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豆瓣网
这里是一个爱书、爱音乐、爱电影、爱旅游者的天堂,是他们交流、沟通与寻找同好的乐园,“豆瓣最核心的价值是帮助用户发现对他们有价值的产品、服务或者是人。”豆瓣网,互联网Web2.0时代的又一个奇迹。
由一个人开发、运营的书评、影评、乐评网站“豆瓣”网,如今已经成了Web 2.0们的明星。
一个人建起的豆瓣
杨勃是中国网络界最火的人之一,关注中国网络业者几乎无人不知其网名“阿北”。而他的豆瓣网,则被视为中国做得最纯粹最精彩的web 2.0网站。成立一年来,它已经有了12万多用户,人们在这个平台上列出自己喜欢的书、电影、音乐,写评述,交流感受——他们通常无比忠实,甚至有人深夜爬起来,将自己看过的书和电影列入个人清单。甚至,这个启动资金只有20万人民币的网站,从一建立起基本就能够自给自足:通过网页上指向当当、卓越等书店的书目链接,产生购买行为,双方进行分成。
出身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的杨勃说话温文尔雅,却个性十足:“有一墙碟、两墙书、三大洲的车船票”;迷恋写程序,甚至一写就到天亮;享受创造的过程,所以辞去傲人的IBM顾问科学家的职位,重返国内白手起家。
他至今难忘看到有人用豆瓣时的激动——“我猜想初为人父者听到自己的孩子第一声嚎哭的时候,感受应该有相似的地方吧”。事实上,Web2.0最重要的特点莫过于它以用户为核心,用户创造内容,内容再吸引更多的用户。
因此,他甚至觉得花5个月写出网站程序并不算困难,最困难的是要根据用户体验,一点点改进和维护。这种用户体验,首先来源于自己的感受,细心的杨勃甚至连一个滚屏的动作都不放过,尽量让大家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觉得舒服。
从2004年10月开始,网站前期的开发经历了5个月,那段时间,杨勃多是在朝阳门丰联广场的星巴克咖啡店度过的。这个30多岁、衣着休闲的年轻人,那些日子几乎每天都会在这里饮着今日咖啡工作到下午4点多。据杨勃讲,“豆瓣”网几乎就是在北京和上海的几家星巴克写成的。
2005年3月7日,杨勃的“豆瓣”网开张了,并且第一天就有用户注册。杨勃说那时的搜索引擎还找不到“豆瓣”,第一个用户可能是在寻找域名时无意敲打douban进入的。虽然第一个用户只“注册了个ID,到处看了看,没有做任何事情,并且此后也没有再来”,但依然令杨勃不能忘记。

寻找自己的影子
有人把豆瓣形容成“第二眼美女”,这正是豆瓣独特风格所在——简洁干净,功能明确,页面上唯一的google广告也因为经常影响豆瓣的运行而被杨勃去掉。
也是从豆瓣开始的第一天,杨勃就把豆瓣的口号确定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他希望不管是主流、非主流的书,都能在豆瓣找到有共同爱好的人。
“这可能和豆瓣一开始的传播方式有关,最开始的时候,豆瓣主要是通过人们的Blog来相互推荐,现在我们也会在读书类的杂志上做一些不大的广告,目前主要的营销方式还是口碑。这些经常写Blog的人层次相对偏高,尽管现在的豆瓣阳春白雪了一些,我也没办法左右它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用户决定的。也许未来的豆瓣没有青菜,但是它起码抓住了萝卜。”
像所有Web 2.0的网站那样,杨勃也宣称对用户“永远免费”,“我们的核心价值是让用户发现新东西,如果我们做得好,用户就会发现有价值,就会去买。这样我们等于帮助商家做了营销,因此我们会与之分账”,目前“豆瓣”已经在和当当、卓越分账,杨勃称来自“豆瓣”的10个链接就会发生购买行为。“豆瓣”未来另外一个营收手段是广告。
“我们还可能增加书、电影、音乐以外的产品,比如最近增加的旅游版块。但是我认为最有实质性帮助的仍然是英文版‘豆瓣’”,杨勃认为,“美国人喜欢读书,而且书卖得贵,利润高”,因此英文的市场更大,更加成熟,“我们已经开始和亚马逊合作,目前英文版的开发已经完成,正在试运行阶段。”
如今,杨勃将“豆瓣”的核心思想总结为,“可以找到不同的东西,并且适合自己。”他解释说,朋友的推荐往往对购买某种产品非常关键,现在“豆瓣”扩大了推荐的群体,你会相信特定陌生人的推荐,这“可以理解为一种以书等具体物体为媒介的人脉关系网”。同时,通过“豆瓣”,“你能够找到无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在他们身上,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是,每一个影子又是不同的,因为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差异的,这也正是‘豆子’们粘在‘豆瓣’的原因。”
豆瓣正在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