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身疾病患者生活满意度与个性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fly_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老年心身疾病患者生活满意度与个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活满意度Z和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定 5 4例老年心身疾病患者的状况 ,与 5 4例老年非心身疾病患者和健康老人对照。结果 老年心身疾病患者的生活满意度差于非心身疾病老人 ,各组老人的个性差异不明显。老年心身疾病患者生活满意度与个性的典型相关分析发现的生活满意度与N成负相关。结论 稳定老年心身疾病患者情绪有助于改善老年心身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satisfaction and persona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psychosomatic diseases. Methods The life status of 54 elderly patients with psychosomatic diseases was assessed by Life Satisfaction Z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which were compared with 54 elder non-psychiatric patients and healthy elders. Results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sychosomatic disease was worse than that of non-psychosomatic disease,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sonality among the elderly. A typ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persona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psychosomatic disease found that life satisfac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N. Conclusion The emotional stability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sychosomatic diseases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sychosomatic diseases.
其他文献
从对明清三大学术思潮即明末心学、乾嘉汉学、近代新学的分析研究,可以认定明清学术思潮的特质,是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理性思考和探索。其特点是出现了由心性学到考据学到政治
莫里茨·盖格尔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了价值论美学。盖格尔对审美价值的研究,首先是把审美价值从正在进行体验的主体之中孤立出来,对其构成成分及其价值模式进行阐述,以便寻
[目的 ]了解影响小工业工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提出相应对策。 [方法 ]采用基本情况问卷表和SCL 90症状自评量表 ,调查了 2 0 1家小工业的 162 0名工人 ,运用单因素分析和逐步
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则、贴近现实社会生活、推进“以德治国”方略实施 ,是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的依据和现实基点。在此基础上的道德体系建设
我国社会道德状况呈现功利化、多元化、层次化的特点.我国道德教育应根据这些特点,寻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点,正视道德多元化趋势,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注意先进性要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内在逻辑进程中,主要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贯穿于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始终。通过对青年黑格尔和青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比较分析可知:从
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规范虽然都是人制定的 ,但是 ,优良的道德规范决非可以随意制定 ,而只能通过社会制定道德的目的 ,从人的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本性中推导、制定出来。道
《经》文以“利”释“义”,即用“利”字为“义”下定义;意思是:凡“义”即“利”而非非利,非“利”则非“义”。《经说》三句:(1)“芬”字,毕沅释为“美”,是;其他还有一些解
在分析现行实践观的理论缺陷的基础上 ,从人的本质出发阐释了实践的本质 :人的本质的现实体现和确证 ,是实践理论指导下的人的活动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theoreti
目的 了解来自农村的中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以便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对农村师范生 51 6名 ,城镇师范生 336名进行测试和比较分析。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