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前华尔街员工的自白:毫无节操的华尔街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i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新报告发现,53%的金融业主管认为坚持道德标准会使他们的职业发展受阻,言外之意就是,在华尔街,要想出人头地,就不能坚持道德标准。一位在华尔街工作10多年的前员工近日向媒体吐露了自己曾经如何在利益与道德之间苦苦挣扎。以下就是他的这份自白:
  1993年我开始在华尔街工作,那年我的薪水是前一年的14倍有多,还是我父亲最好年份收入的3倍以上。为了丰厚的薪水,我帮公司创造出一些看起来很简单,但需要复杂的数学知识才能正确理解的金融产品。第一年我受到上司们的嘉奖,他们说我很聪明,更让我惊喜的是,他们给了我20000美元的额外奖金。
  许多购买这些产品的投资者并不大了解自己买的东西,我们称这些人为“无知的日本人”。那年我的公司获取了高达数亿美元的利润。接近5年时间里,我们最赚钱的一个产品用行话来说叫YIF,即远期收益率指数(Yield Indexed Forward)。
  终于投资者变聪明了,意识到他们买的产品其实很复杂并且隐藏着杠杆,这些杠杆在市场承压的时候变得极为危险。
  没有人因为轻视法律
  而受到惩罚

  我从不与买家接触,那是别人的活。我只需面对数据表,试图通过数学和精明的买卖榨取尽可能多的价值。日本人会给我们发传真,内容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发给他们的文件。他们中的大多数会销售一些更可怕且更大笔的产品。我们的日本客户经常敦促我们:“我们可不能落后。”
  我曾无数次很天真地问我们这么干到底合不合适。然后我被无数次地告知,已经有很多律师和经理认可了这些买卖。曾经有一位高级操盘手宽慰我至深夜,他说:“你现在是在一个大的竞争市场里混。如果客户想要一件红色西装,你就卖给他一件红色西装;要是客户是日本人,你就收他双倍的价钱。”
  我意识到我们公司尚算小心对待华尔街的准则。我们努力去遵守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从消费者身上得到的利润绝不能超过5个百分点。但有些竞争对手全然不在乎这条规矩,他们会销售一些隐藏陷阱的产品,从客户身上获取7%到10%的利润。
  我曾以为这些人最终会因轻视法律而受到惩罚,或者至少被公众指责,然而并没有,他们甚至挣得更高的薪水,像一个真正的冒险家那样被褒奖,同时公司会给他们丰厚的报酬以让他们继续经营类似的业务。
  丰厚的报酬缓解了我的担忧。内疚?开什么玩笑!我生平头一次觉得自己的数学知识是多么有价值,我小时候还生怕因此被人贴上书呆子的标签。自负和金钱是减轻潜在负罪感的良药。
  在华尔街工作了这么多年让我明白:你可以为了赚钱玩弄任何人和任何事。你越聪明,越会钻法律漏洞,你得到的称赞与名望就越多。
  没有人因为这些事被捅出来,没有一桩这样的事是不冒险的。这就好像你以79公里/小时的车速在行驶,看到别人以每小时100甚至110公里的速度超车,没有人愿意停下来。
  道德培训变成闹剧
  华尔街曾对监管部门表示会有所收敛。每一位员工都得接受年度道德培训,学习抵制洗钱、内部勾结、内线交易以及应该把合适的产品卖给顾客。
  到了21世纪初,这种培训变成了一年一次的闹剧,在大厅里开个一小时的讲座就完事了。每个人都必须去一次,听个大致介绍然后签个到,其间他们大多数只顾低头玩黑莓手机。
  到2007年,道德教育更不被人当回事。你甚至不需要去听课,你只需上一个网络课程,不停按下一页扫完一小时长的幻灯片。有些经理无暇管这档子无聊事,甚至雇年轻员工来完成这个任务。
  在无法抑制的冒险风的影响下,华尔街的员工们变得愈发肆无忌惮,贪污行为愈加普遍。2006年,只要你想查,每一笔大型交易都会发现违规之处。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法律终于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伴随着丑闻风波的是一些外行听起来很奇怪的名词:伦敦银行同业拆息、外汇勾结、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
  外行会以为华尔街的这些黑暗面不过是些反常现象,但它们不是。伦敦银行同业拆息、外汇勾结、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都触及到华尔街每天上万亿美元交易的核心部分,这些骇人丑闻中所揭露的都是华尔街日常的业务操作。
  真正该受惩罚的人
  依然逍遥法外

  我敢说,这些丑闻的当事人会很困惑怎么就他们出事了?别人不都这么干么?他们只是更大胆而已。他们在培训时就要学习怎么绕过规则,不惜一切地打败对手。过去他们还曾因这些冒险的行为得到嘉奖。毫无疑问,他们不过是替罪羊罢了。
  核心问题是,谁该承担责任呢?银行是该得到惩罚,但有些真正该受惩罚的人却逍遥法外。那些老板、管理者和CEO们制定了规则,创造出这样的企业文化,他们引导这一切并从失控的华尔街获利。
  必须要有一个判决先例来震慑华尔街。人们得记住:法规是用来遵守而不是用来践踏的。我们总认为无知者无罪,但那些领导者不可能不知道在发生什么事。如果他们真的不知道,那才是更大的罪过。
其他文献
今天英国的什么领域最为世人钦羡?教育!这个答案可能让英国人感到诧异和哭笑不得:“什么?你说那些学校?你说是那个我们用全部时间在抱怨的领域?”教育如今在英国国内陷入了无休止的政治纷争中,这里充满了阶层偏见。一些英国人可能很难想象以下这一景象,或者对此表示不屑,但这却是事实:从一年皆夏的卡塔尔到微笑佛国泰国,再到近年来突然“财大气粗”的中国,英国私立学校的“复制品”一幢接一幢地拔地而起,家长们争先恐后
最后一个蒙古汗国  传说在16世纪的一个夜晚,位于沙俄东南方的克里米亚汗国,国王的一名王妃从噩梦中惊醒,给人们讲述了自己的梦境:“莫斯科出生了一位皇子,他有两副牙齿,一副会吃掉我们鞑靼人,另一副会吃掉莫斯科公国。”  1548年,才18岁的伊凡四世加冕,改称沙皇,从此莫斯科大公国变成了沙皇俄国,并开始了攻城掠地的领土扩张……  距此300多年前,刚刚结束西征的成吉思汗征服了东南欧大草原上的钦察人,
第一次听说《邮差》是在两年前。朋友东方所在图书公司的领导听说有这么一个有趣的作家,他的作品曾在美国引起很大的争议,但在中国大陆从未引进出版过,而且依照中国现在的出版环境,他可能只有一部小说作品能够面市,但该领导仍兴奋地安排她去联络这本书的版权。东方辗转联系上了台湾的版权代理机构,对方告知大陆还有几家出版机构也在争取该书的版权。当然,东方所在的图书公司落选了,最后的胜出者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的理想国。后
从亚洲到大洋洲,从欧洲到美洲,几乎在世界各地,我们都能看到中国城,找到中国人。说起世界各地的中国城,往往令人感慨万千。早年许多家庭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离乡背井、漂洋过海,来到世界各地谋生。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打拼创业,逐步得到当地社会的认同和接受,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多少年来,这些生活在异国他乡的炎黄子孙,虽然在语言、生活等许多方面融入了当地社会,但却在思想、文化等方面牢牢地保持了中国传统。在世界各
一百多年来,“西化”之风劲吹全球,挡者披靡。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生老病死衣住行,几乎各个方面,传统早已式微,唯有中餐逆流而上,随着华人的脚步走到全世界,与吉普赛人的水晶球、犹太人的守安息日一样,成为识别一种文化的身份标签。起步之早、食材之丰、炊具之富、炊法之多的中国味,走过了怎样的长途呢?  一  190年前的雾都伦敦,冬日照例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个子不高、瘦瘦怯怯的查尔斯·兰姆在东印度公司的
自从美国海军提出要派舰艇进入中国在南海扩建的岛礁周围12海里后,南海岛礁的12海里在媒体眼中似乎就成了中美之间必然的导火索,而现在,全世界都在期望美国人点燃它。尽管没有足够确实的消息来源,但所谓“奥巴马授权美军进入南海岛礁12海里内”的消息已经三人成虎。中美两国的媒体现在都在忙着猜测美军发起行动的时间,美军派出的舰艇种类以及中方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似乎已经将此事钉上了“侵犯中国领土”的大标题。  
还记得世纪之交的世界末日传言吗?人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听到形形色色的末日论,但这里面最让人恐慌的无疑是2012年的玛雅预言。而随着之前《2012》的热播,全世界忧心忡忡的人们又走到了一起。在这个信息产业高度发达的社会,连广播和报纸上一句愚人节笑话“火星人入侵地球”,都能让百姓夺路逃命。  玛雅预言为何“格外真”?  玛雅历法说:“时间的终结是2012年12月21日。地球并非人类所有,人类却是属于地球
塞浦路斯事件有其特殊性在里面。由于金融业是塞浦路斯的经济支柱,其银行业的规模是其GDP的10倍,全国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口从事物流、服务等行业工作,这些行业基本都是围绕着银行业在打转。另外,塞浦路斯也是一个避税的天堂之国,许多外国企业、富商都纷纷把钱转入塞浦路斯银行。一旦银行业这个经济支柱出现大问题,那么整个国家将有可能面临“倒闭”。  经过艰难的谈判,深陷债务泥潭的塞浦路斯3月25日终于与欧盟以及国
2012移动视频流量占比仅为8%   根据研究公司Ooyala在近期发布的“2012年全球视频指数报告”(2012 Global Video Index report)显示,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的全球视频浏览量在2012年迎来了大幅增长,但其在整体视频浏览量中的所占比例依旧不高,仅为8%。  根据视频浏览的小时数来计算,平板电脑的视频浏览量在2012年同比上升了110%,智能手机的视频浏览量
去年12月,在中国访问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开通了个人微博,立即引来网友留言,其中一条奇葩提问就是:“麻烦催下《神探夏洛克》好吗?”  几年前,麦当娜的前夫盖·里奇用小罗伯特·唐尼 裘·德洛的黄金组合打造电影《福尔摩斯》时,他试图用大投入、大场面的宽银幕豪华制作来吸引观众。按理说,这样场面恢弘、爆破激烈的作品应该能赢得优良口碑,但同为续作,它在口碑上却完败于BBC同期推出的另一部与福尔摩斯有关的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