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乡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xx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乡土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在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中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笔者对现阶段乡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做出相关评价,并从政府支持、理论建设、产业化发展的角度给予相关建议,以期进一步保护乡土音乐,促进乡土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乡土音乐 传播主体 保护机制 理论建设 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乡土音乐”即民间音乐,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景、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具有创作过程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音乐曲调的变易性、乡土性、即兴性、群众性、多功能性等特点。从分类来看,乡土音乐有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戏曲音乐、器乐、综合性乐种。民歌长于抒情,有山歌、劳动号子、小调三大类。乡土音乐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之中,在音乐上刚毅有力,节奏强烈规整,强弱交替较为均匀、准确,旋律口语化,常出现四度五度的跳进,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积极、淳朴的精神,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保护和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音乐不仅有利于地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而且有助于构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体系,进而形成对地域音乐文化审美的创造性发展,提高人的审美素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近些年来,乡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通过政策的扶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乡土音乐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我国乡土音乐文化得到进一步的繁荣。乡土音乐文化具有自身的本质属性,我们要了解乡土音乐文化的本质属性,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实现乡土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切实促进乡土音乐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 乡土音乐文化的生存现状分析与评价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种种社会原因造成对乡土音乐文化的猛烈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乡土音乐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究其原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 乡土音乐文化传播主体缺乏
  乡土音乐文化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生态土壤。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在乡土音乐文化生存的地区,许多乡土音乐文化生存的生态环境已经改变,传播主体已经不以从事文化传播为主,其原因在于在追求经济效益的社会背景和娱乐大众化的背景下,乡土音乐文化不具备上述条件,因此无法继续存在和发展。
  2 乡土音乐文化功能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锐减
  民歌本是为“用”而唱,即是为我国农业社会的各种民俗生活所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通讯设备的完备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往农牧业文明所形成的音乐文化功能正在迅速地演变、蜕化,而乡土音乐文化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其以往的生存方式。
  3 大众的审美趋向已经发生变化
  当今青少年对我国民族音乐、乡土音乐文化已经不感兴趣,他们大部分追求流行的现代文化,对传统的经典文化以及乡土音乐文化几乎一点都不了解。乡土音乐文化的审美趋向并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因此造成乡土音乐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锐减。
  通过对乡土音乐文化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使我们对其目前不断滑坡的情形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藉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乡土音乐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相关方法,以促进我国乡土音乐文化的发展。
  二 对乡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采取的措施
  保护某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必须按照科学合理的方针,经济效益、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并进的原则,在传承中实现创新性发展。针对目前乡土音乐文化的生存状况,当地政府及文化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举办艺术文化节、组织参加乡土音乐文化的比赛、加大对乡土音乐文化保护的经费投入,等等,这些措施切实有助于乡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笔者认为,要做到对系统音乐文化长期有效的保护与发展,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政府扶持、建立长期有效的乡土音乐文化保护与发展激励机制
  1 建立乡土音乐文化传播主体保障和奖励制度
  对于乡土音乐文化的传承者来说,必须要在经济上进行援助,因为我国乡土音乐文化的经济价值尚待挖掘,通过政府建立乡土音乐文化传播主体保障和奖励制度。从经济上鼓励培养本土歌手,使传播主体的价值得到社会认可,生活也因此有所保障,使年轻人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看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前途,进而促进乡土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 加大现代技术对乡土音乐文化的扶持和发展
  乡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扶持,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资金支持上。比如加大媒体对乡土音乐文化的传播,是实现乡土音乐文化走出封闭的生存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政府部门可利用现代传媒快捷和覆盖面广的特点,与文化部门、民间艺人联手,定期举办乡土音乐文化节活动。唐山乡土音乐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评剧、皮影和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民间艺术“三枝花”。近年来,唐山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对“三枝花”的挖掘、保护、利用和开发,通过举办中国评剧艺术节、国际皮影艺术展演和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大型系列活动,开展“百场大戏唱新春”、“百姓周周有戏看”等大型演出活动,演出评剧、皮影戏等500多场,深受观众欢迎,许多评剧创新剧目及皮影戏多次在国内外获大奖,并出省、进京演出,甚至走出国门。
  (二)加强乡土音乐文化的理论建设,建立相关的乡土音乐文化资料数据库
  理论建设是促进乡土音乐文化发展的科学保障和依据。造成我国乡土音乐文化落后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乡土音乐文化理论建设没有到位,对于乡土音乐文化理论建设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随着乡土音乐现状的改变而发展。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发展乡土音乐理论建设,而且要鼓励与支持乡土音乐文化文艺创作,各类文艺协会应加强合作,在创作中相互借鉴,在作品中加入乡土元素,体现乡土音乐民俗文化和乡土音乐的精神。具体做法如下:
  1 尽快整理和建设乡土音乐文化的理论体系,效仿民族音乐理论发展的路子,在借鉴的基础上实现乡土音乐文化的理论建设,如《中国民族和声》《中国民族曲式》《中国民族配器法》等理论的建设。
  2 根据地方条件和特色,联合相关文化部门和社会团体,建设乡土音乐合唱队和乡土音乐文化器乐班,加大对乡土音乐文化的理论宣传。
  3 在地方学校或者高校增开与地方乡土音乐相关的课程。如:(1)开设地方乡土音乐的各种技术性选修课(包括戏曲、曲艺、民族乐器等),可聘请民间艺人助教;(2)开设非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让非专业学生了解乡土音乐文化。
  4 组织各种民间音乐的演出活动,定期邀请民间音乐方面的艺人、专家讲座。
  5 成立乡土音乐文化的教研科室,编印民间音乐相关理论教材,进行管理、调研、采集和教学等工作。
  6 设置关于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的课程群。如:以教育部规定的《中国民族音乐》为必修课程,再配以《中国传统乐理》《中国音乐美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概论》《“地方”民间音乐概论》《民歌、戏曲模唱》等多门选修课,既可达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之目的,又可缓解有些学校因开课少,导致学生选修学分不够的困境。由此推下,在音乐教育中将会形成一个以民族音乐教学和研究为主的良性循环系统。这样,民间音乐通过以上的理论与实践的环节,可以全方位地得到诠释。比如,民进会员、唐山市群艺馆原馆长刘荣德主编了《唐山地区民歌集》(三百首),出版了《冀东民歌研究》。刘荣德还建议,文化部门应对现存的冀东民歌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并经过筛选后出版一部《冀东民歌精选》,录制CD光盘。在各县、区、厂矿选歌手参加集中培训,条件具备时,成立唐山市冀东民歌业余演唱艺术团,必要费用由财政部门协助解决。通过构建乡土音乐文化理论体系,建立相关的乡土音乐文化资料数据库,这种方法就能很好地促进冀东地区的乡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从而让乡土音乐文化有根据地、科学合理地发展起来。
  (三)挖掘乡土音乐文化的潜在发展动力,促进乡土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
  “民间音乐从一开始即包含在民间风俗当中,如用广义风俗观来看待任何民族的民间音乐,那么,每一民族的民间音乐都是风俗音乐。因为任何民间音乐都不可能脱离某种土风民俗而独立生存和传播。”民间音乐离不开民俗活动,民俗活动具有作为一个集体文化活动存在的意义,要保护好民间音乐生存的土壤,就要充分重视民俗的存在意义。在这一层面上,可以让更多的民众了解、认可民俗的意义和参与民间音乐活动,使民间音乐资源得到共享和传播。我们要注重结合乡土音乐文化植根于乡土的生态之中的基本特征,完善乡土音乐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引导乡土音乐文化走出封闭的环境,促进乡土音乐文化实现产业化发展。比如我国东北的“二人转”是以东北大秧歌为基础,融会了河北说唱艺术莲花落、太平鼓、霸王鞭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乡土音乐文化,它深深植根于民间,是以“土色土香、以俗见长”为特征的民间乡土艺术。二人转根据时代背景的变化逐渐调整转变自己的艺术形式,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娱乐消遣的需要,根据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思想情感节奏也随之加快,如此养成了现代人习惯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的心理态势,二人转正是以其短平快的打法契合了这种时代特征,并在转变的过程中保留了乡土音乐文化的艺术价值,并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二人转的产业化发展。如:发扬二人转的地域乡土特色,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变化,不断推出新的花样,最终树立观众支持的品牌;加强二人转的宣传,以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大众媒体为主,从不同层面对二人转进行全方位宣传,不仅做到全面性,而且做到了长期性;提高二人转演员的素质,建立了一支高文化素质、高艺术品位和道德修养的从业队伍。2004年初,长春、沈阳两地不约而同地在高校成立了二人转的相关专业,培养二人转表演、创作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高级人才;辽宁省政府采取整合资源、政策扶持、典型引路、打造品牌等方式,积极探索和丰富发展文化产业的模式和手段。辽宁省在重视国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出精品、闯市场的同时,对民营表演团体大力扶持,推动二人转向市场化、商业化、多元化发展,同时把一些经典的传统唱段纳入到演出中,经过改编使其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事实证明二人转的转变适应了新气候,赢得了市场,成为民间音乐文化产业化的成功典范。
  如今,二人转已经形成一种乡土音乐文化产业。由此可见,要想促进乡土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认真开展乡土音乐文化的田野调查工作,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乡土音乐文化保护工作,而且要注重乡土音乐文化的科研成果和对其进行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其以恰当的形式呈现于公众的视野,进而提高乡土音乐文化的审美性,挖掘乡土音乐文化的潜在发展动力,促进乡土音乐文化在文化交流之中持续发展。
  
   注: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论文,项目编号:HB10UYS091。
  
   参考文献:
   [1] 孙杰、李引、冯浩:《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山皮影造型艺术的发掘与保护研究》,《作家》(下半月),2009年第2期。
   [2] 黄玲:《论瑶族〈蝴蝶歌〉的保护与传承》,《歌海》,2008年第1期。
   [3] 王志毅:《高等音乐教育中的民间音乐传承与对策》,《艺术探索》,2009年第6期。
   [4]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5] 魏世夫:《加强本地区民间音乐艺术的教学与研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6] 郭莲纯:《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思考》,《产业观察》,2009年第26期。
  
   作者简介:张欣,女,1969—,河北唐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独弦琴是中越共有的一件民族乐器,本文介绍越南独弦琴代表乐曲之一的《摇篮曲》,分析乐曲中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希望通过借鉴、研究国外优秀的艺术作品,丰富我国独弦琴的表演艺术,使更多的群众喜欢和接受这件乐器,对促进我国独弦琴事业的发展增添微薄力量。  关键词:独弦琴 摇篮曲 微升音 微降音 一音多摇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一 越南独弦琴《摇篮曲》的产生背景  越南是我国的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