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的趋向与对策

来源 :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资源供给紧张,劳动要素成本上升,产业区域转移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和要素向东部地区持续集聚,沿海发达地区面临的资源约束日趋加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出现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压力显著加大的局面。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劳动力要素优势和市场潜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出现产业区域转移趋向。
  
  东、中、西部产业分布
  与发展环境差异
  
  产业分布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加大,三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巨大差别(表1)。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发达,产值占GDP比重从1991年的79.8%增加到2004年的89.2%。中部地区虽然第二产业比较发达,占有相当的比例, 但产业优势并不明显;第一产业比重虽然在逐年下降,但仍然高出东部地区6个百分点左右。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大,而第三产业比重表面看来较高但是并非发达,而是由于地区总体工业化水平较低,农业不发达,社会生产比较落后相比较而形成的。
  


  从制造业区域布局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制造业集中分布带。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显示,在制造业171个小类行业的销售收入中,东部所占份额超过90%的占43个,超过70%的行业有124个,超过50%的有157个;而中西部合计份额超过50%的行业只有2个。在全部制造业中,中西部地区仅15%能达到行业的平均份额。另外,东中西部产业布局各有侧重,东部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东部地区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9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比重较大的则是一些资源加工型产业,如烟草加工、金属冶炼、麻纺织业、盐加工业等。此外,中部地区在运输设备制造业,西部在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等方面占有较大比重。在各类出口加工产业中,东部比重都在80%-90%以上。出口的拉动、产业集聚效应、国家政策的相应倾斜等因素是形成东部地区与出口密切相关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区位劣势、资金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中西部首先发展的只能是资源密集型的产业。
  
  产业发展环境比较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特色鲜明的产业区域分布结构,逐步形成各自优劣共存的产业发展环境。东部地区沿海临港,区位优势明显,并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同时市场化程度较高,民营经济较发达。东部地区的劣势是能源和资源的约束,能源供给必须依靠中西部地区大量调入,要素成本的持续上升不断挤压产业利润空间。
  中部地区资源丰富,基础设施也较完善,是具有全国意义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区,为东西南北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交汇、配置和组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国家政策扶持对于中部地区相对东西部优势不足,东部地区得到了国家的改革开放优惠政策之利,而西部大开发使国家计划配置的资源更多向西部倾斜。
  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并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过去的“三线”建设在西部地区布局了大量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和大批的军工企业,基本奠定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确定了西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的地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大大改善,为经济发展初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深居内陆的区位劣势和资金不足、技术落后是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产业区域转移的趋向与局限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聚东部沿海地区的格局
  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产业发展历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伴随着产业空间布局上的区域转移。东部成为产业投资政策扶持的重点区域,经过市场机制发展和产业政策调整,全国大致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三大产业和城市集聚区域,搭起了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空间框架。要素和产业在东部地区的集聚规模经济效应推动了沿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提升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但持续的要素和产业集中也带来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东部地区经济活动分布出现“过密”问题。由于产业和要素的高度集中,目前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开始出现集聚不经济现象。油荒、电荒、地荒、民工荒等问题预示了东部地区应适时进行产业升级,逐步撤让和转移衰退产业。其次是中西部地区经济活动分布出现“过疏”问题。要素和产业在东部地区过度集中造成加工制造能力与资源、能源产地以及就业岗位与劳动力所在地之间的严重脱节,加剧了交通运输紧张状况以及资源和能源供需矛盾,使广大中西部地区难以更多地分享工业化推进的利益。
  
  产业向中西部地区
  转移的新趋向
  进入21世纪以来,东部地区开始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实行产业区域转移,把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扩散出去,以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方向是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大大改观,其固有的区位劣势在不断弱化,外加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是大规模承接这种产业转移的理想区位。
  据统计,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沿海地区约有1万多家企业到西部投资创业,投资总规模达3000多亿元,目前仅浙江省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就已达到18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5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表明,2005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有近50%集中在东部地区,但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投资增速开始加快并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同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成为外资流入的新热点。2005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分别为672亿美元、96亿美元、46亿美元和63亿美元,分别增长19%、31.3%、38%和124.4%。
  产业区域转移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主要是以产品市场扩张和资源利用为行为目标。转移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是推进外资和东部地区的民营资本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直接投资);二是由东部接单,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加工企业,实行联合接单加工贸易;三是引导中西部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和东部沿海企业的营销网络;四是东部和中西部联合进行园区建设。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扩散,顺应了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区域发展的现实途径,可以实现多赢。对国家来说,有利于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有利于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企业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更加贴近中西部市场,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对东部地区来说,可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对中西部地区来说,可以借助外力刺激经济增长,并在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产业区域转移的障碍
  尽管产业区域转移是能够较好利用各区域比较优势的多赢举措,但产业区域转移还存在诸多障碍。
  首先是转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产业的区域转移是企业的市场行为,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引发的比较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转入区的交通、通讯和能源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及市场秩序、政府行政效率等软环境较差,弱化了其他比较优势的吸引力,延缓了产业区域转移的进程。
  其次是地区政府干预转出。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是目前仍是政府干部考核主要甚至唯一的指标。由于产业区域转移会造成转出地与转入地之间地区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因而,为保护当地GDP增长地方政府往往会使劲招数尽力挽留。
  第三是转移成本制约。尽管中西部地区土地、劳动力成本低廉、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产业综合配套条件差,没有集聚经济效应,企业不得不另外支付的人力资本费、配套设施费等,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转移成本。另外,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是承接的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低附加值产业和生产环节,是OEM(委托加工)的生产方式,产业链“两头在外”,离开沿海的港口后运输成本随即上升。企业要综合考虑土地、劳动力、制度和运输四方面的运营成本才确定是否进行转移。
  
  促进产业区域转移的对策
  产业转移是企业自发的市场行为,政府主要是发挥引导、协调、服务的作用,搭建产业转移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
  在硬件建设上,首先是国家层面应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战略,加大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距离,使之逐步融入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圈。其次是中西部省区(包括东部省市的欠发达地区)要搞好产业转移园区的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标准,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以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为目标,促进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
  在软件环境建设上,首先是要健全和完善国内市场体系。当前将重点打破地区封锁和投资贸易壁垒,以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企业跨区域横向联合协作,为企业进行跨区域产业转移、再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良好平台。其次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完善企业的市场环境。第三,是要建设服务型高效政府,完善企业营商环境。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要超载,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发展的模式,要从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上下功夫,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完善企业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最后是要推进地方政府官员业绩评价制度的改革。改革单纯依靠GDP等经济指标来考核地方政府的做法,将预测性指标和调控考核目标分开,把经济领域主要由市场主导的指标改为预测性指标,使之真正体现市场的导向性,不再作为调控目标设置;将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指标列为重要调控目标,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贴近企业和社会公众。
其他文献
在轿车的NVH工程上,用于自由层阻尼结构的主要选材有2类,即阻尼材料和补强材料,本文探讨了阻尼材料、补强材料的区别和工程选用原则。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在很多企业家都喊着企业要“做大做强”的口号声中,他的思维却是企业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企业的品质,这个品质就是企业在市场中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和不可动摇的市场地位。
消化性溃疡出血通常是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加之饮食不当,或酗酒、受寒、劳累、忧思恼怒等因素诱发,使溃疡边缘黏膜炎症糜烂或溃疡基底肉芽组织渗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