孪生大校续写“十二同”新传奇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这话是香港回归那年的事儿。那是1997年8月间,在香港回归前不久,海内外报刊刊登了一篇并非国家或军队的大事,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中一对儿独特有趣人物的报道,“孪生中校”。讲的是在沈阳军区有两个同日出生,同日入伍,同年入党,同时上军校、提干、带兵、升为营长、晋为副团级、同时中校,并且同年取得大学毕业文凭,人称十同“双胞胎”的故事。虽然是巧合,但也足以证明咱部队是出息人的革命大熔炉。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十五个春秋,弹指一挥间。当年那虎虎有生气的于乾和于坤孪生兄弟,又续写了哪些新故事呢?
  哥哥不是传说
  话说当年兄弟俩副团职干部没当多久,便双双走到了正团职岗位上。孪生兄弟又在过去的“十同”基础上添加了很重要的一同:同在2001年,他们在各自的部队当上了团长。
  于乾上任没多久就感受到团里有体罚战士的不好风气。他深知,部队的战斗力首先来自部队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体罚风会很快对部队的凝聚力以严重的腐蚀。部队要做到士气高,嗷嗷叫,是要干部带兵带得嗷嗷叫,不是对战士动拳脚。于是,他拿出那年当营长时抓部队那种较真劲头,又和这股歪风较起劲儿来。
  有个连长号称老大,平时说话用喊的,脾气上来了就抡胳膊。他的理念是“严师出高徒”,“慈不掌兵”。于乾决定要从这个连长下手。但是于团长和当年的于营长有所不同了,不再是明看着图钉在地上,为了演示前倒姿势的标准动作拍得手掌鲜血直流。这次于团长采用“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就把这个事办利索了。为了达到预期效果,于乾整整筹备了两个月,一个全团的“贴兵身,知兵心”现场会在这个连队召开了。会上每一个营出个领导发言,之后连队主官、战士、士官和骨干都发言。方方面面的发言,都阐释了一个共同的道理:部队的战斗力不是靠打出来和骂出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形象和榜样作用把部队带出来的。干部是船,战士是水,只有把士兵当成自己的兄弟,才能投入感情去带兵。严格带兵不是体现在体罚上,你可以打正士兵的姿势,但是你却打不通他的心,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严格带兵。
  现场会上,所有曾经或轻或重有过体罚行为的带兵人受到了强烈的撼动,有的当即检讨表态,有的慷慨陈词。会上还出台了一套适合本团特点的带兵规范指南。这个连长也似乎有所心动,缄默不语。但是想了两个晚上还是想不通,这带兵,不体现出点威严,怎么能让兵服啊?现在还说要严格管理部队,严格带兵,不拿出点厉害劲儿能叫严吗?于是他找到于团长,“严格抓部队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但是换这种方式去抓我比较生疏,我还是适应以前那套路数,如果不让我那么抓就让我转业吧。”
  于团长并不急于表态,他只是告诉连长,先按这个新套路抓一段时间看看再说。一个月后,这个连长主动找到于乾。他很动情地对于乾说:“我按这个方式抓了一段时间,还是很见效的,果然比体罚更能解决问题。现在我服了,从内心感受到,团里的现场会,不是批我,而是帮我。从我们连队的变化也感觉到,先进连队绝不是简单就能打出来的,而是要靠干部投入全部心血带出来的。”
  连长变了,全连战士训练嗷嗷叫,连队建设节节高。没多久,该连长被提拔为副营长。全团的体罚风就此云消雾散。于团长笑了。
  于乾任团长几年来,靠制度促进干部队伍建设,靠法规规范部队管理秩序,靠责任推进和转变风气,团里建设也是噌噌往上蹿。荣誉一个接一个的收入囊中。他任团长三年,全团被总部评为管理工作先进团,保密工作先进单位,后勤建设达标团。当他离开团里到师里任副参谋长时,在全团军人大会上讲:我到团里任职是昂首挺胸走进来的,今天我要离开团长位置了,我也要两袖清风走出去。师领导对于乾的评价是,当年派于乾去实现了师党委抓这个团队建设的意图。这几年,于乾与班子的同志们一道,修了一条路,开了一个门,留下一片绿,培养一批人。
  弟弟同样给力
  弟弟于坤也是好样的。哥俩在立志军营,报效国家方面真可谓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比翼齐飞。
  同样,在跨入新世纪不久,2001年,于坤来到野战部队任团长。这个团长也是不简单,全团上千人的脑袋每天要想几千个事情,最后都要由一个脑袋来统领,而这个脑袋那时就落在于坤肩膀上了。
  于坤和班子成员把脉部队建设的根结,抓住提高部队战斗力才是部队建设的命脉。于是,他决定从抓部队军事训练龙头入手,带动团队全面建设。当时团里训练正处在传统的摩托化向机械化、信息化转变的开始阶段,如何适应这一转变的要求?他们决定首先把重点放在解决联得上、拉得动、走得远的问题。以机降训练为契机,带领全团官兵与参演航空兵等各兵种部队密切配合,不断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半年多过去了,全团官兵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最后合练上,受到了参演首长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在训练过程中,每天演练场上,煞是壮观,天上有飞的,地面有跑的,动用各种武器近万件,未出现损坏和丢失。在严格管理和科学施训中,实现了车没掉漆、人没掉皮 ,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机降训练任务。为了保障参训人员的体能训练不枯燥,他们发明了快乐训练法。就是利用训练基地植被茂密特点,每天下午体能训练期间,组织全团官兵“围山抓兔,接力抓鸡”,每到这时,漫山遍野响彻官兵的欢声笑语,大家士气嗷嗷叫,既提高了战士的训练热情,又免去了枯燥乏味单一的体能训练。使全团官兵的体能有了飞跃性的提高。
  为提高首长机关组织指挥能力,他和团党委筹措资金,当年将军官训练中心建成,解决了多年困扰全团训练的老大难问题,受到了全团军官的赞誉。现在回想起这件事,于坤仍是一脸自豪,每当回到老团队,他总要去看看当年建的军官训练中心又增添了哪些新内容。
  除了抓训练这个龙头外,于坤和班子成员还狠抓了部队管理。他们树立以人为本,以法为据的理念。从自身做起,叫响了向我看齐的口号。严格落实以法规促正规活动。使团队在每一项大型活动中,掀起了争先创先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为这支具有光荣传统的红军团队在各项比武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奠定了基础。任职仅一年,团队就被评为集团军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先进单位。   白山、白山,我是黑水
  这些年,走在军旅进步的路上,哥俩时而你在前,时而我又反超,但不管怎样,兄弟俩为军队建设你追我赶的劲头却始终未变。2007年弟弟于坤率先戴上了两杠四星的军衔,而哥哥于乾奋斗两年后也佩上了大校肩章。2009年,这哥俩又创造了一个共同佳话:在这一年,俩人都走上了边防前线,成为并肩戍边卫国的孪生大校军官。一个任黑龙江鹤岗军分区参谋长、一个任吉林白山军分区副司令员,在两个新的岗位上,哥俩续写出一段新的从军篇章。
  于坤当初选择上边防,在许多局外人看来颇有点“傻”:2008年底,上级有关部门突然征求他意见,打算把他平调到地处边防、环境艰苦的白山军分区任参谋长。理由是那里边防形势复杂、战备执勤训练任务重,很需要像他那样长期在野战部队摸爬滚打,训练、带兵都有经验的干部。闻听此讯,一些人都说:这是把他从“蜜罐”往“苦缸”放,亏大了,劝他赶紧到上边找关系活动,千万别去!然而于坤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为国戍边是军人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没有任何价钱可讲。他甚至感觉,他以前的所有经历似乎就是为这一天而积累的,他跃跃欲试,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就这样,他不听那些议论,于2009年元月3日,打点行装,毅然赴任。
  对于弟弟于坤的进步,特别是他不恋繁华都市、奔赴边防的举动,哥哥于乾打心里高兴,转而想到自己又一次要落在弟弟后面,心里又有点儿不是滋味。直到这年底,他也带着一纸命令,来到边防任职,心里被于坤吹皱的一池春水才平复了下来。
  记得弟弟先晋升副师职大校后,他回乡探亲,年过八旬的老母亲坐在家门口大树下等他,见面后拉着他的手浑身上下好一阵端详,末了笑眯眯地问他:“老四,你肩上咋比老五少个‘豆豆’?”(于家共有兄弟8人,于乾排行老四,于坤排行老五)他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娘,咱没老五干得好。”老母亲连连摇头:“不是,妈心里有数,你哥俩干得都不差,别着急,听组织的。”
  知儿莫若母,老人说得一点都不差。
  这些年在军营里,哥俩你追我赶,比着干,并肩行,在每个岗位干的都很出色,军功章和各种荣誉都没少得,算起来,于乾还比于坤多立了一个一等功,多得了一枚沈阳军区颁发的学雷锋金质奖章。其时,他已在正团职岗位工作多年,既当过作战部队的团长,也当过某预备役师机关的副参谋长,无论什么岗位都不计较,尽职尽责,奋力争先。
  是金子总会发光。2009年底,在正团职岗位工作了9年的于乾,被上级任命为黑龙江边防的鹤岗军分区参谋长,同时授予大校军衔。听到消息,第一个打电话祝贺的就是于坤:咱哥俩,我守白山,你守黑水,又能好好比一番啦!
  那天回老家看娘,于乾要给老太太一个惊喜。一进院,老娘就瞄上了于乾肩上的大校肩章,看到老太太只看肩上牌,没看儿子脸,看到老太太那暖洋洋的笑容,于乾蓦然心里一动。他想起当初老娘劝慰他时脸上的微笑,实际上老娘心里比他还要着急,不禁泪水蒙上了眼睛。孪生大校的确是老太太一生中最最得意的作品。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和邻居一提到家事,就喜上眉梢地对乡亲们说:8个儿子没白抱,一下抱出俩大校。
  屈指算来,这对孪生兄弟已在白山黑水戍边三个年头了。他们都是在2009年奔赴边防的。不同的是弟弟于坤在前,是年初;哥哥于乾在后,是年底。三年过去了,面对边防官兵对他们戍边成绩的肯定和赞许,大五分钟的哥哥于乾对弟弟于坤说,老五啊,咱们这才哪到哪啊,祖国边境大着嘞,咱们的用武之地也大着哪。这才刚刚开始,为了国家,为了军队,咱们还有什么说的呢,好好干。听了哥哥的教诲,弟弟连连称是……■
其他文献
离开连队一年多了,时常想起排里的老班长。四级军士长一个,战车司机兼油机班长,虽然长得像个小老头,但说话特精神,爱说笑话,没事儿就找我们周围几个小兄弟吹牛,或是周末喝上两口小酒,因为年龄比我大,资格比我老,所以我一直叫他老何。  老何是连里的“万斤油”,只要是关于部队的事,他似乎什么都知道,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外号“114”。“114”,电话号码查询台,那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的,而且还上知天、下晓地
期刊
每名驻香港部队官兵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才加入这支队伍的,他们头顶着荣誉的光环,是紫荆花下的骄子。然而,当听到在香港当兵两年仅能逛两趟香港的回答,相信你所有的羡慕嫉妒恨都将会化为淡定。虽然在香港当兵,但他们比“内地兵”离香港似乎更远,见到刘德华的机会和内地差不多。其实,在驻香港部队当兵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奉献和牺牲。  Q驻港部队官兵家属可以随军吗?  A由于驻防环境特殊,港内部队干部士官家属不允许
期刊
解放军生活:请问15年来,驻香港部队在核心军事能力建设提升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仕波:驻军党委从2008年开始,提出了在继续传承“站稳脚跟、树好形象”的指导思想上,将工作重心转到以核心军事能力的提升来牵引部队其他能力的提高上。这几年,我们部队的作战能力明显提高,官兵的素质也有显著提高。步兵旅在广州军区建制师旅比武中连续3年获总分第一名。“乐施毅行者”是一个国际性比赛,每年有1100多支队伍参加
期刊
陈“导员儿”的爱兵事儿  陈建华是从机关政治处副营职干事下到连队代指导员又到分库代教导员的。一年内调换两个岗,虽然都是代理,但陈建华却乐此不疲。平时机关有事,只要一个电话,他都会乐颠颠地跑回去。  陈建华当兵后,在新兵连也曾挨过“收拾”。他2001年军校毕业当上干部那天就告诉自己,第一做好人,不忘本。第二做能人,不忽悠。啥叫不忽悠?陈建华眯着眼睛说,跟兵在一块,多说人话,不说鬼话。  没有不可爱的
期刊
一迈进大连边防检查站监护大队五中队的大门,耳畔传来嘹亮的口号声。每天清晨,中队长陈超都要带领着战士们进行体能训练,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脑子里永远有任务,肩膀上永远扛责任。”这是陈超对自己这身橄榄绿的承诺。  责任心一颗,胜似黄金  一次,武警辽宁边防总队组织军事比武。对于个子不高,身材单薄的陈超来说,体能素质成了他的“绊脚石”。烈日当空,酷暑难耐,当战士们都在休息时,陈超却继续训练。虽然脸上、脖
期刊
第一眼看到李聪娜,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位秀丽的姑娘,小小的身体里积蓄着如此巨大的能量,更无法将她与尖端的网络空间联系在一起。然而,她就是这么出人意料,成为12项全军重大科研项目的领军人,连续在全军性比武中摘金夺银,多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网络世界,勤是钢刀,忠诚作刃  ——李聪娜 ,2004年7月,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2004年6月,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某学员旅礼堂,李聪娜和同期毕业的20名军
期刊
“火龙王”有个很好记的名字,叫黄金,父母取名时希望他成为一块真金子。不过他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当兵十载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还当上了我们喷火班的班长。  说起“火龙王”的十载军旅,除拥有一手喷火“绝技”,更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风向、空气潮湿度等喷火诸元,喷油黏稠度、喷火射击动作等关键要素,只要经黄金一瞄,就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  2006年,集团军军事训练尖子比武。比赛前,他“火眼金睛”一亮
期刊
“闪电攻击”5秒生擒劫持者  在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宿舍楼,1名男子因感情问题,手持钢珠枪、匕首和砍刀劫持了2名女学生,公然叫嚣:“只要在一小时内不见前女友,就杀死人质。”公安机关与其谈判未果。六支队临危受命,派出5人特战小组迅速赶赴事发现场。并利用卫星导航技术,在结构相同的宿舍内进行了实战模拟摆练,在确定了该男子和人质可能出现的位置后,迅速做出了“定位到人、计算到秒、测量到步”的处置方案。一个小时后
期刊
筑路战士奉命回家找媳妇,花季女兵巡线红消香断,小茶花五岁上山寻父魂归高原;开心岭的来历,幸福院的笑声,以及背包带治头痛,擀面杖祛胃疼;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青藏线故事就像昆仑雪花,以翩然之姿,赋予高原史诗般灵动,一遍遍敲打年轻战士的心。  风雪青藏线,是个盛产故事的地方。  1953年冬,慕生忠将军带着人马、举着红旗、牵着骆驼跋涉数千里,来到昆仑山下一条小河畔,疲惫的部属问将军格尔木到底在哪里
期刊
董亮宏 司机班长 中士  千里行车,香烟是“护身符”  我是一个在部队开了八年车的老司机,也是一个有着八年烟龄的“老烟枪”。可以说,我完全是为了握好手中的方向盘才与香烟“喜结良缘”的。  新兵下连后不久,我就被连队推荐去学开车,学成归来后正值部队野外驻训。由于连队人员物资多,所有的车辆都得出动,我这个新司机也被“赶鸭子上架”。 连长看我驾龄短,经验浅,特意安排我开他带的那辆指挥车。刚上公路,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