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yan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一般考查以下两点:直接评判全文或某段的结构或思路,分析概括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思路安排。近年来全国卷和地方卷分别以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形式突出对这一考点的考查,考生需要高度重视。
  “归纳概括”,试题通常要求概括文本的核心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者对要点进行归纳。近年来对该考点的考查有上升趋势,命题者稳中求变,不断创新题型。
  在高考中,命题人往往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来考查考生捕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该考点已成为高考的热点。题型既有主观题,又有客观题。
  1.从阅读入手,提高思维能力
  该考点难度相对较大,只是泛泛做题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考生从阅读入手。精读部分优秀文章,加大相关文本的阅读量,点面结合,了解此类文章在展开话题、安排思路、表述观点等方面的特点,探究其写作的规律模式,善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为解题积累经验,夯实基础。
  2.从试题入手,熟知考情考向
  该专题涉及考点多,命题稳中有变,创新题目也时有出现,往往与筛选信息等考点相结合。考生要多关注、研究高考与模拟试题,努力从中发现变化,揣摩命题走向,还要关注有关高考试题的评论与新信息,洞察命题新内容。在题型设置上,全国卷与地方卷往往会互有借鉴。
  3.从技巧入手,培养解题能力
  不同的题型,各有常规与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这就需要考生不断地在解题方法方面“充电”。“狂补”常规技巧的同时,要及时更新解题策略。诸如审题切入点与侧重点、甄别选项与原文语句异同、寻找原文语句的位置、整合原文语句组织答案的方法、赋分与分条字数的关系、问法与答法之间的关系等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角度。
  命题探究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體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考查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命题规律】延续了全国卷近几年的命题形式。
  【答题技巧】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找到题干中表明态度的关键词、关键句;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位置,找准文本相关语句,仔细甄别判断选项观点与原文是否一致。
  【解析】A项,据原文,选项中的“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指“照着讲”,“进一步阐发”应指“接着讲”,再据原文第2段的“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可知,它们两者在历史上并不互相隔膜。C项,“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错,原文的意思是“有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D项,“逐渐过渡到”错,应是“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答案】B
  真题集中研究——试能力
  (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其他文献
泛着时光的黄色的老黄历一天一天地被隔壁的阿婆从花醉楼的门神旁边撕去,像是在宣告这些老物件儿的终结一样——就这样,除夕,近了。  我的师傅,老吴,把花醉楼撂给我已有一年了。他说,等我酿出第一坛子能上得了花醉楼年夜席的酒时,他一定在大年初一那天回来一趟,正式地把花醉楼交给我。年夜席是花醉楼在除夕夜的惯例,十桌酒菜,先到者先得。  我叫陈半,一年前还是个没什么名气的民谣歌手,自从一次稀里糊涂的旅行把我带
期刊
1.读文审题,明确信息角度  第一遍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哪些材料?阅读时要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要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  “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標志语”,如“为什么、怎
期刊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便被教导着别做“无用”之事,看动漫或玩泥巴的小孩常常被大人呵斥,仿佛只需好好学习就行。然而古往今来,却不乏爱做“无用”之事而有所成就的人。  著名文学家马尔克斯的父母原本已为他安排好了一切,希望他学成以后做一名律师,又体面又挣钱,但这时马尔克斯接触到了文学。他在一本书中写道,他大学期间终日游荡于街头的咖啡馆、酒馆中,那儿有不同的文学社团争论文学与政治,晚上他抱着各国文学大师的经典
期刊
【文題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水是无形的,它随川而行,遇阻而止,化身形于大地,融生命于万物。水又是有形的,它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从空中坠落时,空气把它挤压成水滴状。它任由物体改变着,又能改变物体。每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永不停歇,天长日久,在石板上刻下凹坑。  根据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
期刊
可可西里、昆仑山、三江源、柴达木盆地、青海湖、年保玉则等地自然景观资源珍贵而稀缺。每年的7月到9月,青海便成了国内最佳旅游地之一。2018年4月以来,年保玉则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等景区相继发布禁游令,以保护景区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  进入旅游旺季,一些久负盛名的景区景点纷纷闭门谢客,意欲何为?  看看这些景区的名称,就不难找到答案了。可可西里、黄河源头、岗什卡雪山、青海湖……几乎都是以自然资源
期刊
2018年2月19日晚《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播出,章丘铁锅迅速登上热搜,成了不折不扣的“网红”。历经12道工序,18遍火候,1000度高温冶炼,36000次锻打等制成的章丘铁锅,供不应求。“臻三环”章丘铁锅网店的2000余口铁锅卖光,后续追加了10万口左右的订单,甚至有人直接翻墙进厂买锅……一时间,洛阳纸贵,章丘无锅。  面对消费者“兵临城下”,“臻三环”和“同盛永”首先选择在电商平台下架,因为订
期刊
日前,上海市小学语文教材将“外婆”改成“姥姥”引发热议。有网友爆料说上海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第24课《打碗碗花》将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然而搜索这篇课文的原文却发现全篇用的都是“外婆”。  对于这种改动,上海市教委的答复也许可以找到原因。上海市教委回复的内容称“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也许正是在这种认知下,才有了这次的改动,这种改动不仅是对公众和学生的误导,也缺
期刊
《道德经》推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与世无争,居于万物所恶之处而无怨,而我则更欣赏水那份遇阻而止,化身形于大地,融生命于万物的随性自然。  人若真能如水,便不管万千世界如何变化,都能安然自得。水的无形使它有了万物无法比拟的适应性,它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任由物体改变。人则不同,个性、背景、回忆……这些太多太多因人而异的特点如同枷锁,困住了人的躯体,使我们定型于一个样子,一种状态。在利器前,我们无
期刊
《道德经》推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与世无争,居于万物所恶之处而无怨,而我则更欣赏水那份遇阻而止,化身形于大地,融生命于万物的随性自然。  人若真能如水,便不管万千世界如何变化,都能安然自得。水的无形使它有了万物无法比拟的适应性,它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任由物体改变。人则不同,个性、背景、回忆……这些太多太多因人而异的特点如同枷锁,困住了人的躯体,使我们定型于一个样子,一种状态。在利器前,我们无
期刊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可是我们说,真正含有严肃的人生意义的小说或戏曲,原来不是给此等人看的!此等人看小说进戏园只是糟蹋时间罢了!读小说或观剧,一定得有几分“入迷”──就是走入作品中,和书中人一同笑一同哭,这才算不负那小说或戏曲,而小说或戏曲也没有白糟蹋了他的光阴。  一位作家写作品的时候,也非“入迷”不可。他的感情要和他筆下人物的感情合一。他写的人物不止一个,然而他所憧憬的,或拈出来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