拿大,目前正在休产假,专心带娃中。爱阅读、爱旅行,年龄不轻,童心未泯。    我在加拿大养两个孩子,跟国内有很多不同,但关键的一点是一样的:当一个两宝妈,首先得是个时间管理的高手。  加拿大产假有一年,所以长辈们在我家二宝妹妹出生前后过来帮忙了一段时间,宝宝满两个月的时候就回国了,我们马上启动了爸爸妈妈自己带两个娃的战斗模式。兄妹俩相差
期刊
卢丹丹,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资深讲师,亲子作家,育有两个男孩。著有《宝宝独立从0岁开始》、《规矩的背后是自由》等。    对于两孩妈妈来说,把生活规划得有条有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养育两个孩子,有时不仅仅是“1+1=2”那么简单,当“两个孩子+N个老人”的事情交叉碰撞时,会觉得即使三头六臂也不够用!其实,时间规划也是个技术活,在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心态日趋平和、善于借力使力、懂得
期刊
沈奕斐,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社会性别、家庭关系研究专家,学生们心中的麻辣女神教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为女儿研发了“能量逗”课程,为儿子原创了不少益智游戏。    我是一个忙碌的妈妈,但不忙乱,生活每天都有序进行,那种充实的感觉让人踏实;我也不觉得家庭和工作有多么冲突,在不同的时间里,做不同的事情而已。  首先,作为老师,我热爱教学和研究,因此花很多时间精力在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上
期刊
很多妈妈会因为孩子而刻意减少对负面新闻的“摄入”,一方面是担心孩子会因此而悲伤,另一方面也是担心无从回应孩子对于负面事件的疑惑和问询。  有一个妈妈在微信里记录了她的孩子看了“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后的反应:  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儿子忽然对我说:“妈妈,人活那么久其实也没什么意思对吗?”隔了一会儿又说:“世界有第一天吗?世界的最后一天又是哪一天呢?”  儿子这是怎么啦?是因为作为妈妈的我最近老在看“东方
期刊
王立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高级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科主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儿科呼吸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感染化疗学会委员等。长期从事儿童呼吸与免疫的诊断治疗和临床研究,著有多部呼吸道疾病、免疫缺陷病方面的论著。擅长诊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及其他疑难肺部疾病。  秋天,气候凉爽宜人,但同时也是尘螨等过敏原大量繁殖的时期。有些孩子敏感的呼吸道承
期刊
作为成人,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看任何东西都形成了“速览”的习惯,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触最大量的信息。这样的快速阅读方式当然有其好处,但是当我们把这种习惯带到看儿童画的时候,往往会遗漏掉大部分信息,进而会浪费掉与自己孩子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亲密接触的大好机会!  相反,如果我们仔细看儿童画,会发现有些孩子画的细节特别有趣。不要小看这些细节,它们代表了孩子独特的思维和他看这个世界的方式。透过这一个
期刊
“二宝日记”  “单独二孩”政策放开之后,很多妈妈或自己或被说服着把“二宝”纳入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二宝的到来,代表着我们要放弃什么,又意味着我们能得到什么?作为资深的二宝妈妈,崔老师也许能给你一些不一样的答案……  “妈妈不在,姐姐在!”  文/崔华芳 编辑/俞燕  某个周末,我有事外出,照看姐妹俩的任务就落到了老公的身上。当我回家的时候,老公正忙着做饭,姐妹俩坐在一起,姐姐正在给妹妹讲故事,妹妹
期刊
女儿一出生就是我们家的“掌上明珠”,备受疼爱,有求必应,吃的喝的都尽量给她最好的,家里的玩具也渐渐堆成了小山!也许是我们对她太“有求必应”了,时间一长,惯出了她任性、浪费的坏毛病。我尝试着对她说“不”,但我一说“不”,她就开始又哭又闹,最终都只能以我们的妥协作罢,不仅没有达到效果,反而还助长了她的不良习惯。  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朋友介绍我参加了一个家庭教育讲座。讲座上,专家说,和大人不一样
期刊
“简单教养手册”  教养总是在生活之中,但因为过于日常化的“外貌”,很容易就被我们忽视。作为一个有学前教育学背景的妈妈,管倚把教育学的理论以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贯彻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她很愿意和妈妈们一起分享生活中就能轻松实践的育儿法则……  在孩子面前要“真情流露”  文/管倚 编辑/俞燕  理论上,孩子在6个月大的时候,就会察言观色了。  著名的“视觉悬崖”实验中,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制作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