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对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语文,语者,口头表达;文者,书面表达。”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告诉我们只有具备较高的表达能力,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展现自己。然而,初中生语言表达能力普遍低下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较差;书面表达语言干瘪,没有鲜亮的文采。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本文就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厚积薄发,说得流畅。
  我们经常说某人口才好,某人说话得体。分析原因,不难发现,这些人都是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所以词汇才如此丰富。他们吸取了古今中外口语交际成功事例中的优点,言谈才恰当得体。他们还博古通今,自然在口语交际中才具有吸引力。由此看来引导学生多读书,感悟语言的精妙,学习口语交际的知识,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办法。
  每学期初我都会让学生准备笔记本,要求每天完成一页的摘记量。老师可要求学生对笔记本进行“板块划分”,左页为“更新”版,学生可根据当天实际进行自我划块,如“每日名著/古诗”、“文本资料链接”、“我悟主题”等;右页为“固定”版,划为课堂笔记、课前预习及作业记录三大板块。这无形中为学生的摘记提供了“导航条”。学生以充实板报块内容的形式进行课内外双线积累,坚持“课内每日积累”和“课外定期积累”的活动。课内“每日积累”规定每生每天要做到“四个一”:抄写一首古诗,讲一个2分钟故事片段,做一节课堂笔记,摘一段精彩的文本语言;课外“定期积累”指:每周写一篇杂感,交一次摘记本,每月进行一次检测强化,举行一次说话训练活动。
  如此“厚积”,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就能“薄发”,说得流畅。
  二.解读意蕴,评得精彩。
  第一,在与书本对话中训练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在最真实的状态下阅读,让心灵在文字间得到自新。
  但此时要马上形成评价语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思维的形成到文字的重新整合并表达出来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教学《海燕》时,我采用循序渐进法来推进学生对语言的评价。先给学生一段充裕的阅读时间,然后让学生进行“笔评”——对在阅读中有触动的语句写下批注,并修改批注语言到自我满意,再将评价语以诵读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此不仅让学生有了思维语言表达的转化过程,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了“批注”的先行准备,自是不怕说了;有了“修改”的基础,更是不怕说不好了;有了诵读的降低要求,也就不怕说不顺了。评价方式的“低起点”实现了评价主题的多样化,也实现了即兴评价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的语言表达训练。
  第二,在与伙伴对话中完善表达能力。该训练可在小组合作交流环节中完成。老师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评价量表,明确自我评价内容和标准,及对他人进行评价的标准,让评价训练有章可循。每个学生先自我评价,再在小组内互相评价。
  《曹刿论战》一课的教学我就采用该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们根据教学设计对“鲁庄公属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人吗?你如何看待他呢?”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在“自我评价”中形成第一次评价语言;然后把自己的评价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对照 “评价标准”对他人的评价语言进行再次评价。通过伙伴关系的“挑刺”行为不断促进评价语言的完善,并将外在的语言表述逐步内化为思维表述,实现“由外化到内化”过渡过程,使评价过程更具有效性。
  三.彰显底蕴,写得厚实。
  会说会评还仅仅是语文能力的接受与养成,只有将这种能力运用起来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语文学习,因此在写作中进行书面语言的表达训练也很重要。教学中我采用反复修改作文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称作文修改为“扮靓工程”,为让学生看到“扮靓”的意义和效果,学会修改,把表达做到最亮点,我注重“集体批改”效应。以话题作文“风景”为例,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的作文稿进行集体修改。具体做法如下:说构思,评表达。先由习作者对自己文章的构思立意进行简单介绍,然后由集体对照文章来评价构思达成度,并列出修改建议。
  我要求學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针对修改建议在原文基础上修改,并比较二者差别,把文章改出模样。如语言修改。有个同学的“火车隆隆响起,顿时世界好像全已寂静。我的梦想是个旅游者,以这美丽的幻想,开始心的向往……”改为“火车启迪,世界已寂寞,带着幻想,心灵已出发。”简洁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微笑赞许。如构思修改。《开辟风景线》一文由原来“愁闷出走→爬山领略风光→开辟山路”的构思改为“山脚,心黯然→山腰,心豁然→山顶,风光险→心悟跋涉→开辟山路→学走人生路”,使得整个构思更完整,立意更深刻。如结构修改。《门边风景》在集体修改下以“题记 小标语 日记 虚拟评语”的形式出现,新颖别致,引来阵阵喝彩。
  通过修改,学生在比照中提高了写作兴趣,在实践参与中学会修改技巧,进一步品悟书面表达的意蕴,触动自我表达的升华,从而实现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潘丽梅,教师,现居广东梅州。
其他文献
2015年10月8日,在公共法语课前,一位教务老师走进教室,要求所有人离开教室,选课同学签到进入,旁听生则不可以进入。一些从第一次课就来旁听的学生在教室门口不愿离开。  外教表示他不拒绝旁听生。但教务老师认为,旁听生过多挤占了教学资源,为保障选课同学的权利,公共法语课应该拒绝旁听。  最终经过协商,公共法语课允许旁听生进入,但只能坐在教室后方,而且不能参与课堂互动。资源分配的调整本质上是为了保证课
高中学生因个性、心理的差异而形成了思维的差异,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差异呢?  一.关注差异 认识自我  上高中后,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随着学业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选文科的学生对理科的学习觉得非常困难,如语文、英语学科优秀的同学感到学习数学非常困难;而选择理科的学生又感到学英语的艰辛与苦恼,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总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让文理学科在互相排斥着,这两种差异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大雪瀑布  西伯利亚的狼,眺望蒙古草原。湿冷的空气顺流而下  南方的喀斯特地貌也蠢蠢欲动。木舟、漓江、鹈鹕。  一列动车疾驰在神州血脉,从入海口至泰山。亚热带  海岸的波粼,印在轨上。这是一种碰撞,融合和诞生。  我与她已许久未见。模糊的记忆和碎片化的提醒。从  忐忑、激动,持续到放肆、喧嚣。街头的人们散尽。  一场大雪弥漫至半山腰,林子里的鸟兽泄露了足迹。  她的到来,如同一幅水墨画。太阳和煦,
文学界曾流行过一个这样的观点:关于文学创作,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的问题,不敢苟同。我倒觉得,作品写什么依然是最重要的。就拿旧海棠的小说《刘琳》来说,尽管此小说也含有“怎么写”的技巧在里面,而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还是这个故事本身。这个故事讲得并不轰轰烈烈,而是平铺直叙地描述了一个名叫刘琳的弱女子的悲惨人生。此作并没有拾人牙慧,重复着“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这样的模式,而是另辟蹊径,采用象征隐喻的手
摘 要:文章分析了高校在专题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常见的整理方法,并以巡视整改专题档案为例详细分析了高校应该设立专题档案一级类目进行归档保存的合理性,同时提出了整理过程的三点建议,以期为规范管理专题档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专题档案;巡视整改;管理  Abstract: This essay stat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可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完善、精神世界得以拓展。语文这个重要的学科又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语文教学,尤其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在多姿多彩的具体的
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黄昏,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白昼与黑夜交接。“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黄昏,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形意象。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这类古典诗词二十多首,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特有的审美内涵。    一、沧桑情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
社会形式的发展促使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而课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到底什么是课改呢?课改,简单地说,就是课程改革,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就是说课改的中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改为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从学习内容、教学观念到教学方式、教
高质量的教学论文一般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经验的典型性;二是理论的前瞻性。也就是说,好的论文,对于指导教学、推进课改、提高效果、避免少走弯路,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和水准,写作者应该如何入手呢?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论文的写作原则    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写作素养,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就会产生写作的冲动,形成表现的欲望。这时,应注意把握三个原则:一是以小见大。尤其是初
曹大臣教授任教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长期深耕于中日关系史和日本研究领域,学术成就卓著。但即便他身边的人可能都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诗人。早在1980年代初上师专时,他就开始写诗了。二十岁左右,他的诗作就在《福建文学》《诗歌报》等报刊上发表,在诗友圈中被奉为“一面旗帜”,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年轻诗人。但九十年代的社会大转型把每一个人都推到了艰难的抉择面前,曹大臣暂停了诗歌写作,选择求学深造,走上学术研究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