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因子Chemerin拮抗剂对白介素-10基因敲除小鼠结肠炎和肠系膜病变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来源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cr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拮抗脂肪因子Chemerin对白介素-10基因敲除(IL-10 KO)小鼠自发性结肠炎及肠系膜病变的影响,及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

纳入8只野生型(WT)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16只IL-10 KO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及模型干预组。模型干预组每隔1日接受Chemerin拮抗剂干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接受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干预6周后处死小鼠,留取结肠及肠系膜脂肪组织标本,常规行HE染色;采用ELISA法检测结肠黏膜TNF-α及IFN-γ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黏膜IL-4、p-STAT6及PPAR-γ水平;采用PCR法检测肠系膜脂肪组织Nos2Arg1基因的mRNA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标记肠系膜脂肪组织巨噬细胞。

结果

(1)结肠炎症反应情况:模型干预组小鼠结肠炎组织学评分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小鼠(2.13 ± 0.64比3.25 ± 0.71,P<0.01),肠黏膜组织TNF-α及IFN-γ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22.39 ± 3.54)ng/L比(39.53 ± 7.05)ng/L,P<0.01;(20.56 ± 5.10)ng/L比(30.99 ± 4.27)ng/L,P<0.01)],但仍然高于正常对照组[TNF-α:(22.39±3.54)ng/L比(13.85 ± 3.05)ng/L,IFN-γ:(20.56 ± 5.10)ng/L比(10.52±1.90)ng/L,P均<0.01]。(2)肠系膜病变情况:模型干预组小鼠肠系膜脂肪细胞平均直径显著大于模型对照组小鼠[(39.65 ± 5.12)μm比(30.53 ± 4.16)μm,P<0.01)],但仍然小于正常对照组[(39.65 ± 5.12)μm比(49.69±9.62)μm,P = 0.021)];模型干预组小鼠脂肪组织每100个细胞中巨噬细胞浸润数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13.56 ± 5.19)个比(21.98 ± 7.89)个,P<0.05)],但仍然高于正常对照组[(13.56 ± 5.19)个比(6.34 ± 3.16)个,P<0.01)];模型干预组小鼠肠系膜脂肪组织M1巨噬细胞标志物Nos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1.96 ± 0.39比2.98 ± 0.43,P<0.01),但仍然高于正常对照组(1.96 ± 0.39比1.00 ± 0.15,P<0.01);同时,其M2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1.69 ± 0.23比1.00 ± 0.16,P<0.01),但仍然低于正常对照组(1.69 ± 0.23比2.65 ± 0.36,P<0.01)。(3)作用途径:模型干预组结肠黏膜组织IL-4、p-STAT6及PPAR-γ相对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相对吸光度A值)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2.19 ± 0.41比1.00 ± 0.16,1.95 ± 0.45比1.00 ± 0.18,1.86 ± 0.38比1.00 ± 0.19,P均<0.05),但仍然低于正常对照组(2.19 ± 0.41比3.64 ± 0.61,1.95 ± 0.45比2.69 ± 0.53,1.86 ± 0.38比2.39 ± 0.49,P均<0.05)。

结论

脂肪因子Chemerin拮抗剂可能通过改善肠系膜病变而减轻结肠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IL-4/STAT6/PPAR-γ信号激活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血清谷氨酸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筛查并诊治的92例ROP患儿及同期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筛查的50例健康早产儿(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研究,92例ROP患儿根据病变分期分为轻度ROP组和重度ROP组,依据病情进展与否分为自然消退组和病情进展组,通过测定各组儿童出生1周和出生6周血清谷氨酸水
目的探讨儿童经皮导管介入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发生率、预后及反流发生或加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 108例经皮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新发三尖瓣反流及反流加重的预后和危险因素。结果24例术后新发三尖瓣轻度以上反流,发生率为2.1%;5例术前合并轻度以上三尖瓣反流的患儿中4例反流
心力衰竭是心脏失去有效泵血或接纳足量静脉回流功能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在儿童中的临床表现因年龄而不同。儿童心力衰竭的原因主要是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肌病。药物应用在儿童心力衰竭中的治疗进展迅猛,沙库巴曲/缬沙坦于2019年10月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其用于≥1岁儿童伴有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标志着儿童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起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
目的通过分析总结14例婴幼儿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TA婴幼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结果14例患儿年龄为1个月23 d~28个月,男6例,女8例。临床表现中最常见的是发热[10例(71.4%)],高血压9例(64.3%),脉弱
应用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大部分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的首选根治疗法。目前临床使用的封堵器大多为镍钛合金金属封堵器,被植入人体后将永久存在,并有机体慢性炎症、心脏穿孔及高度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风险。可降解封堵器植入体内后可逐渐被自身组织替代。研究者不断探索使用不同可降解材料研制可降解封堵器,其中由张智伟教授团队主持研制的Absnow™完全可降解房间隔封堵系统已
目的分析肺动脉瓣环与主动脉瓣环比值(GA比值),探讨GA比值在预测法洛四联症(TOF)患儿根治术中是否需要跨环补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诊断TOF并行根治术的355例患儿,其中男182例,女173例。将其分为跨环补片组与非跨环补片组,收集2组肺动脉瓣环和主动脉瓣环值,分别计算肺动脉Z-score评分和GA比值,并统计分析。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心源性猝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ICD技术的发展,儿童ICD植入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儿童ICD在应用指征、器械及植入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仍面临着巨大挑战。现就儿童ICD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包括常见病种、适应证及ICD系统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手术中减少手术输血对患儿输血量、安全性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新乡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患儿72例,男38例,女34例;年龄4~1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减少输血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减少输血组:(1)麻醉后根据血压情况经中心静脉缓慢放血5 mL/kg,储存入专用枸橼酸抗凝储血袋置4 ℃恒温冰箱中保存;(2)从切皮开始严密止血,锯开胸
锌稳态失衡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普遍存在。锌稳态失衡引起免疫紊乱、菌群失调、黏膜屏障破环,参与IBD发病。本文对锌稳态与IBD相关性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成员可直接破坏肠道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共刺激淋巴细胞,从而促进炎症发生发展。肿瘤坏死因子(TNF)可作为IBD治疗的靶标。本文对TNF和其他TNFSF成员,特别是FasL、TRAIL、RANKL、TWEAK、LIGHT和TL1A在IBD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