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PhD全奖获得者:感谢父母对我的放手

来源 :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yangkai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约撰稿_王龙发自山东德州编辑_王楠
  一路优秀惯了,却在留学申请时拿了15连拒垫了底儿。重新证明自己累到几乎昏厥时,有时会想:除了精神上的鼓励,为什么我的父母就不能多帮我一些呢?
  《留学》杂志在上期报道了被普林斯顿全奖录取的北大男生王龙的申请故事《学神雪耻:从15连拒到普林斯顿全奖》,引起较大反响。应读者要求,本期邀请王龙撰文讲述父母对其的影响。
  我是一个来自山东德州的男生王龙,高中毕业于衡水中学,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保送北大化院。2013年第一次申请留学遭遇十五连拒,一年后的再次申请却取得华丽逆转,获得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University of Chicago(芝加哥大学)、Rice University(莱斯大学)等众多美国前20名校的青睐,且都是化学PhD全奖。
  决定去普林斯顿读书后,回顾过去的20多个岁月,我想对爸妈衷心说一声:“谢谢你们!”
  别学了,咱不用考那么好
  我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名护士。父亲严厉而不乏幽默,脾气急躁但从来不会对我发脾气。母亲则是这个世界上我见过的最和蔼善良的人。我学习上让家长骄傲,生活上让父母放心,是大家眼中地地道道的好孩子。每次相遇,亲朋好友总会羡慕地对他们说:“你们是怎么教育的?孩子这么懂事又这么优秀。”每每这时,他们总会说:“哪怎么教育过呀,都靠孩子自己。”
  确实,父母从没有对我提出过任何要求,甚至连我的学习情况都不会主动过问。并不是他们不关心,恰恰相反,他们是太过于关心,以至于担心问的太多会给我造成负担。渴望孩子优秀又不想干涉太多,这种矛盾的心理造就了他们对我“放纵”的态度。
  我认为我的成功正是得益于父母的这种“放纵”。其实放手才能抓的更紧,因为这意味着一种信任。没有人比孩子更有自尊也更有性格—他们会为了一朵小红花拼尽全力,也会因为一句批评而生气甚至叛逆。为了保持父母在邻里亲朋面前的骄傲,也为了不辜负父母的这份信任,我总想变得更优秀,于是潜意识里在学校处处争先。我到现在都认为,只要有想法又肯做,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恰恰就是这种单纯的想要让父母骄傲的想法,让我从小学起始终在班级名列前茅,中学期间代表全市参加数学及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荣获全国一等奖。
  童年的世界里,我的耳畔没有“邻居家的谁谁谁”,没有“你必须考到前三名”,更没有“你太让父母失望了”。所听到的就是:“别学了,歇一会儿”、“咱不用考那么好,身体最重要”,以及更多的“了不起”、“咱咋就这么厉害呢!”他们巧妙地放手成就了我的优秀,我的优秀换取了父母更多的表扬,而这些鼓励进一步促使我变得更为优秀。
  父母共同特点就是时刻以我为重为我着想。为了不让我孤单一个人在家学习,初中的每个晚上,母亲都会推掉一切应酬守在家中。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让我觉得自己时刻被父母关注,不会因为他们工作忙而被忽视。甚至直到现在,只要我进了自己房间,父母都会特意降低说话声音并关小电视音量,怕影响我忙自己的事情。
  放手,表扬,以我为重。或许父母并没有明显地教育过我,但他们的这些潜在想法却为我的优秀成长铺平了道路。
  留学申请彻底垫底儿了
  高中阶段我在衡水中学度过,大学保送来到北大化院,距离父母更远了。成长是个分段函数,过了那个点,我就蓦地不再想依赖父母。我不想让父母再为我操心,努力向他们证明我已经长大了。不知道是因为潜意识里觉得父母已经不能在我的人生路上帮助太多,还是因为年少的倔强渴望证明自己独立的能力,我学会了报喜不报忧。
  出国留学是我自己做的决定。父母在安排了我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后,开始默许我的独立放手我的人生:“你做什么决定我们都支持。”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出国留学是我第一个独立的重要选择。当我向他们表达了这个想法后,他们只是说:“好!出去见识见识对你有好处。”
  我的第一年申请是一个仓促迷茫的过程,甚至大三下学期之前我都不知道什么是GRE什么是TOEFL。以往过于依赖父母的弊端暴露出来—习惯了父母的安排,当需要自己安排事情的时候,发现已经被弄得一团糟。其实开始我也挺有信心。当时GPA年级前5%,手里又有科研文章。所需要的就是考好出国英语考试。优秀惯了,这点儿考试还考不好吗?于是我信誓旦旦地告诉父母我自己能行!
  直到大三下第一次考托福考试,惨淡的分数让我感受到GT对我的恶意。单薄的英语基础,加上巨大的英语学习量,即使我在大四上学期拼命挣扎了三个月,无奈只能考到一般的成绩。作为父母眼中一直以来的骄傲,我不想让他们伤心。硬着头皮,我申报了十五所大学,一水儿北美名校。心存侥幸,认为理科申请对英语要求并没有那么高。
  伴随着地第一封拒信的到来,我开始担心了。但那丝侥幸心理和潜意识中的倔强让我不得不告诉父母“一切没问题”。随着周围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拿到Offer,不详的预感越来越强烈。父母一如既往没有过多问我申请的事情,也一如既往地信任我,相信他们的孩子可以自己处理好一切。
  “难道这一次真的要让父母失望了么?”
  潜在的压力让我像溺水的人一样拼命去寻找那根救命稻草,挣扎着加紧和教授套磁,如同乞求对方的怜悯。申请的每个学校都是一个希望,无奈一封封拒信将这些希望逐一打破。三月末,我接到了最后一封拒信,一直以来最不想面对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没有理由不伤心—作为北大化院的年级第七名,却连个要我的学校都没有,这是如何惨痛的失败!作为父母一直以来的骄傲,一直以来都比别人优秀的好孩子,你让我怎样告诉他们“我这次被所有人超过了彻底垫底儿了。”“你们的孩子还没法自己成事,他让你们失望了!”
  那天夜里,我真的想了很多。一个人傍晚坐在校园的草坪上,从夕阳西下到夜幕降临,不说也不动,就静静地发呆—我突然不知道该做什么了。从4岁幼儿园开始就一直在上学,突然没学上了,直接就懵了。   不就是今年走不了嘛,这是好事儿
  一直以来,我以为自己很坚强,可以自己决定所有事情,也可以自己做好每件事情—就像父母一直以来所骄傲的那样。然而这次的失败却彻底让我丧失了信心。它让刚独立的我再也不想在父母面前伪装一副坚强,只想像个孩子一样去渴求父母的关心。
  当我拨过电话,说完我申请失败的消息沉默后,母亲的一句话就让我发冷的心迅速回暖:“难过的时候就回家呆几天,咱什么都不想。郊外的草莓熟了,爸妈一起带你去摘草莓散散心。”
  而父亲的话让我再次佩服他的睿智—我什么都没有说,但他已经什么都明白了:“是不是迷茫毕业之后该做什么了?不就是今年走不了嘛,这是好事儿啊,不用难过。先说你想出国吗?你要确定,那再申请一年。不用去想毕业之后的事情,不要去花费心思找实习,找工作。一切为了出国,咱怎么方便怎么来。爸爸全力支持你,好好准备没有问题的。”之后他帮我分析了我的优劣势,又给我发了很多网上寻找到的英语学习资料。其实这些资料或许并没有太多实际的帮助,但拿着这些资料我却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踏 实。
  父亲也曾给我发过一条短信,短信长度超过了以往他短信长度的总和。而这条短信帮我在绝望中燃起希望:“相信会行的,分析一下是否有些偏差,不能沮丧,只要坚持就会成功!失败不是坏事,失败会让你冷静的思考,也是将来成功的积淀!”我不认为我能写出一句更精悍有力的话去唤醒一颗沮丧的心,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曾经受挫的人和我一样对这句话产生共鸣。一个倔强的男孩从来都认为自己的想法要比父亲的更成熟,但最终会由衷对父亲感到钦佩。
  迟来一年的呐喊
  新的一年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我再次进行了申请。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真的把能够做到的所有事情都做到了极致。过程是紧张、痛苦和艰辛的。
  有时候真的感觉很委屈,因为所有事情要自己完成:不知道多少次在GRE/TOEFL考场上坚持4小时累到几乎晕厥,最后却绝望地发现成绩止步不前以至于想要放弃;不知道多少次满怀希望忐忑不安向北美教授发去邮件却如同石沉大海毫无音信。申请材料自己写了又删,改了不下于十几遍,网申中成沓的说明和表格看得眼晕。或许曾经有一刻,我在想:除了精神上的鼓励,为什么我的父母就不能多帮我一些呢?
  惊喜终究来了。2014年1月10号早晨我接到普林斯顿大学的Offer。当我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告诉父母时,他们表现得甚至比我都激动。
  若不是父亲激动的时候偷偷泄密,可能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我在申请中承受的压力很大,很多个夜晚辗转难眠甚至做恶梦都是连收拒信,但父母的心情何尝不是这样?不知道有多少个早晨我突然惊醒去查收邮件,之后又朦胧睡去。但我惊醒的每个早晨,父母都在门外悄悄地聆听,期盼着我惊喜的呐喊,又带着失落悄然离去。
  现在我终于呐喊了出来,甚至一向不善于表达自己感情的父母都呐喊了出来。它晚来了一年,让父母多担心了一年。但它毕竟还是来了,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
  即将远行。“哎呀孩子长大了,就像小鸟一样,越飞离父母越远。”母亲曾经的一句玩笑话,现在我却能体味出些许心酸。没有一个母亲会希望孩子远离自己,但又没有一位好母亲会不同意孩子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我不确定未来我是否一直都是父母的骄 傲。
  无论如何,我最可爱的父母是我永远的骄傲!
其他文献
2015,在线教育出现井喷,融资炮弹一发接着一发。然而“互联网 教育”尚未有真正定乾坤的模式出世,正因如此,这片市场经历了多年耕耘,依旧是蓝海一片。  多早以前就有了网络课程?应该没几个人记得清了。网课掀起了“互联网 教育”的序幕,就像餐前酒一样,唤醒了乐于创新的教育者们的味蕾;但之后这顿被寄予教育改革期望的盛宴却始终停留在前菜阶段,关于主菜到底应该停留在线下,还是应该上线上云的争议让这个驰骋在蓝
近日,意大利米兰新美术学院(NABA,NuovaAccademiadiBelleArtiMilano)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2015届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在北京798艺术区D.PARK第一车间联合举办了一场主题为“15/16”的作品发布会。  此次发布会,两校毕业生共同发布了近80套服装设计作品。来自意大利时尚与设计之都的NABA米兰新美术学院的学生,用多元化的材料,如天然皮革、金属
我说:羊肚子手巾三道道棱  那白手巾挽在头上就尽是些棱棱儿  所谓的蓝,那也是天很蓝  羊想云彩就能看得到的蓝  民歌的魂儿,根在民间  你听到的,不一定你还能看得见歌谣里的陕北  山的深处,天的尽头  信天而游的云朵漫过头顶  高原的孤寂成了思想者的品质  旧时光里的风,死死活活相跟上  仍是现世里渴盼的情分  一丝美好,也就留存在纷纷扰扰中  人间有愁,成了脱口而出的曲子  曲由心生,愈合靈魂
来自传统线下留学中介行业的老查,认为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提供留学服务,去中介化,是未来留学行业的大趋所势。在残酷的留学行业竞争中,老查能否运用互联网思维,  让牛校网成为直插传统留  学中介心脏的一把利器?我们拭目以待。  “牛校网的系统就是一个计算机化的专业咨询顾问。”牛校网创始人老查,用一句话为网站下了一个定义。作为一个注重细分结构化和功能化的出国留学平台,牛校网从上线的第一天起,就以互联网
七月的澄迈,鸟语蝉鸣,生机勃勃。一批批返乡大学生们用智慧和满腔报乡热忱在这片产业热土上播下的希望之种,不负“新农人”园丁的期望,在政策呵护与汗水浇灌之下长势喜人。  大学生返乡,在众人眼中曾是寻求安逸之举。而今天的澄迈,这种观念早已悄悄发生转变。“父亲生前交待过我,必须要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专业的蔡於旭用掷地有声地回应,答复了众人对他放弃城市高收入工作,毅然投身乡村当起“牛
现在的年轻人在留学规划的时候总有这么几种争论,比如说到底是从自己人生的兴趣出发,还是要从毕业后就业出发,等等。对规划和评估有着深刻感悟的王辉耀是如何教育自己的一双儿女的呢?  SA:现在留学几乎成了中国家庭的教育刚需,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留学似乎只是换了个地方读书,实际收获并不大,您如何评价留学的收获?  W :首先,我们现在富裕家庭挺多的,好多家庭送孩子出去为了见世面、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冲着
TOEFL、SAT、GRE等语言考试拿了高分,却不会写申请文书的学生不在少数。理不清写作逻辑,不知道怎样开头,更不懂如何在巧妙地构思中展现自己的优势,是文书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如果你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不妨从本文的案例中学几招。  2015年2月28日清晨,我被微信铃声唤醒。打开一看原来是我的学生小丁发了一条消息:  “Congratulations! It is a pleasure for me
诚实是这个行业内唯一值得尊重和探寻的真相。要让企业主、机构负责人、行业领导者,不再以一个被审视、被怀疑、被调查的角色,可怜兮兮地交待、坦白,寻求理解和支持;而是以一个讲述者、展示者、对话者、答疑人的角色,针对具体的发问,给出真实的解答。  企业探营的大背景  探营的结果马上就要正式揭晓了,与中央巡视组分赴地方所取得的成果稍有不同,除了没有企业主被我们“协助调查”之外,也没有发现大面积的、普遍的、塌
导语:申请海外大学,尤其是名校,文书一直是申请材料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篇好的文书能够弥补语言成绩、GPA等硬件条件的不足,甚至能逆转一次可能失败的申请。  从《留学》家长会成员近期对杂志的提问和反馈来看,家长和学生对留学文书的作用还有诸多疑问。《留学》杂志为此组织了一场线下文书指导活动,为家长们答疑解惑。  活动邀请了三组家庭参与,《留学》家长会为他们匹配了三位在文书方面有不同经历、经验的老师:高级
导语:在荷兰这样一个既务实又张扬的国家学习时尚,就如同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矛盾体,可以明确感受到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冰山;一边是感性的极尽想象力之能事,一边是理性地思考市场的需求。  提及荷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风车、郁金香、耀眼的橙色;对这个国度再了解一些的人会想到国王节、木鞋以及代尔夫特蓝瓷等等。  提到欧洲的时尚产业和时尚教育,首先浮现的一定是法国的高级定制,意大利的高级成衣,伦敦的大胆怪诞,荷兰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