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重点从敢问、爱问、会问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培养 敢问 爱问 会问
巴尔扎克说:“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营造“敢问”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
1.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在学生中人为地划分等级。在彼此的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比如,摸摸头、拉拉手等一系列动作都能把你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地去问。
1.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2.创设“爱问”情境
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问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巧妙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想问与乐问。
2.1游戏创境
例: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一开始可先跟学生做个“拍手游戏”。具体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的一半。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懂拍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这时就让学生思考提问,此时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能拍吗?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
2.2故事创境
例:在教学《年、月、日》时,可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今天林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哭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此课教学中,教者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了思维发展,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
2.3媒体创境
例:在教学《纳税》时,可首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税务局的工作人员收税的各种场面,介绍一下税收的意义,让学生亲眼目睹税收人员工作的辛苦,并让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了真实的镜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既然税收这么重要,那是怎样收税的呢?从而一个个问题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课堂也活跃了。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还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会问”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是教师工作细心的一种素养。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时,教师要从各方面入手,用多种方法,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会问”能力,从而逐步让学生养成问问题的习惯。
3.1示范训练法
学生的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的提问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从而使提问做到“准”、“活”、“精”。
3.2“空白”思考训练法
每一节课,都要留出探究创新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静静地思考,不要把每一课时都安排得满满的,否则,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时间。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有时间,让学生在思索中挖掘问题,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来。例:学完了《分数应用题》后,我给学生出了“甲数是20,乙数是30”这两个已知条件,留下“空白”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提问题,再解答。学生提了很多问题:“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
经过长期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提问兴趣,还拓展了学生思维。
3.3实践训练法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提出的这些问题可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长期训练,不仅加强了学生自觉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而且养成了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的事物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只有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数学课堂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终能在学生的提问中呈现数学课堂的精彩。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培养 敢问 爱问 会问
巴尔扎克说:“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营造“敢问”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
1.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在学生中人为地划分等级。在彼此的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比如,摸摸头、拉拉手等一系列动作都能把你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地去问。
1.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2.创设“爱问”情境
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问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巧妙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想问与乐问。
2.1游戏创境
例: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一开始可先跟学生做个“拍手游戏”。具体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的一半。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懂拍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这时就让学生思考提问,此时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能拍吗?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
2.2故事创境
例:在教学《年、月、日》时,可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今天林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哭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此课教学中,教者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了思维发展,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
2.3媒体创境
例:在教学《纳税》时,可首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税务局的工作人员收税的各种场面,介绍一下税收的意义,让学生亲眼目睹税收人员工作的辛苦,并让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了真实的镜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既然税收这么重要,那是怎样收税的呢?从而一个个问题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课堂也活跃了。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还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会问”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是教师工作细心的一种素养。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时,教师要从各方面入手,用多种方法,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会问”能力,从而逐步让学生养成问问题的习惯。
3.1示范训练法
学生的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的提问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从而使提问做到“准”、“活”、“精”。
3.2“空白”思考训练法
每一节课,都要留出探究创新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静静地思考,不要把每一课时都安排得满满的,否则,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时间。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有时间,让学生在思索中挖掘问题,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来。例:学完了《分数应用题》后,我给学生出了“甲数是20,乙数是30”这两个已知条件,留下“空白”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提问题,再解答。学生提了很多问题:“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
经过长期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提问兴趣,还拓展了学生思维。
3.3实践训练法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提出的这些问题可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长期训练,不仅加强了学生自觉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而且养成了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的事物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只有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数学课堂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终能在学生的提问中呈现数学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