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2-066-01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这里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及社会文化素质。在这三个方面素质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目标和任务应当落实在学校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尤其是需落实到德育的各项工作中来。俗话说: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下面我就德育课中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作初步探讨:
一、德育课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1、德育本身包含心理素质
德育,是品德教育的简称,是指以提高个体的品德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德育课教育就是要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但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健康发展必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前提,所以在德育课中更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2、心理素质是形成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
学生缺乏正直、勇敢坚定、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的心理素质,那么它事必会狂妄自大、胆小怕事、畏惧困难、悲观厌世。这时根本无从谈起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他也根本不可能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身边的一切事物。可见,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只有与心理素质融合以后,它们才会根深蒂固。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平时“表现不错”的人,一到关键时刻,就会出现品德“游离”与“动摇”,甚至背叛社会,背叛祖国,这就是由于这些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尚未扎根于心理素质之中。所以说,心理素质是形成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
二、德育课中心理素质的形成
21世纪的青年学生在现阶段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学生的品德问题、心理障碍问题日渐增多。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就要求我们用科学规范的、可操作、有实效的方法去感染教育学生。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情感品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正常的竞争心理。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德育课中我采取如下方法:
1.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青少年学生充满热情和激情,活泼向上,富于朝气,但又容易偏激,不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以至走上悲观、失望甚至自杀的道路。在教学中我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理论联系实际。在德育课中,我还循序渐进的根据所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情感品质教育,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课前演讲会,课上辩论会、课后社会实践考察等形式,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培养他们积极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人的意识总是有明确的目的,即能够清晰地意识到主体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如下特征: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并且这几种品质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总会碰到一些困难,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作一定的意志努力,即对意志品质的培养,在要困境中磨练。古今中外,凡是有伟大成就的人,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运动员等,无一不是从艰苦的困境中磨练出来的。孟子说:“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至今很多有志者都以这句话自勉。这充分说明一个道理:只要有恒心,孜孜不倦地努力,勇于面对挑战,最终一定会成为成功者。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
现代社会虽已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但竞争并不排斥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并不排斥团队的合作精神。现代社会的竞争应当是理性的,是实力的竞争,一个人要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就必须具备利他精神与合作精神。社会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时要努力纠正商品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会与人相处,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组织学生献爱心活动:把爱心献给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
先进的理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落实和发展,我们高中德育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勇于做德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这里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及社会文化素质。在这三个方面素质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目标和任务应当落实在学校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尤其是需落实到德育的各项工作中来。俗话说: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下面我就德育课中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作初步探讨:
一、德育课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1、德育本身包含心理素质
德育,是品德教育的简称,是指以提高个体的品德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德育课教育就是要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但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健康发展必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前提,所以在德育课中更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2、心理素质是形成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
学生缺乏正直、勇敢坚定、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的心理素质,那么它事必会狂妄自大、胆小怕事、畏惧困难、悲观厌世。这时根本无从谈起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他也根本不可能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身边的一切事物。可见,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只有与心理素质融合以后,它们才会根深蒂固。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平时“表现不错”的人,一到关键时刻,就会出现品德“游离”与“动摇”,甚至背叛社会,背叛祖国,这就是由于这些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尚未扎根于心理素质之中。所以说,心理素质是形成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
二、德育课中心理素质的形成
21世纪的青年学生在现阶段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学生的品德问题、心理障碍问题日渐增多。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就要求我们用科学规范的、可操作、有实效的方法去感染教育学生。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情感品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正常的竞争心理。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德育课中我采取如下方法:
1.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青少年学生充满热情和激情,活泼向上,富于朝气,但又容易偏激,不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以至走上悲观、失望甚至自杀的道路。在教学中我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理论联系实际。在德育课中,我还循序渐进的根据所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情感品质教育,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课前演讲会,课上辩论会、课后社会实践考察等形式,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培养他们积极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人的意识总是有明确的目的,即能够清晰地意识到主体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如下特征: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并且这几种品质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总会碰到一些困难,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作一定的意志努力,即对意志品质的培养,在要困境中磨练。古今中外,凡是有伟大成就的人,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运动员等,无一不是从艰苦的困境中磨练出来的。孟子说:“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至今很多有志者都以这句话自勉。这充分说明一个道理:只要有恒心,孜孜不倦地努力,勇于面对挑战,最终一定会成为成功者。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
现代社会虽已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但竞争并不排斥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并不排斥团队的合作精神。现代社会的竞争应当是理性的,是实力的竞争,一个人要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就必须具备利他精神与合作精神。社会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时要努力纠正商品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会与人相处,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组织学生献爱心活动:把爱心献给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
先进的理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落实和发展,我们高中德育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勇于做德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