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驻防旗人族群社会生活及变迁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驻防旗人族群在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迁,仅仅关注民族歧视和贫困化两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辛亥时期,革命党人没收旗产并对旗人实行"三化",即化整为零、化旗为民和化兵为农.革命后,各地旗人以长期以来的土著化为基础,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有些地区旗人的军营生活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末.各地旗营中,也保存着从事各类行业的小康之家.一些地方旗营中保存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世家大族.辛亥革命以来驻防旗人族群变迁,对今天满族的格局与特点影响深远.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是具有极高明智慧的民族.先圣先贤在仰观俯察天文地理中问天、问地、问天下.于是有屈原的《天问》,陆九渊对天地何所穷际而深思至忘寝食.朱熹问地、问天,气的轻清为天,重浊为地.自古以降,中华民族就具有天下和平的价值理想."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圣人设教,使人心由恶变善,天下和平.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和合五教以保百姓;和实生物,心平德和,天地人和谐合作.天下和平合作的价值根基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家和万事兴,国和万事成;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天下太平,修齐治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下和合,共为一家;仁民爱物
正义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正义价值与其实现形式之间的困境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正义困境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表现为伦理正义与政治正义的矛盾纠缠,这一原初的矛盾纠缠构成审视正义问题的基本视域.随着技术进步自主性的凸显,正义困境的基本矛盾发生了双重转化,即从伦理正义与政治正义的矛盾转化为劳动正义与资本正义的对立以及劳动正义与经济正义的冲突.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正义困境在技术性劳动方式的强制运行中得以自行化解,但技术性劳动致使表征人生存本质的劳动力量被淹没,现实生产中劳动正义的价值诉求被淡忘,始终作为基本正义问
受19世纪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各种社会理论与实践的影响,马歇尔发展了一套不局限于静态均衡理论的思想体系,但在确立新古典经济学的正统地位之后,马歇尔的理论贡献和思想体系被大大窄化了.文章介绍了马歇尔早期的心理学文章"Ye Machine",指出他所构建的内外部交互演化的机器模型,可以与人的心智能力相比较,为他此后考察人类发展的可能性奠定了心理学基础.马歇尔对改善工人阶级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况的要求,对经济动态过程中人的广泛创造性和企业家的特殊能力与社会责任的考察,都表明他将人与经济看作协同演化、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
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直接劳动关系颠倒成为事物与事物的金钱关系,而在瓦内格姆这里,这种事物化则连带着生发出一种更恶心的主观异化构境,他将列菲伏尔的"小事情异化"变得更加毛细血管化:它使人不起眼的生活细节和所有言行,像已经事物化的物性构序关系一样猥亵式地跛行.资产阶级的事物化颠倒,让整个人的生存世界都变了味,日常生活塑形的一切细小碎片都会散发出铜臭.资产阶级日常生活苟生的平庸性,并非超现实主义所批评的无所作为式的麻木,在更深的辩证法构境中,恰恰在于所有处于苟活中的人无法感知到一种可怕的屈
作为人的感性存在的两个重要面向,生产劳动与体育活动有着复杂的关系.一方面,尽管生产劳动构成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及延续的重要保障,然而生产劳动的形态及人们对生产劳动的观念却经历了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从最初被贬抑为人的动物性的表现,到构成古典经济学的价值基础,再到马克思所阐释的作为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主要方面,体现了人们对生产劳动本质不断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作为人的感性存在的自由表达,其自身意义与价值的彰显伴随着生产劳动形态的历史变迁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基于生产劳动形态及观念历史变迁的视域,我们能够更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动员、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救国、兴国、强国的百年道路.从国家构建的角度讲,当代中国确立的国家治理体系既不同于以皇权为中心的传统国家体制,又不同于西方国家所采用的政党竞争、分权制衡的国家制度,而是一种新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国新型现代国家构建是在救国、兴国、强国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展开的,实现国家统一和独立自主是克服国家生存危机的政治前提,构建新型现代国家是兴国、强国的政治基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推进新型现代国家的构建,是实现国家有效治理、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中国新型现代国家的构成
人的行为受其过去经历及记忆的影响,制度偏好也同样如此.文章试图为中国农村普遍采用家庭承包制提供一个可能的逻辑性解释线索,认为大饥荒造成的饥饿记忆是决定农民制度信念进而选择并维护家庭承包制的重要原因.文章将家庭承包制分解为"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及"家庭经营"3个维度,研究发现:(1)饥饿记忆能够影响人们的制度信念,经历过大饥荒的农民对家庭承包制认可度更高;(2)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地方,大饥荒经历能够显著提高农民对家庭经营的偏好程度,但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大饥荒经历对农民的家庭经营偏好没有显著影响;
中国教育哲学学科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与杜威来华有着密切关系.1949年前,中国教育哲学学科从无到有,从学习他国到自主探索,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教育哲学流派并提出了教育哲学中国化的命题.1949—1979年间,中国教育哲学学科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教育哲学学科在高校被取消,一些西方教育哲学思潮受到批判,毛泽东关于教育的性质、价值、目的、师生关系等的认识奠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哲学学科得以重建,成立了全国性教育哲学学术组织,教育哲学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发达工业社会通过资本主导的文化工业建构人们在日常生活领域追求物质享受的需要游戏.鲍德里亚认为,后工业社会的日常生活游戏从追求个人享受的物质消费转变为追求社会认同的符号消费.日常生活游戏的升级换代推动资本角色的华丽蜕变,资本从受理性批判的虚假需要的生产者进化成拒绝理性批判的超真实需要的生产者.资本主导的社会价值编码系统任意操控符号意义的生产,促使符号成为超出物的真实限制的超真实存在.日常生活游戏借助符号的超真实消除真实与幻象的对立,诱导人们主动参与社会阶层区分的符号消费游戏,通过竞争性合作
庄子思想中最显赫的符号之一是"齐物"或"齐同",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但庄子思想同时包含着与之相对的万物殊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概念.庄子不仅提供了一幅世界丰富多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图像,而且从不同方面说明了万物为什么具有差异性,为什么是多样的和不同的.这不仅取决于万物的内在之德和内在之理等,而且也取决于人们如何观察和看待万物("以差观之")以及如何运用万物的眼光和价值观.整体上考察庄子的世界差异性和多样性论域,揭示庄子与"齐物论"相对的"物之不齐论",才能完整地呈现庄子的"万物异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