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生祥 大地书房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h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的歌声不在流行音乐的商业体系之内,人们在其中找到的是失落而久远的民谣和生活。他住在美浓,台北高雄的一个农业小镇。“我的创作来源就是客家文化,而且客家话非常接近音乐,我觉得作为一个客家人很幸运。”
  
  林生祥的乐器是一把月琴,这是他改造中的第三个版本;林生祥唱歌用的是客家话,大部分听众只能通过舞台上的投影字幕了解内容。但是,当悠扬的旋律响起,陌生感消失了。
  在念大学时,林生祥与人合组了“观子音乐坑”乐队,开始了创作与歌唱,“我念大学的时候去打工,发现很不适应,就决定我以后不要工作,要做音乐。”台湾文化评论人、纪录片工作者张钊维评论林生祥当时的创作“不过也就跟所有大学生乐队要表达的那些东西一样”。虽然一开始林生祥就目标明确要做和自己的土地相关的独立音乐,但是在对工业社会进行批判、对土地表达关怀之时,故乡美浓的生活和文化浮在林生祥的身体里,更像是一个背景。
  “当时有一天是国王爷生日,有人说谁谁的儿子不是弄了一个乐团吗,就把我们叫回去唱。但没唱几首,大家就都散了,好几百人只剩11个。他们觉得摇滚乐怎么能够让王爷去听?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的音乐可能回不了家了,离传统音乐的根源太远了。”这是林生祥音乐创作的分水岭,自此之后,他重新去学习民谣,以客家山歌的八音作为原式,在乐队里加入了锣鼓和唢呐,而在新专辑中更是加入了月琴的元素。
  “山歌一唱钟理和/连妹共姓话絮多/远走大陆寻原乡/决志文学人蹬波”。林生祥在新专辑《大地书房》中唱的是台湾乡土文学作家钟理和的故事。“钟理和和他的妻子钟台妹因为是同姓,当时不允许结婚,所以就私奔到大陆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在北京出生的,和北京很有渊源。”在唱歌之前,林生祥都会在台上讲一个故事,他像一个音乐说书人,不紧不慢。
  “每次在北京洗衣服都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很快就干了”,林生祥在台上和听众闲聊,像拉家常,他笑着抱怨舞台上的灯光太亮,热胀冷缩破坏了吉他的弦位。林生祥曾有过一段创作的低谷,在2003年,交工乐队解散,“大家拆开不是因为不愉快的事情,而是因为各自有不同的方向,既然方向不同,那就各自朝各自的目标努力。”但此后,他的创作想法从未衰竭。
  现在的林生祥住在美浓乡下,和所谓的“音乐圈”甚少交集。他最喜欢的大陆音乐人是崔健,因为节奏厉害,“我最喜欢《解决》那张。我记得他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一个民族怎么会容忍只有一个节奏,说得很棒。”
其他文献
影响这代人的漫画家,两岸三地,只有一个朱德庸。他外表羞涩、内向,但非常敏锐,透过自闭症这层遮挡世界的面纱,他窥见人世岸然下的荒谬,一系列四格漫画被认为是对当代都市人的最入骨描绘。  他有一双成人尖锐的眼和一颗孩子单纯的心,朋友们经常开玩笑说他是火星人。他的漫画看似幽默、轻松,但时常能引发沉重思考;他评判社会,用他自己的语言—他的画笔。但51岁的他最近透露,可能放弃四格漫画,放弃出版,专注“大画”,
期刊
克里斯托弗·贝利的时尚履历  毕业院校:伦敦皇家艺术学院 (Royal College of Art)—2003年;  威斯特敏斯特大学荣誉博士—2006年  设计师大奖:2005年,英国时尚奖年度设计师奖 (British Fashion Designer of the Year 2005)  1994~1996年,师从唐娜·卡伦 (Donna Karan) 女装设计  1996~2001年,师
期刊
4 月人气最旺的艺术展览是什么?在北京国贸举办的第八届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 2011)无疑是最佳答案。  这个艺术界的大聚会从来都是星光熠熠。4月20日当晚,刘嘉玲、杨澜、陈鲁豫、李亚鹏等明星都光临了CIGE,超越本该成为主角的艺术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国内画廊依然是CIGE展览的主力,无论在主画廊区还是Mapping Asia亚洲年轻艺术家个展区,艺术圈的熟面孔随处可见,许多画廊业者
期刊
如果将中国业已形成的楼市泡沫比做一只滚水四溢的大火锅,那么中调控的现状就是—只见扬汤、不见抽薪。首付比例提高、取消税费优惠、利息上浮、房地产税直至很“计划”和很“行政”的限购令,这些都是一瓢瓢泼向高房价滚汤的凉水,但是,房价竟应声而涨。近悉,随着中央严格调控的三令五申,除了北京有降价表态外,好多地方政府始终环顾左右而言他,始终把房价的调控定位于防止“过快增长”上,于是,出现了一线城市房价胶着,二三
期刊
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终成为香港电影讨伐大会。事实上,香港电影日渐衰微,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因为它曾经是唯一一个为内地观众提供城市奇观的电影帝国,而如今,这个地位发生了动摇,帮助它打下半壁江山的那些奇观,已经不再是唯一。  当我们检点香港电影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片段,就会发现,那多半是些城市生活景象—是《我为卿狂》里,叶玉卿和男主人公游船的甲板上,满城的灯火在他们背后,他们的身形和发丝上
期刊
叶伟信说自己现在最怕的问题,就是“再拍《倩女幽魂》,怕不怕以前的经典?”他在微博上毫不掩饰地大喊:“我怕!”自4月19日上映以来,虽然传出首日票房即破千万、有望冲破三亿的好消息,却始终未逃质疑,况且是在四月,影迷们又陷入对张国荣的思念。  叶伟信的选择则是尽力致敬,他十分聪明地在每一站的宣传中都反复强调“不比较,不超越,只想真心拍一部好电影。”他回忆起年轻时坐在电影院,看到银幕上张国荣与王祖贤缠绵
期刊
“士”者如斯何多苓新作展  在人们印象中,面对热闹世界,何多苓似乎总是选择“远离”在一旁静静地思考,他也几乎未参加任何艺术运动或潮流制造,他内敛、优雅的气质践行了当代“士”的精神。但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伤痕美术”的代表,何多苓就已经成为了中国最重要当代艺术家之一。  已过耳顺之年的何多苓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创作和对生命探索欲望,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最好作品将会出现在未来”。他开始重新
期刊
《聂小倩》一章原本在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算不得最出色短篇,但后世凿刻出的几版风格迥异又各自关联的《倩女幽魂》,却让小倩一跃成为史上最富盛名的女鬼形象。究其各版特色,却不难发现都是讲述者拿俗套浇胸中块垒。    蒲松龄的《聂小倩》中,宁采臣去金华赶考,贪便宜夜宿兰若寺。先是偶听得两中老年妇女八卦聊一个叫小倩的,没聊几句来了位大美人,这是小倩第一次出场。  窃听者宁生回房睡觉。不料这位小倩倒主动上
期刊
蒲松龄用2000余字写出《聂小倩》时一定不曾料到,在300多年后,这个故事会让后人一遍又一遍地搬上荧幕,被一遍又一遍地赋予新的解读和诠释。想来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给予不同时代的人充分的遐想空间,亦养活了许多不同时代的人,才有可以被反复重建的魅力。FAMOUS为你解读,女鬼小倩的短小篇章,何以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4月30日,全国的影院排片表上都会出现如此状况—4月19日上映的新版《
期刊
《红楼梦》中,宁国府贾赦老爷曾经说过这么一句名言:“自古嫦娥爱少年。”然后他一拍大腿下了这么一个结论:“(鸳鸯)莫不是恋着贾琏,只怕还有宝玉。”如果贾老爷穿越到今天,就能看到自己一语成谶的现实:这个世界上几乎有一半的女人都在狂爱Justin Bieber,无论是水手服洛丽塔,还是每天都要看几集韩剧的欧巴桑,无论在美加,还是在京沪的某条街。  别误会,我并不是Justin Bieber的后援团,如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