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ei81331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是人在后天通过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所得到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知识、心理品质和身体状况等。素质教育是国民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心理身体素质等。
  关键词:历史 素质教育 思想
  
  历史学科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社会功能,应站在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对历史教学进行大胆地改革和创新,把素质教育引入历史课堂,更新教学观念,充实素质教育内容,改进历史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历史课素质教育的内容
  历史教育的目标应是以历史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加强历史课的“综合学力”。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增长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1.思想教育是历史课素质教育的先导。既然素质教育是国民教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那么对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实施素质教育既是国家所赋予的权利,也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历史教学必须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培养的要求,以思想教育为先导,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这正是历史学科社会功能之所在。
  在历史课中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对祖国和人民最真挚的情感。历史学科是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最为丰富的学科,历史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本民族文化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例如,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史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中外著名历史人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通过对“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教学,教育学生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将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和命运联系起来;弘扬民族文化,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勇敢、文明、智慧、敢于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传统美德;鼓励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京剧的形成和变迁、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医学的成就等,了解民族文化和传统,形成持久、炽烈的爱国感情。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掌握和运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中学生,除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拥有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因而,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成为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崇高目标和灵魂。要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标,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深入钻研教材,找准原理的切入点,深入挖掘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隐性知识;其次,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原理时,要寓深刻于平易、化解难度,做到通俗易懂、史论结合,切忌空洞的理论说教。
  3.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历史教学贯彻素质教育的核心。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上佳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应以自己健全的人格来实践素质教育这一崭新的命题。教师强烈的敬业精神、积极的进取意识、良好的师生关系、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精湛的业务技巧、“追求卓越、追求崇高”的理念,无不给学生以启迪和示范。其次,教师应以丰富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而备受身心摧残,却能坚韧不拔,经十年奋斗,终于写成《史记》这一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由此可教育学生克服消极情绪,特别是激励学生虽身处境却要能不屈不挠,“消灭马虎,杜绝懈怠”,让学生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
  二、历史课素质教育的途径
  历史课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整体教学过程在师生良性互动中和谐地进行,并能使素质教育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
  1.历史教学应紧扣时代脉搏。人类社会发展有其连续性,当今许多重大的问题都有历史渊源,许多中学生对重大时事和热点是很敏锐的,他们或常常引用历史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或另辟蹊径,提出独到见解,虽然其中有偏颇甚至谬误,但更主要的是思想的火花在闪烁。这说明学生的素质在提高,对此,教师须加倍呵护。历史教学必须与现实相结合,才能体现其生命力与价值,才能吸引学生。如讲到南京大屠杀就不能不联系在中日引起轩然大波的“东史朗案件”,讲“麦克马洪线”就自然联想到1962年中印战争和当今中印关系,讲巴尔干问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肯定会想到波黑问题及美俄两国的矛盾……因此,素质教育要求历史学科不仅要培养杰出的史学家,还应培养卓越的外交家。
  2.历史教学应重视学科渗透作用。中学各学科尤其是文科有许多相关联的内容,“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的说法颇有道理,这为历史教学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政治学常识有助于正确认识近现代史的政体、国体和政党等,哲学原理更是分析许多历史问题的金钥匙;古典文学中的许多作品正是那个时期的历史缩影,有的既是史学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诗经》、《史记》、《资治通鉴》等不胜枚举;和地理知识有关系的,如新航路开辟中的洲际航行、圈地运动和英国温带海洋性气候等等。历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既可以达到各学科教学的“共振效应”,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第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历史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着学生,为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我们在高一学生中成立了史学社,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多次组织社员外出参观考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让学生自己组织纪念“一二·九运动”征文和演讲比赛,既锻炼了写作和口才,又培养了组织协调能力;指导学生创办编辑史学社刊《史苑》,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史学期刊和史料的编辑方法;举办美术史讲座,提高了学生的品位和鉴赏能力,开阔了视野;制作教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收集古往今来的钱币,使学生对我国货币制度的演变有了清晰的认识。 这些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正式开始实施,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新观念,充实内容,革新教学手段,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合格公民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注重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淡化评价选拔与甄别功能”,要求:“改革评价方法,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目前,学生档案袋评价方式正逐渐被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认同并采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因此
小学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同样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这一重点,教师必须要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要阵地的作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三个传统教学误区,确立三个全新的创新型教学观点。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单一观点误区,树立教育
思想政治教学是思想政治知识教育、感情教育的统一,是德育、智育、情育的统一。没有感情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是“有理无情”的,是只剩下“知”“理”躯壳的政治课,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充分重视“以情激情”,努力探索“以情激情”的方法和途径,以教师引导作用的感情性,激发学生主体地位的能动性,做到德育、智育、情育相统一,创造寓情于理、以理生情、情理交融的完美境界。  一、以真情激发真情  世有
学习兴趣是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表现形式,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