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标准化有板有眼

来源 :世界机电经贸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kk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升温及“关税壁垒”的逐渐退出,发达国家更加重视产品标准的研发和国家建设,其“技术标准化,标准专利化,专利垄断化”的产品市场开发模式已逐渐成为控制国际市场,最大限度获取利益的有效手段之一。发展中国家也应注重完善自身的标准化建设,积极投身于国际标准的研发制订,保护本国产业,应对国际贸易中的“非贸易壁垒”。德国就是一个以标准化增强国力的典范。
  德国工业较英美等传统强国起步较晚,但在短时期内经历了一次从无到强的工业跃进。其中,产品标准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它提升了德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德国经济迅速带入现代工业时期。德国主要的标准制订组织是德国标准化学会(Deutsches Institut f焤 Normung,以下简称DIN),学会前身是1917年创建的“德国标准委员会(Deutscher Normenausschuss,简称DNA)。DIN是一个非政府组织,下辖78个标准委员会,管理着28,000多项产品标准并负责德国与地区及国际标准化组织间的协调事务。
  
  德国标准化体系的特点
  
  1.协调性
  德国的标准化体系呈现高度的协调性。尽管除DIN外,德国还有近140个其它组织涉及标准的研订,但DIN是唯一的国家权威标准制订机构,该机构在地区或国际领域代表关于产品标准问题的德国权益。
  
  2.连续性
  德国的标准化体系不允许存在相互矛盾的标准。只要DIN出台一项新的产品标准,或是引入欧洲或其它国际性产品标准,德国国内的其它相关标准一概废除。
  
  3.DIN标准的事实法律约束力
  德国法律没有强制要求企业参与标准制订,也未要求企业必须采纳DIN制订的产品标准。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德国的法律法规常常引用DIN标准。尽管DIN并不具备直接的法律效力,但在德国法庭上享有特殊的认同地位,这种特殊的法庭认同使得DIN标准享有事实上的法律约束力。
  
  4.DIN标准兼顾德国社会各方利益
  DIN标准必须有利于维护并促进德国的国家公共利益。德国政治、经济界人士在涉及标准化建设的讨论中一致认为,能够服务于社会公益的国家标准化体系才是“健康”的标准体系,国家标准体系应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协助政府管理经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DIN在与德国联邦政府签署的法律协议中对此也做出了承诺,同时承诺遵循透明的标准制订程序;联邦政府对DIN的上述承诺进行法律监督并对DIN施以有力的财政扶持。德国标准化建设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收益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左右,约合150亿欧元。
  德国特色的“准政府机构”与DIN
  
  1.德国“准政府机构”——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桥梁
  德国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是德国标准化学会,该学会是一个具有“德国特色”的“准政府机构”。“准政府机构”在德国整体经济建设中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特点被概括为“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经济”,或简称为“德国模式”,主要表现为五个特点:一是统一协调的银行系统为所有德国公司提供长期贷款;二是高度组织化的雇员队伍,可与同样高度组织化的雇主队伍进行劳资谈判;三是覆盖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四是可以与政府进行建设性对话的强大的国家工业协会;五是大量“准政府机构”的存在,这些机构根据政府要求或在政府监督下承担并行使独立的政府职能。 这些“准政府机构”形成了政府与民间的联系桥梁,缓冲了民意与“政府意志”间的冲突,使得政府行政措施及政策落实更能被公众接受,操作起来也更有效率。
  
  2.作为“准政府机构”的德国标准化学会(DIN)
  在产品标准化建设方面,DIN是德国唯一的权威性“准政府机构”。DIN是一个注册私立协会,但非传统意义上的非盈利性组织。联邦政府在法律条例上广泛引用DIN的标准。在涉及产品标准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联邦政府完全依仗DIN的工作。1975年,联邦政府与DIN签署协议,将双方的合作关系予以法律明确。该协议并未使DIN成为政府管理体系的直接或间接组成部分。DIN标准也不具备直接的法律意义的约束力,但德国法庭对于像DIN标准这样深刻影响公众生活,并被广泛承认的制度予以特殊的承认,这样DIN标准被政府及德国法庭的特殊承认使其成为德国产品标准的唯一权威。同时,DIN也得到政府的有力的财政扶持。
  
  德国标准化学会(DIN)介绍
  
  1.DIN的会员组成
  DIN采用会员制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会员资格并不是参与技术标准制订的前提,但会员制的结构使得股东,不论是来自政府部门还是私人都可以参与德国的标准化建设。目前,DIN有1,682个会员,绝大多数会员来自于企业界,主要是大型及中型企业。2/3的会员企业雇员数超过100人,1/3会员企业人数超过500人。会员中还包括23所大学,7个协会和2个联邦部门。
  
  2.DIN的管理体制
  DIN管理体制由会员大会、主席、主任及标准委员会组成;每个标准委员会下设有为数不等的工作组。
  享有下放权力的标准委员会。德国产品标准的实际制订者是DIN下辖的标准委员会及该标准委员会下设的工作组。但这并不意味着DIN的权力中心-执行董事会对某一具体标准的开发制订没有任何影响力。DIN为这些标准委员会制定工作程序框架,但具体标准的制定就由企业选派的代表在标准委员会中完成。
  
   3.DIN标准的制订程序原则
  DIN实际的标准制订工作是由其下属的76个标准委员会(2003年)及其所属的3,700个工作组来完成。1994年以来,DIN所颁布的标准数量逐年急剧上升,主要原因是落实欧盟统一的产品标准及国际标准组织和国际工程委员会(ISO/IEC)的相关标准。同时,由DIN颁布的仅适用于德国国内的标准数量大幅下降。2002年,DIN颁布的标准只有20%是国内标准,其它80%都是落实欧盟或国际标准。
  超过25,000名专家,大多是来自会员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定期参与DIN下设标准委员会或其下设的工作组的标准研发制订工作。标准制订程序遵循国际通行的合意制(consensus)。在几乎每一个标准开发阶段都有一些公开的要求,以便让所有股东及公众了解新的标准项目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一般来说,DIN开发一项新的标准需要耗时三年的时间。每隔五年,DIN都要对其制订的标准进行一次审订,根据技术发展情况,对标准做出修改。
  
  欧洲统一市场背景下的德国标准化建设
  
  德国标准化体制建设与欧盟标准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近二十年来,DIN所颁布的绝大多数新标准原本都是欧盟或国际标准。如2002年,DIN共颁布了2,478项标准,其中只有519项是德国标准(DIN),仅占20%;50%多的标准,1,311项是落实并采用欧盟标准(DIN EN),另外572项在国际标准(ISO或IEC)的框架下开发的,然后被欧盟及德国采用。
  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后,促进产品标准的统一化工作被欧共体各国首脑作为扩大完善欧洲统一市场的一项重要政治举措。欧洲委员会意识到,只有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之上,欧洲统一市场才能实现。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道路上,欧共体碰到两大难题。首先,成员国现行的产品标准必须予以统一,欧洲大市场内的货物、服务、人员及资金的自由流通才能得以实现;其次,各成员国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必须在欧洲层面上予以协调,才能避免今后在标准建设上产生的冲突。
  1975~1980年间,欧共体尝试以颁布包括详细技术标准的一系列统一指令来协调各国标准,目前这一措施被称为“旧方法”。结果在某些案例上的统一指令谈判持续了近15年,各国方才达成统一的欧洲标准。欧盟后来出台了名为“新方法”的一系列统一指令,并要求各国将统一指令落实到本国法律。新的统一指令并未规定详细的技术标准,只是对广义产品领域规定了最主要的技术标准。1985~1992年间,欧洲委员会共通过了近300项统一指令,为欧盟于1992年实现欧洲统一市场铺平了道路。欧洲人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解决了上述两个难题。
  新的标准统一框架将制订欧洲产品统一标准的任务授予欧洲标准委员会(CEN,http://www.cenorm.be)、欧洲电子标准委员会(CENELEC,http://www.cenelec.org)和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ETSI仅负责开发欧洲信息及通讯产品的技术标准。
  CEN由各国标准组织共同创建于1961年,1975年迁至布鲁塞尔。截止到2001年底,CEN共计开发了约7,500项产品标准,下设有276个技术委员会。预计欧盟东扩之后,CEN最终管理的标准将达25,000项。
  CENELEC创建于1973年,由多个标准机构合并而成。该机构专门制订电工产品标准。目前,该机构下设78个技术委员会。2001年,该机构制订了476项新标准,其中65项与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相同。截止到2001年底,CENELEC共计制订了4,543项标准,其中25.5%是欧洲标准。CEN与CENELEC两个组织的标准制订工作主要通过由各成员国牵头的技术委员会完成,标准制订人员主要是来自工业界的两个组织的持股者指派的专家。
  CEN与CENELEC根据欧盟统一指令中规定的“最主要技术标准”来制订欧洲的产品技术标准。各成员国的标准制订机构一般都是CEN或CENELEC的成员,它们有责任建议本国政府将CEN及CENELEC制订的标准落实到本国法律。
  欧洲标准化体制的最大特点在于欧盟颁布的指令及CEN及CENELEC制订的标准间的直接法律联系。产品符合CEN及CENELEC制订的“最主要技术标准”,即被视为符合欧盟统一指令要求,可以在欧盟自由流通。所以说,欧洲产品标准虽然在性质上是自愿性的,但现实中却是强制性的,这样就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参与到标准制订工作。
   CEN及CENELEC目前都有21个成员(欧盟原15国加上欧洲自由贸易区,即: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瑞士四国以及捷克和马耳它)。目前欧盟成员已扩大至25国,欧盟标准机构的成员也将相应扩大。
  欧洲标准对于DIN标准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但这并不意味DIN的作用在减弱。首先,DIN颁布的部分标准仅是为德国使用而研发;其次,成员国标准组织并不会最终被欧盟标准组织兼并。应该明确的是,包括DIN在内的欧盟成员国标准组织是构成了欧洲标准化体系的中坚力量,欧洲标准化组织的管理委员会中的各国代表也都是在欧盟层面上,并通过欧盟在世界层面上极力维护各成员国的相关利益。
  
  德国积极参与欧盟及国际标准的制定
  
  做为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性工业国,德国经济的冷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口的强弱,所以德国人对于使用国际统一标准来开拓国外市场及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表现出了特殊的热情。德国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历时久远,早已自成一体。目前,同欧盟标准化组织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DIN于1951年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由DIN和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VDE)联合组成的德国电工委员会(DKE)代表德国参加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针对上述两个权威性国际标准制订组织中的每一个技术委员会,DIN下都设有一个“镜像委员会”,负责收集国内该领域的来自企业及社会的意见建议,并总结成为德国在国际标准机构中的国家意见。德国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的作用从几个数据可见一斑。ISO下设187个技术委员会中有29个是由DIN负责,ISO的532个技术分委员会有90个是DIN负责。2002年DIN公布的标准中有27%与ISO或IEC标准完全相同。DIN目前的执行董事会主席是ISO的副主席。DIN对于ISO和IEC的深入参与使得德国企业对于国际标准领域的最新动态有着准确的把握。
  DIN还通过欧洲标准化组织对世界标准化组织间接施以影响。虽然CEN与CENELEC并不是ISO或IEC的投票成员,但CEN与CENELEC的出现在地区内对ISO和IEC在国际上的权威性提出了巨大挑战。1991年“维也纳协议”的签署为双方解决这一问题铺垫了基础。协议规定了双方最基本的两种合作方式,一是ISO一般应首先启动一项标准研发项目,CEN只是视情况采纳该项标准。再者,如果欧盟通过欧盟指令形式指出有必要创建欧盟的技术标准,ISO应视情况采纳该项标准。
  虽然“维也纳协议”受到来自美国及日本等国的强烈批评,认为欧盟将借此左右国际标准的制订。但现实中,由欧盟倡议的国际标准占ISO标准的比例很小。如2002年,ISO共颁布5,000项产品标准,其中仅有300项是首先由欧盟倡议的。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1935年1月,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团在浙赣交界的怀玉山地区被国民党军包围,29日,方志敏不幸被俘。当天晚上,敌团长一再要方志敏“写点文字”,方志敏借此机会,奋笔疾书,写下了表
霉菌毒素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几乎存在于所有的饲料、原料中,给畜禽养殖业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也给全球经济带来损失.江苏奥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分析中心对2014年霉菌毒素检
一篇题为《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的文章中提到:“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制鞋机械行业比较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轻工业部机械局定点生产制鞋机械产品的企业,产品品种少,技术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国内生产高档皮鞋的需要.
我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过程中经济形态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使犯罪率迅速上升 ,团伙犯罪的大量存在为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基础 ;社会化大生产为其形成提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的超强控制状态,大股东与潜在投资者之间 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大股东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盈余操纵动机。 本文建立了一个模型来分析大
期刊
罗马尼亚将于2007年加入欧盟,虽然人口只有两千余万,但以地处欧亚通道的地理位置和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及商品可自由流通的入盟身份,将成为制造业和
在上杭才溪纪念馆“九军十八师”陈列室里,陈列着一张画面已经发黄的照片.照片上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大夫正在抗日战争最前沿阵地旁的简陋屋子里抢救八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