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医在线学堂”建设与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旨在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推动教学研究;加强校际交流,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应用,力争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提供可复制的模式。
  【关键词】吉医在线学堂建设应用一、国内在线课程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线课程经历了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和研究主题各有不同。通过文献调研,国内对在线课程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主题:一是关于在线课程基本特征的研究,主要从在线课程的发展历程、基础技术条件、主要呈现形式等方面来揭示在线课程的特点。二是关于在线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两方面。三是关于在线课程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设模式和建设方式两大方面。四是关于在线课程平台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在线课程平台功能的研发,建设具有教、学兼备、互动交流的在线课程平台。五是关于在线课程共享联盟、学分互认转换机制的研究,为推动在线课程的应用,国内高校间搭建在线课程共享联盟。六是关于在线课程发展状况、存在问题、产生影响、国内外对比等方面的研究。
  二、在线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在线课程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在线课程主要研究主题的归纳总结,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学者大多采用文献分析、国内外对比研究等方式,思辨性的研究成果较多,从研究主题上看以理论研究及针对单门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研究居多,综合性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基于高校教学管理层面从在线课程建设、应用、推广、评价等全过程的综合、系统研究相对缺乏。我校于2015年引进网络教学平台,2016年全面启动在线课程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建设完成7门在线课程,并尝试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如何进一步提高在线课程建设质量、提升在线课程应用效果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主题。
  三、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策略研究
  针对教师开展在线课程建设和教学应用需求与行为调查分析;针对学生开展在线课程学习需求与行为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进一步明确学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现状、需求及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研究结果,从管理层面系统规范学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全过程,构建适合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模式。
  1.在线课程建设方面
  一是进一步完善建立在线课程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包括建设原则、建设标准、建设要求、建设办法、课程验收标准等;二是统筹规划每年立项建设课程门数及课程层次,合理安排建设进度,分层次、分周期、分方式有计划的开展在线课程建设;三是优化课程立项、评审、验收程序;四是加强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在线课程建设质量。
  2.在线课程应用方面
  一是建立在线课程与现有传统课程科学融合的课程体系,将不同层次的在线课程与现有传统课程有机结合,将引进课程进行“本土化”改良,全部在线课程资源达到“引以致用”、“改以致用”、“建以致用”的最优化效果;二是稳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强化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和环节的管理,推动应用移动学习通等移动教学APP辅助教学和有效管理课堂;三是统筹规划在线课程教学实施时间,建立混合式教学开课申请制度,合理安排在线课程教学开设时间,避免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同一学期开展多门在线课程而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四是进一步完善建立在线课程应用评价机制,基于平台大数据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效果及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完善课程运行报告模板和要求,实施教学后,通过对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开展问卷调查,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在线课程运行与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五是在校内平台应用在线课程的基础上,将学校自建在线课程推广到校级以上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共享平台。
  3.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保障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政策支持制度,促进教师参与在线课程与应用的积极性;二是组织开展系统化的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培训,针对教学理念、课程设计、信息技术应用、课堂实施及反馈评价等方面开展培训交流活动;三是构建安全、稳定的硬件运行环境和网络通道,保障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需要,特别是校园内免费无线网络覆盖建设,对在线课程运行尤为重要;四是建設集录播功能的智慧教室,设计建设智慧教室功能与布局,以满足在线课程建设及翻转课堂教学、互动教学、远程直播教学等在线课程应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甘健侯,杨宇,赵波.创新混合教学模式,推进高等教育在线教学改革[J].学术探索,2017,(04).
  [2]岳敏.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探讨[J].当代继续教育,2017,(05).
  课题项目:2017年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吉医在线学堂”建设与应用研究》;批准文号:吉教高【2017】71号。
其他文献
【摘要】面向小学生开展的道德教育活动,要想收到切实的效果,就需要首先从激发学生对道德教育活动的兴趣入手。道德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小学生的内心想法,通过各种形式的理论宣讲和实践活动,让小学生们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进而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关键词】德育兴趣激发思想道德素质面向小学生开展的道德教育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长期以来,道德教育活动之所以在实践中遇到了效果较差
摘要:通过一节课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发现校园环境之美,探究校园文化内涵之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了学生的美学素养。  关键词:校园文化 美学素养 审美意识 活动设计  一、活动依据  我校是小、初、高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这个班42名同学中有12位是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在学校度过了10多年的时间,他们熟悉学校的一草一木,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有23位同学是
【摘要】缺少正确的方法,即便是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陷入盲目摸索的旋涡中。迈入高三,我们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数学一轮复习上,学习负担比较重。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那么势必影响到考试结果。在进行数学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错题集的重要意义。巧妙利用错题集,不仅能极大提高复习效率,还能丰富我们的数学学习经验。本文对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中错题集的利用进行了阐述,希望能有更多人认可这种复习方式。  【
【摘要】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应充分利用以手机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技术,进一步搭建平台、再造流程、优化体验,切实提高青少年校外在线教育的移动化程度。以作者所在单位的实践探索为例,探索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青少年校外在线教育创新之路。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青少年校外在线教育实践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判断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9年2月发
【摘要】共体育设施只有符合公众的真实需求才能获得生命力。采取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PPP)模式供给公共体育设施,能够增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元需求。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公共体育设施采用PPP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参与主体多元、实现方式各异,但都缺乏对公众诉求的关注。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公众对公共体育设施现状的评价,研究何种类型的公共体育设施更能满足公众的期望、符合公众的真实需求,并
【摘要】本研究将着重从团体操主题构思、方案制定、训练计划、后勤保障、过程监控、效果提升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云南省高职院校团体操训练模式,有利于云南高职院校大型团体操的编排、训练和表演,让团体操成为云南高职院校运动会开幕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充分彰显学校体育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团体操 主题构思 训练模式 训练计划  团体操是一项体育与艺术表演高度结合的,能够展现一定主题,表达一定思想,场面
【摘要】作为被赋予了“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人文生态的语文教育,在其中应该界定什么、筛选什么、甄别什么,应该警惕什么、把握什么、避免什么,实在是“巨大”的问题。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去努力的或许正在于此,避免以“非此即彼”的道德说教代替人文味。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需要对自己的道德说教慎之又慎,酌之又酌,同时需要对孩子们言说的走向加以合理的引导,分岔之处需拨之,阻塞之处
【摘要】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数学,让孩子们接触数学、掌握数学已是现在家长们的必要选择,农村教育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是启发数学教育的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的教育方式应该打破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草稿本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数学草稿本 学习习惯
【摘要】毕业 论文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来讲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实际过程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学生以汉族和维吾尔族学生为主,维吾尔学生因语言问题在论文中出现较多的问题,汉族学生虽然没有语言问题,但论文质量也是不太乐观。针对这样的问题,结合实际学生管理及论文辅导等工作经验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便在今后各班级顶岗实习期间论文安排及指导工作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阐述了校企联合在建立专业实践和创新平台、强化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中的作用,并构筑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全过程、四梯次、多模式”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从硬件基础、师资、流程等方面保证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考评方式、激励措施等,夯实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  校企联合实践创新三层次多模式全过程一、引言  目前,人才培养的重心已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并向应用能力、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