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载体技术——从经皮给药到功效性化妆品

来源 :日用化学品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mc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纳米载体为核心的纳米制剂技术快速发展,成为国际医药学界发展的前沿和热点,在经皮给药和功效性化妆品领域也显示了巨大的发展和应用空间。本文结合笔者在相关领域多年的研究开发工作实践和应用案例,系统介绍了经皮给药纳米载体的基本特性及促进药物经皮渗透作用机制及其在经皮给药和功效性化妆品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采用四种不同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含SO42-改性Ce-Fe-Ox催化剂,并研究其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水热法制备的Ce-Fe-Ox(Fe-HT)可提高其催化性能。其优异的SCR性能与硫酸的加入有关,SO42-的加入会导致CeO2晶体的弱化,提高其催化活性。Fe和Ce协同作用可提高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进而提高
从定量描述分析(QDA)出发,建立了沐浴类产品的感官评价方法,比较了香皂、沐浴露和磨砂膏3类共9款沐浴产品的12个感官特征。凝结层次聚类分析(AHC)和主成分分析(PCA)的分析结果表明,沐浴露和表活型身体磨砂膏的肤感接近,这类产品表现为泡沫感较好,具有适中的皮肤清洁能力,洗后皮肤偏柔滑,略有滋润感,皮肤柔软不紧绷;乳化型身体磨砂膏表现为无泡,清洁力较弱,洗后皮肤柔滑滋润,不紧绷,有平滑感;香皂表现为泡沫感一般,清洁能力较好,洗后皮肤偏艰涩,皮肤偏干燥,略有紧绷感。
铜锰复合氧化物是常用的氧化反应催化剂,一般认为铜锰尖晶石是活性组分;同时氧化铜和氧化锰也具有催化活性,但性能较差。研究表明,发现Cu1.5Mn1.5O4和CuO的协同效应能促进CO的催化氧化。催化剂以柠檬酸络合法制备,采用氮气吸附-脱附、XRD、H2-TPR、TEM、CO-TPD和O2-TPD等手段对系列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对CO氧化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O修饰的Cu1.5
为探究高倍率循环流化床气化过程中生物质中碳微观结构及气化活性演变规律,在实验室固定床反应装置上对稻壳进行了高循环倍率气化过程模拟,并对稻壳热解焦及其不同次数循环气化后样品的孔隙结构、碳微观结构及气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焦的比表面积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不同次数循环后焦的BET比表面积均明显高于稻壳热解焦。随着循环气化过程的进行,焦中碳的ID1/IG不断减小,即焦中碳结构有序程度不断提高,而AD3+D4相对含量则
碱金属是生物质热解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含不同赋存形态碱金属的水稻秸秆(RS)为研究对象,采用热重-质谱联用仪(TG-MS)和热裂解-气质联用仪(Py-GC/MS)研究其热解特性、小分子气体的释放规律及原位热解焦油组成变化规律,以揭示不同赋存形态碱金属在热解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水稻秸秆碱金属脱除程度的提高,热解过程中小分子释放温度向高温区域偏移,碱金属对小分子逸出过程存在催化作用。而不同赋存形态的碱金属对焦油组分的影响不同。水溶性碱金属抑制了醇类物质的产生而促进酮类和醛类的生成。离子交换态
《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及其与功效相关的2份配套文件《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的陆续出台和实施,使我国化妆品行业正式进入功效评价时代。在新时代正在到来的时间窗口,比较了中国与欧美各国对化妆品的定义,概述了中国和欧美各国化妆品功效宣称相关法规的最新格局和进展,介绍了国内外化妆品功效评价的标准方法或评价指南,讨论了全球其他化妆品消费市场的化妆品功效监管体系带给的启示,并展望了我国化妆品法规变革背景下广大化妆品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配合《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中化妆品的安全和功效宣称评价相关法规的顺利实施,国家药监局颁布了《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2021年版)》和《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文章全面梳理了新法规下我国化妆品安全和功效宣称评价的要求及方法,并对企业和相关从业者提出了应对建议,为化妆品行业开展安全及功效宣称评价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与参考。
以1-甲萘和均三甲苯为原料经固体酸催化的异构化-烷基转移耦合反应制备2-甲萘及二甲基萘。对MWW、BEA、FAU、MFI拓扑结构分子筛的催化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对反应机理进行探讨。采用XRD、BET、SEM、NH3-TPD、Py-FTIR及ICP等方法对催化剂结构物性进行了表征。与具有十元环特征孔道的MFI分子筛相比,具有十二元环特征孔道的MWW、BEA、FAU分子筛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活性。BEA结构分子筛具有较高的二甲基萘选择性,而MWW结构分子筛具有较高的2-甲萘选择性并表现出优异的催化稳定性。在MWW结
在完全液相法制备工艺中,考察不同Si含量对浆状CuZnAl催化剂上合成气直接制备二甲醚性能的影响.其中,SA0.5催化剂(Si/Al=0.5)显示了最优异的催化性能,CO转化率为63.31%,二甲醚
为了研究N2O在氨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NH3-SCR)过程中的形成途径及其选择性受压力影响的变化规律,采用原位光电离质谱研究方法结合流动管反应器,对3Mn10Fe/Ni催化剂NH3-SCR反应体系中气相物种进行了原位检测并获得了各组分的质谱图,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工况、温度和压力条件下N2O选择性以及NOx和NH3转化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N2O形成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