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胰岛素

来源 :科学大众(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d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每每谈及糖尿病,人们就会谈病变色,胆战心惊。而当时唯一能略加遏制其势头的措施,就是“饥饿疗法”,控制饮食,如同那时治疗高血压的办法是“放血疗法”一样。成千上万的患者,不得不依靠残酷的慢性饥饿疗法来延长生命。但是,严格限量患者的日常饮食,会造成一些病人猝死于低血糖休克,或者死于营养不良等。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一个年轻的加拿大外科医生勇敢地站出来,与人类可怕的对手——糖尿病,展开了一场英勇的战斗。历尽艰辛,终获成功。这位勇敢的先驱者就是弗雷德里克·班廷。
  
  执着的个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坎布莱战场,加拿大军队与德军激战,双方死伤惨重。医院里躺满了痛苦万状的伤员。忙碌的军医走到一个伤员床前说:“孩子,我们必须给你截肢,否则就救不了你的命。”伤员坚定地说:“不,不能截掉我的手臂,医生,我死也不干!”军医再三劝说,青年仍固执己见:“我也是个外科医生,需要两手两脚来干这一行。”军医只得离开这个“执拗的傻瓜”。这位年轻人就是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他冒着死亡危险,终于手脚无缺地活了过来。
  1891年,班廷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阿里斯顿一个农民家庭,自小形成了顽强、执着的性格。他从小就帮助父母在农场里干活儿,十分喜爱大自然,好奇心极强。1910年,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多伦多维多利亚学院学习神学。不久,他发现自己的兴趣是当医生,于是,在1912年转学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学习。1916年,大学毕业后,班廷应征入伍到欧洲战地服务。在战火中,他沉着冷静、英勇顽强,于1919年获得英国政府授予的军队十字勋章。在坎布莱战役中他的手臂受伤,医生主张截去手臂以保住性命,他却宁愿冒着死的危险也要保全自己的手臂。
  战争结束后,班廷回到加拿大,在小镇伦敦城挂牌行医。可是诊所生意极其惨淡,头一个月只有一个病人来按响门铃。那个月班廷医生的收入是4块钱。为了养家糊口,他在安大略省医学院找了一份兼任讲师的工作。
  班廷并非一个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医学研究者,对自己所讲的药物学课,他也自感知识有限。但他是个不肯向困难低头的人,为此,每次讲课前,他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备课。有一天,他被要求作一个关于糖尿病问题的报告。没想到,这个偶然闯入他研究领域的课题,竟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和千百万人的生命。
  
  胰岛素的发现
  
  班延不知疲倦地翻阅有关文献,根据当时已有的知识,他了解到,健康人的胰脏上布满细小的暗点,在显微镜下,它们就像海洋中漂浮的岛屿(后来这些细胞团被称为胰岛)。患糖尿病死亡的病人,胰岛缩小很多,而死于其他疾病的人胰岛仍保持原来的大小。有人推测,糖尿病的病因与胰岛有关,但实验表明,口服胰腺制成的试剂对治疗糖尿病并无效果。班廷认为,答案仍然在那些神秘的岛屿中,而胰腺提取物之所以对治疗糖尿病无效,会不会是因为胰腺酶或消化酶将这种抗糖尿病的物质破坏了呢?能不能将狗胰脏的导管扎住,使胰脏退化,这样可以使胰岛细胞不受消化液的影响,从而提取仍然健康的胰岛细胞,来使已经全部切除了胰脏而得糖尿病的狗活下去呢?
  几经周折,班廷找到多伦多大学生理系的麦克劳德教授,以求得这位有名的糖代谢权威的支持。经过多次努力,麦克劳德教授终于允许他在大学暑假期间来自己的实验室工作两个月,并为班廷提供了10条狗,其余的材料自备。麦克劳德教授还给班廷找了一个名叫贝斯特的学生做助手。
  1921年5月,在贝斯特帮助下,班廷开始实验。然而实验的进展并不顺利,仅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内,由麦克劳德教授提供的10条狗中就有7条在切除胰脏和结扎胰导管的手术中死亡,而且重新买进的狗也因感染或手术创伤等原因相继死亡。一次一次的失败,并没有动摇班廷的信心,他和贝斯特互相鼓励,吸取失败的教训,决心从头开始。经过不懈的努力,实验终于有了重大的进展。他们在10条因手术而患上糖尿病的狗身上,共注射了75次以上的胰岛提取液,终于发现有一条狗的血液含糖量有了明显的下降,下降到了0.1。这个数字比一条健康狗血液中的含量多不了多少。在狗窝里,一只刚才分明还想喝水而抬不起头来的狗,已经抬起头,并坐了起来,1小时后,它竞站了起来。他们终于救活了一条狗,这使得两位年轻人欣喜若狂。
  经过反复实验,班廷和贝斯特终于发现胰岛提取物具有维持糖尿病狗生命的作用,他们给它取名为“岛素”。然而,为了维持1条狗的性命,却用了5条狗的胰脏,这就等于杀死5条狗使1条狗活命,这太不合乎人情。那么,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岛素而又不杀死狗呢?班廷想到了屠宰场。不久,他和贝斯特从屠宰场带回了9只牛的胰脏,决定从中提取可贵的岛素。他们知道,酸化酒精能抑制对岛素有破坏作用的消化液,因此用酸化酒精来处理牛的胰脏,从而提取所需的岛素。他们用从牛胰脏中提取的岛素给第一条患糖尿病的狗注射后,狗的高血糖直线下降了。此后,他们的实验速度加快了,一切也变得顺利起来。终于,他们决定把实验从狗身上转到人身上。
  
  临床试验的成功
  
  可由谁来做第一次实验呢?谁能担保在人身上做这一实验没有危险呢?最后,两人同时在自己身上做了人体实验,并证实了这种能救活狗的岛素对人体无害。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这种从动物胰脏中提取得到的岛素用于糖尿病人身上,临床试验。
  班廷的第一位病人是他少年时代的挚友和医学院念书的同班同学吉尔克里斯特,他患了严重的糖尿病,他知道医学界对糖尿病束手无策,只能采用饥饿疗法。班廷找到吉尔克里斯特,请这位正“迅速地在含糖的溪流中消亡”的老友到他的实验室来,“做一个你可能有兴趣的实验”。为老友注射胰岛素后,紧张的班廷躲到安大略,不敢想像将发生什么情况。电话铃响了,吉尔克里斯特急切地说,他觉得呼吸轻松起来,胃口也恢复了,迫切希望再打一针“救命仙丹”。
  多少年来,许多著名学者未能做到事情,却由两位无名的青年人在一个暑假内做到了!班廷将这种提取物称为胰岛素,从那一刻起,有数千万糖尿病人因为它获得了新生。1922年1月23日,他们带着胰岛素来到多伦多总医院,给一位14岁的糖尿病患者作首次临床治疗,继而又在几位成年糖尿病身上获得良好效果。
  麦克劳德教授得悉班廷成功的消息后,搁下其他事情,亲自主持这项工作。胰岛素的研究工作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最后,班廷获得了他应得的荣誉和报偿,与麦克劳德同获诺贝尔奖。荣誉和金钱纷至沓来,班廷却谦虚地表示:“关于糖尿病,我所知道的一切可以用15分钟讲完。”他以最低 廉价格把专利权让给一家制药公司,为的是救活千千万万糖尿病人。同时,他把所得的诺贝尔奖金的一半分给了贝斯特,并在信中写道:“在我这一份中,你是同我在一起的,永远如此。”
  
  快乐来源于追求
  
  为了表彰班廷发现胰岛素,建安大政府建立了“班廷研究基金会”以继续他的事业,并赠给他1500镑的年金。多伦多市建立了“班廷科学研究所”,英国乔治五世颁给他爵士勋位,英国皇家科学院推选他为该院的荣誉研究员。对于这一切荣誉,班廷说:“关于糖尿病的一切,我所知道的可以用15分钟讲完。尚未被人们探索的问题如此之多,一个正常人头脑是不会自满的。”他继续自己的工作,开始研究肾上腺和癌症原因方面的问题。他认为,一旦一个问题有了答案,就应当在这个答案中寻找新的问题,到达了终点后,会得到新的奖牌,但新的奖牌一经到手,它又不值得一顾了。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班廷参加了战地医疗队。联系英国和建安大军队医学研究的工作。在他的帮助下,建立了血型分类工作制度和一个血库,以适应向战场上的军人和平民伤员输血的需要。1941年2月21日,班廷在乘一架轰炸机直飞伦敦抢救伤员时,死于飞机失事,享年仅49岁。世界糖尿病协会为了表彰这位造福于糖尿病人的白衣天使,于1992年做出决定,每年以班廷的生日11月14号,作为“世界糖尿病日”,以永远纪念他。
  班廷,一位无名的外科医生,既没有百万美元的实验室,也没有大量资金购买狗来帮助自己的实验,但他却找到了知名的生理学家们未能找到的胰岛素,解决半个世纪以来许多权威都束手无策的难题。这绝不是凭运气,而是靠勇气和顽强的意志。他有一种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尝试用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和他那种知难而上,不达目的不言放弃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胰岛素的发展
  
  最原始的胰岛素来自于牛或猪的胰脏组织,但毕竟属于异体蛋白,制剂也难免粗糙,注射后会致使有的病人发生过敏反应,或者药物耐受性,且作用持续的时间也较短暂,一日之内至少得打3次针,很是麻烦。到了40年代,研究人员开发出添加鱼精蛋白的胰岛素,可以延缓它在体内的吸收速度,长效型制剂便问世了,大大减少了患者注射的次数。
  50年代中期,英国的桑格完善了胰岛素的结构分析和纯化,使得胰岛素“精制至极”,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60年代中期,中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70年代末期,制药技术发生了革命性进步,应用分子生物学高科技,将人类胰岛素基因植入细菌的DNA当中,靠快速倍增繁殖的细菌来复制合成胰岛素,既经济快捷,又没有人体排异性,人类自此告别了动物型胰岛素时代。如今,市面上应用的所有胰岛素,均是这种基因重组技术得出的产品。
其他文献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党和国家一个重要的历史坐标和时间节点。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把握现实方位,继续前行,我们既需要向前看,也需要向后看。向前看是为了展望未来,向后看是为了回望历史。“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向后看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向前看。因为,历史是现实的由来和未来前进的基础。那么,40年前肇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偶然现象,还是必然现象呢?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
  
一只猛禽用翅膀尖梢在蓝天中扫画出一个个圆圈。这个飞翔的“几何学家”正是游隼——古埃及神荷鲁斯的化身。相传,荷鲁斯有时变成鸟,有时以人身隼头的形像出现。这是个明智的选择:游隼的美丽和英勇,无疑是天空之神的理想像征。它那犹如上过妆的敏锐双眼,给埃及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埃及人因而将它作为荷鲁斯的标志。这个标志将人类的眼睛与隼眼下方的黑斑结合起来,用单线条勾勒:寥寥几笔就表现出其冷酷而敏锐的眼神,谁都无法
如何使一堂党课起到沟通疏导、说理明志、凝聚人心的作用,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公司党委通过开展“微型党课”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变“一言堂”为“大家谈”。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公司热电中心党委改变党课由书记讲的做法,追求“自己编教材、大课改小课、内容不单一、载体求创新、时间短平快”,组织一线党员登台讲“微型党课”,实现“众人参与,大家受益”的目的。授课人结合党员教育的任务,征求党员意见,讲形势、明任
崭露头角    1900年4月25日,沃尔夫冈·泡利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出生。他的父亲是维也纳大学的化学教授,母亲是一位作家。泡利一家笃信天主教,他的教父就是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哲学家恩斯特·马赫。正是这样优越的条件,使泡利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他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勤于思考、敏而好学是泡利最显著的特点。他从来不满足于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不受学校功课的束缚,而是自己积极地拓宽知识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四个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认真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充分认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坚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文化的力量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需要重新审视  
近日,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了《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报告包括《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和《全球城市潜力排名》,分别评选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和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其中《全球城市综合排名》以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文化体验和政治事务5个维度评选,毫无疑问,人才是城市发展与竞争力的核心。以下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10个城市。 No.01 纽约  从高楼林立的曼哈顿、纽约证券交易所到时报广场,纽约拥有活
土豆哥哥:啊,我好痛苦哦!  刷刷姐姐:你怎么了?失恋了?还是得了绝症?  土豆哥哥:呸呸!你能不能说点好听的话?  刷刷姐姐:哈哈,你到底怎么了嘛?  土豆哥哥:我被一个女生雷倒了!  她是我们班最最最最漂亮的女生,长长的睫毛,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闪着星星般的光芒!  (刷刷姐姐:有这么夸张?土豆哥哥:别打岔,反正比你漂亮N多倍!)  我们班的男生都在背后喊她“芭比娃娃”,因为她不但长得漂亮,
黄坤明出席“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强调  中宣部3月28日在河北西柏坡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全面启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宣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活动并讲话,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心讴歌光辉历程,用情展现人民奋斗,用功书写精品力作,激发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凝聚新时
青少年科普活动值得期待“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系列活动启动大会近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等出席会议并讲话。“国际化学年在中国”是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决议,为普及化学知识,宣传化学贡献,展示我国化学化工研究成果,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而举办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国际化学年在中国”活动包括纪念性活动、学术性活动、科普活动和宣传活动。其中,跟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