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吟诗文思悄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ceX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许多诗文中故事的结局大多是女主人公受尽不公正待遇;《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氓》中的女主人公,她们的悲剧命运是中国古代女性的共同命运:向往幸福美满的婚姻却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透过这些悲剧,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悲惨命运是封建时代妇女社会地位、封建家长制、封建夫权造成的。
  研读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其中有揭示女主人公被遗弃的《氓》,还有揭露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婚姻的《孔雀东南飞》。这些诗文勾起我对她们不幸遭遇的无限同情,同时也引发我去探究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
  一、 封建时代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劉兰芝,她知书达理,温柔、善良、勤劳,可以说她身上集中了古代女性所有的传统美德,但她还是避免不了“被遣”的命运。从“十三能织素”等四句,可见她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又从对她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她是绝色佳人。照理说这样的女子真可算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了。然而,“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勤劳也得不到认可;惨遭婆婆驱遣,还不忘与婆婆惜别,她的通情达理还是不能消除婆婆对她的厌恶;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婆婆的一句话毁了兰芝贤淑善良的美名。“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体现她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即便她为爱如此的委曲求全,但还是被驱遣,痛失了美满的婚姻。
  这一悲剧结局昭示了中国古代女性处于从属、被奴役、婚姻不能自主的社会地位。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们没有婚姻自主权,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她们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们的思想意识是“三从四德”,把人生幸福寄托在婚姻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二、 封建家长制的专制霸道
  就像刘兰芝,在封建时代,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但又不愿就此放弃自己的幸福,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丈夫焦仲卿的身上,希望丈夫能帮她渡过危机。
  从“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体现出刘兰芝对丈夫的爱恋、对幸福的渴望。但深爱着妻子的焦仲卿对母亲的专制却无能为力,一万个不愿意也只好把妻子送回她的娘家。
  我认为他性格懦弱,一方面跟他长期生活在专制、霸道的母爱之下有关;另一方面,封建时代标榜孝道,所谓“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父母永远都是对的,做儿子的什么都是父母的,娶谁休谁当然得由父母说了算。在虚伪的“孝道”的枷锁之下,焦仲卿对母亲的不近情理也只能唯命是从。
  懦弱的焦仲卿对兰芝的感情是深厚的。但专制的母亲驱遣刘兰芝的心意已决,儿子的殷殷真情无法打动她的铁石心肠。最后专制的封建家长制还是把他们推向死亡的深渊,致使相爱的一对青年男女“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
  由此,让我想起另外一个爱情悲剧,那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和他的表妹唐婉的故事,他们的婚姻悲剧也是封建家长制造成的。他们二人志趣相投,婚姻生活非常美满幸福。但是陆游母亲觉得唐婉成天弹琴吟诗有失妇道,而且会耽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的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一天,陆游到沈园游玩,与唐婉碰巧相遇。看到唐婉已嫁做他人妇,他百感交集,提笔写下了传世经典《钗头凤·红酥手》。 词中道尽了诗人别离后的无限愁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那段美满生活的怀念。 后来,唐婉再游沈园时看到墙上的这首词提笔和之,即《钗头凤·世情薄》。唐婉的词中尽现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恶毒。据说此后不久,唐婉就抑郁而终,陆游抱恨终生。
  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对女性的压迫伤害尤为突出,是造成中国古代女性悲剧命运最根本的原因。
  三、封建夫权使得古代女性的悲剧命运雪上加霜
  就如《卫风·氓》,诗歌以自述的口吻,回忆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不幸遭遇和无限哀怨的情绪,鲜明地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的妇女形象和一个既暴躁、冷酷又负情的男子形象,反映了古代男女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女子在婚姻、家庭中处于被动低下的地位,揭露了夫权制度的罪恶。
  诗中对丈夫的描述不多,但也足以表现他暴躁冷酷的性格。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到“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甚至“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充分表现了“我”被无端粗暴对待直至遗弃。
  元稹《莺莺传》中的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对于张生的负心,元稹还借用了《左传》“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道德,则必有祸”为他辩解。在封建社会里,要求女子“三从四德”、“从一而终”、“一女不事二夫”,是封建夫权制给了他们残害女性的权利。
  千百年来,可悲可叹的古代女性的悲惨遭遇还在震撼着读者的心弦。由此看出,一个人的命运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社会制度、社会环境、思想观念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最近,不法分子向森林投放了大量的眼镜蛇。为了防止眼镜蛇破坏森林的生态平衡,护林员决定进林搜捕眼镜蛇。  1.两人游戏。两人猜拳,赢的人可选择落棋的起点(蓝橘箭头处),并拥有优先下棋权。(请选择两个不同的物品代替棋子。)  2.六边形格子为落棋点,一次只能走一格,优先到达终点(各自对应颜色的六边形格子处)并搜捕的眼镜蛇数量多者为游戏胜利者。  3.注意:两人的棋子不能同时进入同一格。
在文言文板块,“分析综合”是必考的一个点。  所谓“分析综合”是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对于文言文,高考定位在“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上。而“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关于“筛选文中的信息”    近十多年里,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多取史书的人物传记的片断。同
词汇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对学生们轻松学好英语至关重要。英国的一位语言学家曾经这样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都不能表达。”由此可见词汇学习的重要性。掌握足够的英语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同时,从一个人对英语词汇的掌握量可以看出其英语水平。在初中英语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而正因为其量大,以及其多变性,使得学生们对其望而却步。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课的教学实践中,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此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普通话语音训练  
高三语文复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高考的成败。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效率问题一直是教师深感棘手的问题。我们在复习课上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实际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面对一轮轮模拟考的检验,教师仍觉得心中没底,学生也感到投入大收获小,而且成绩波动大,语文复习的“性价比”太低,划不来。久之,学生对语文复习丧失热情。放眼课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听
高1101班是我2011年开始教的当时高中一年级的班级,这个班是学校为了学生更全面发展和教师更好地教学,重新编的班之一。虽说是重新编的平行班,但是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英语更是学得毫无头绪。我第一次给他们上课时就了解到,全班的英语最高分只有80分,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成绩只有三四十分。要知道,英语总分是150分的。面对这样一个现状,我清楚地认识到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合他们,因为这只
提问是“教学的生命”。“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课堂提问的艺术。”正因如此,有效提问成为专家学者们、教师们研究与实践的焦点,在问题的设计,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模式与策略、原则与方法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提问后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反馈的问题却被忽视,更不要说对情感反馈的重视了。根据情感过滤假设,影响外语学习有效输入的主要因素是情感因素,它起到“加快或阻碍输入到达语言学习装置的
近年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大多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几个环节设计中,也往往能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教学,但掩卷之余,常有所思:教师有没有真正投好自己的“一石”,预设好自己的提问?“随意的提问,模糊的提问,机械的提问,琐碎的提问”在当下语文课堂中比比皆是,可谓是乱抛“石头”!我们的课堂究竟需要怎样的高效提问——“一石”呢?换言之,怎样的提问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高效达成?我在日常的教学中
《伟大的悲剧》节选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后半部分。文章里有大量精彩传神的细节描写,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展现了探险者的悲壮之情,也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精华句段,反复咀嚼,仔细品味,挖掘出隐含于细节之中的内涵,才能深刻理解到悲剧的“伟大”。  一、环境细节,渲染“伟大”的氛围  成功的环境描写能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
一、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密不可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而写作过程则是一个信息输出的过程。立足于课内阅读,把握技巧,在读书中学写作文,有效地利用现有教材,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精读细品中学习写作技巧。  课内阅读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来积累素材,教师要把作文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文章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