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语文课程,实施环保教育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lbuph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可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厂多了,车多了……于是,污浊的河水代替了清澈的小溪,灰蒙蒙的天空取代了蓝盈盈的天空,嘈杂的城市噪音也渐渐逼近我们……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开始意识到环保问题,呼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我国已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向全世界作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这一承诺,让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已经把保护地球环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从而也让我们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这说明环境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可见,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是保持“环境保护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环境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就初中阶段而言,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独立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初中阶段实施有效的环境意识培养,对帮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要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教师首先要有环境教育意识,充分重视学科渗透教育的作用,在平时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注意多从环境教育的角度考虑。然后,教师应该根据所教的学科特点,利用所教学科的优势,充分挖掘课本中的环保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都明白,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具有重要意义,而环境意识正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来进行这方面教学呢?
  一、把握意境,加深环境体验
  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现行中学课本里选入了很多这类作品,这些作品中有很多与环境相关。我尝试着在课堂中借助这类作品进行环境体验,让学生既可以把握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又可以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例如,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去感受历代文人墨客笔下所描绘的优美自然景物,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学生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美丽画面之中,从而感受环境的美好。以“四季”为例,白居易笔下的“早春”活泼优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杨万里笔下的“初夏”浪漫惬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范仲淹笔下的“秋”深情雄浑:“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毛泽东笔下的“冬”大气磅礴:“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作者的笔下,波涛汹涌的大海、浩瀚无垠的草原、雄伟巍峨的泰山……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了生命,都是那样充满生机,那样壮丽可爱。在教学中,我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或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或展播课件……加深学生对美好环境的体验,来唤起学生对优美风景的神往,使他们油然而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学生渐渐产生环保意识。
  二、亲近自然,提升环保理念
  让学生去感受美,热爱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都有综合性学习活动,有一些活动就是可以让学生去大自然中感受美的。例如,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等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学生沉浸于大自然之中,获得对大自然亲近而美好的感情,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心灵深处。当然,在活动中,我们既可以安排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博大浩瀚、魅力无穷;也可以安排学生走近环境遭破坏的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环保理念。
  三、感悟危机,增强环保责任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各地的环境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清澈小溪,因河水污染已难得一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洁净空气,因二氧化碳排放加剧已难觅踪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清静环境也随着城市噪音污染范围的扩大,逐渐离我们远去了……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环境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灌输。
  为了树立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编辑们特意在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安排了《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五篇文章,这几篇文章有小说,有散文,有议论文……它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课本中现成的环保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环境的危机,进一步明确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教师不仅要利用课本资源,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更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在写作训练时结合环境教育。比如,离我们学校500米左右的小溪,五六年前还河水清澈,鱼虾满溪,可这几年由于某电镀厂的污水排入小溪,河水严重污染,时黑时红,水体散发出阵阵恶臭,鱼虾更是难觅踪迹,甚至连水草都难以见到,小溪两岸的树渐渐枯萎……我让学生亲身体验工业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再让他们查资料,向环保人士请教,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学生在写作训练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从而提高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总之,在我们语文课堂,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教育,培养初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明白保护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5册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其他文献
从2005年12月1日起,国家电监会出台的《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电力市场监管办法》和《电力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开始生效。这三部文件的出台构建了电力市场的政策框架,标
供电企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数量多、金额巨大,而且固定资产折旧通常是供电企业最大的生产成本项目,因此,固定资产管理一直是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2006年5月22日~6月2日,笔者利用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学习的机会,专程到南洋理工大学与王教授就食品垃圾发电问题进行了请教,参观了该大学环保实验室并获得了该教授在食品垃
截至2005年底,华能集团拥有装机容量4321.4万千瓦;全年完成发电量2564.1亿千瓦时,比2004年增长31%;2005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30亿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门学科、每位教师肩负的重大责任。英语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广大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培养想象思维,构筑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
自国家电网公司2005年1月23日提出“建设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现代公司”的发展战略以来,华中电网公司和华中电网内的六省(市)电力公司、地(市)、县(市)供电公
以摩尔质量低且分子链运动能力强的自制c—HDPE为基体,将其与少量的超高摩尔质量聚乙烯(UHMWPE)共混,之后再施加高温熔融(HTM)处理,同时结合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旋转
广东省江门市农电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电公司)管辖的农村电网担负着蓬江区、江海区七个镇、街道办的供电任务。近几年,江门市郊区村镇的工业发展形势良好,经济发展迅猛,用电负
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尤其在偏远的农村乡镇中小学,黑板、书、粉笔、教师加课堂的方式还在使用,这也就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得不到很好的应用。有些学校即便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也只是停留在将黑板搬上屏幕的水平,这同样不利于学生英语实际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随着当代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个别化学习成
移动制造中心为配置3D打印机的卡车,其中的熔融沉积成型(FDM)机运动状态非常复杂,这会影响FDM成型机的成型成功率。为此,分析了FDM成型机的运动状态,主要有水平方向的加速与减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