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一般首先行脑血管造影(DSA)或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确定诊断后再行手术治疗.而有一部分病人急诊来院时已经出现脑疝或者入院后还没来得及DSA或CTA检查就二次出血脑疝,这部分患者的死亡率很高.笔者2002年6月至2005年9月共做该类手术13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机 构】
:
116011,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16011,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16011,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16011,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16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一般首先行脑血管造影(DSA)或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确定诊断后再行手术治疗.而有一部分病人急诊来院时已经出现脑疝或者入院后还没来得及DSA或CTA检查就二次出血脑疝,这部分患者的死亡率很高.笔者2002年6月至2005年9月共做该类手术13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例1 男性,53岁.因"头部隐痛1个月,加重3d"入院,3个月前有头部外伤史.入院时神志模糊,左侧瞳孔直径3mm,右侧2mm,光反射均存在.CT示左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等密度),量约100ml(图1).当日急诊行左侧钻孔冲洗引流术.引出暗红色血液约100ml.血肿腔多量生理盐水冲洗.术后患者神志转清,瞳孔等大.予多量生理盐水输液,头低位,未用脱水剂.术后4d又出现头痛、精神差等症状.CT复查示硬膜下
患者 女,8岁.以"头痛、行走不稳一月余,加重伴恶心、呕吐10d"于2005年10月11日入院,伴小便失禁,无发热.查体:神志恍惚,呼唤睁眼,哭闹不安,反复用手击打自己头部。
[编者按]近年来,国内很多医院相继开展了3D-CTA技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作为一种费用低廉和无创的检查技术,逐渐被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有些医生认为3D-CTA技术在诊断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可以完全取代DSA技术.另一些医生认为3D-CTA技术不能完全取代DSA技术,两者可以互补.DSA仍然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本期重点报道了国内一些医院开展3D-CTA的临床文章.同时,刊载了
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是治疗脑积水的主要手段,术后感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1995年1月至2006年1月共收治213例患者,其中22例发生术后感染,现分析报告如下。
目的 对儿童第四脑室肿瘤的早期诊断、手术策略和技巧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讨论.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大盛京医院1993年1月至2004年1月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手术病例37例.所有患儿均经显微手术治疗.男23例,女14例.年龄1岁零4个月至14岁,平均(7.1±0.5)岁.所有患儿术前、术后均行头颅CT和(或)MRI检查.结果 本组手术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10例,大部切除3例.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32例
颅内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约占后循环动脉瘤的50%,位置深在,与重要的丘脑穿通动脉关系密切,直接夹闭动脉瘤颈难度很大,是神经外科中极具挑战性的手术。
患者 女,24岁.2006年1月20日无明显诱因突感剧烈爆炸样头痛,并向右颈肩部放射,有短暂视物模糊.当天行头部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于2006年2月4日行DSA检查示右椎动脉走向畸形合并动脉瘤.2006年3月18日再次突感剧烈头痛,程度较第一次稍轻.于2006年3月22日收入院。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男7例,女17例;年龄36~58(43±3)岁.其中左侧疼痛11例,右侧疼痛13例;疼痛分布于第Ⅰ支2例,第Ⅱ支8例,第Ⅲ支3例,第Ⅰ、Ⅱ支2例,第Ⅱ、Ⅲ支8例,第Ⅰ、Ⅱ、Ⅲ支1例。
严密缝合硬脑膜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重要步骤,尤其对于后颅窝手术病人有重要意义[1,2].硬脑膜缝合的方式方法很多,其对预后的研究国内报道很少.本文总结评价南京鼓楼医院后颅窝择期手术中采用的硬脑膜缝合和修补的方式方法。
一、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11例,平均孕周(30±1)周,平均产重1467g,临床上均出现头围增大、前囟增大饱满、骨缝裂开.头颅CT示梗阻性脑积水5例,交通性脑积水6例.手术平均年龄为28.4d,平均体重为1728g,术前均生命体征平稳、出凝血功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