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气退、秋风凉,最近这段时间大家都能明显感到早晚的气温开始变低。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很容易因血管异常舒张、收缩而产生诸多不适;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因此极易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事件。因此,这些患者要积极“备战”,对基础疾病进行控制的同时,顺应节气科学养生,以增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很多心脑血管病患者夏天的时候血压很好,甚至都不用吃药,但是到了秋天血压波动较大,就很容易发生意外。因为秋季天气忽凉忽热,很容易使血管处于忽然从扩张到收縮、又从收缩到扩张的状态,这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的人来说,容易引发血压的异常波动。而且,在天气凉爽时,一些心血管病患者会放松警惕,日常起居和服药失去规律,一旦遇燥热天再度来临,非常容易导致疾病急性发作。
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而言,秋季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一项防病措施就是坚持好每天的血压监测。通常而言,一天中有5个监测血压的关键时间:第一个时间点是清晨刚刚醒来,但未起床前,此时血压波动较大;第二个时间点是上午10点左右,此时可以反映服药后的血压变化;第三个时间点是下午2点至3点,此时可以反映血压的反跳情况;第四个时间点是晚饭前后,此时可以反映服用降压药后血压的控制情况;第五个时间点是睡觉前,此时可以大致预测血压在夜间的变化情况。当然,每天测血压的次数可以因人而异,如果血压控制平稳,可以逐渐减少血压测量的频率,早晚各1次就好。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冠心病患者的体质以气虚质、血淤质和痰湿质较为多见,可以通过辨别体质进而采取健脾补气、活血化淤、化痰祛湿等治疗方法。入秋后,心血管病患者可以请专业中医师把脉,将辨证论治与体质辨识相结合,明辨标本正邪缓急,细察气血阴阳变化,兼顾扶正与祛邪,进而给出调理处方,从而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微杜渐,延缓疾病进程,减少疾病在秋冬季节复发的目的。
秋天天气干燥,也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病毒感染出现的发热和心率增快,可诱发血流动力学异常,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复发,因此预防感冒非常重要,尤其是那些有基础心脏疾病的老年人,忌盲目“秋冻”,一定要记得及时添衣,预防感冒。
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所以,在起居方面,心血管病患者应早卧早起,如此有利于舒展肺气、收敛神气和阴精,使肺免遭秋燥的戕害。同时,尽量使用温水洗漱,以免冷水的突然刺激诱发心绞痛。
秋季是心梗的高发季,心脑血管病患者更是高危人群。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心肌梗死的症状并不典型,首先出现的可能是急性腹痛,因而易被误诊为胃肠炎、胆囊炎、胃肠穿孔等。因此,冠心病患者如果突发急性上腹痛,应想到心肌梗死的可能。一般来说,腹痛型心肌梗死发生时,表现为突然的上腹部疼痛、呕吐、腹泻,而以往无类似病史,服用治疗胃痛的药物无任何疗效。另外,牙痛也有可能是心梗的征兆,可表现为剧烈牙痛,但无明显牙病,同时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极度虚弱、有濒临死亡的感觉;牙痛部位不确切,往往数个牙齿都感到疼痛,服用一般止痛药不能缓解;通常3分钟左右就会过去,如果是牙周炎则不会这么短时间就好。
需要提醒的是,平常自我感觉良好而突发心肌梗死的人不在少数。因此,任何人都不要忽视心脏检查,尤其有胸闷、心脏压迫感,活动时加重、休息时缓解的情况必须重视,到医院做平板运动、心脏造影等相关检查。心脏梗死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发病后1小时内诊治可挽救大部分坏死的心肌;6小时内,可挽救部分心肌;12小时后,效果就明显差了。
天气转凉后,很多人的胃口明显“开”了,有些注重养生的人早早就开始进补。此阶段确实可以进补,但原则是“少辛多酸”,即可以多吃些酸甜口味的水果,如苹果、柠檬、柚子、石榴、葡萄、山楂等,以收敛肺气防秋燥。具体到个体,则要根据体质情况进行进补,比如,气虚者可多吃具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血淤者可多食黑豆、海带、紫菜、萝卜、胡萝卜、山楂、醋、绿茶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食物;痰湿者可多食海藻、海带、冬瓜、萝卜、金橘等化痰理气的食物。
我国有“贴秋膘”的习俗,但这一习俗源于以前我国生活水平较低时的做法。对那些身体瘦弱的人来说,适当进补是必要的;但对于本身就超重的人来说,就不宜大吃大喝,在秋天也要注意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控制体重,否则只会给身体增加负担。
天干物燥,喝水是最简单实用的防燥、防血液黏稠的办法,但对于心脏功能不好的人,喝水量过大,心脏负荷会随之加大。所以,补水应“量出而入”,少量多次。
随着气温下降, 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也开始减缓、内敛,一时的内分泌紊乱很容易造成情绪低落,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低温抑郁症”。另外,机体在经历了酷暑的煎熬进入秋凉之后,正处于生理性休整阶段,很多人都会产生疲倦困顿、昏昏欲睡的秋乏现象。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焦虑、抑郁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会对冠心病的转归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心脑血管疾病者在秋季更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过度悲秋而导致旧疾复发。
入秋后,人体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生理功能开始减弱,需要适当增加运动量以促进周身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所以,心血管病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顺应节气特点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可选择气功、五禽戏、太极拳、瑜伽等相对柔和的运动,既能增强机体的生理功能,又不会导致阴津阳气的伤耗。但要注意,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人,应该避免在秋季的早晨过度室外活动,应选择温度较高的时间段,比如中午或下午运动。
勤测血压莫偷懒
很多心脑血管病患者夏天的时候血压很好,甚至都不用吃药,但是到了秋天血压波动较大,就很容易发生意外。因为秋季天气忽凉忽热,很容易使血管处于忽然从扩张到收縮、又从收缩到扩张的状态,这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的人来说,容易引发血压的异常波动。而且,在天气凉爽时,一些心血管病患者会放松警惕,日常起居和服药失去规律,一旦遇燥热天再度来临,非常容易导致疾病急性发作。
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而言,秋季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一项防病措施就是坚持好每天的血压监测。通常而言,一天中有5个监测血压的关键时间:第一个时间点是清晨刚刚醒来,但未起床前,此时血压波动较大;第二个时间点是上午10点左右,此时可以反映服药后的血压变化;第三个时间点是下午2点至3点,此时可以反映血压的反跳情况;第四个时间点是晚饭前后,此时可以反映服用降压药后血压的控制情况;第五个时间点是睡觉前,此时可以大致预测血压在夜间的变化情况。当然,每天测血压的次数可以因人而异,如果血压控制平稳,可以逐渐减少血压测量的频率,早晚各1次就好。
调理体质防病发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冠心病患者的体质以气虚质、血淤质和痰湿质较为多见,可以通过辨别体质进而采取健脾补气、活血化淤、化痰祛湿等治疗方法。入秋后,心血管病患者可以请专业中医师把脉,将辨证论治与体质辨识相结合,明辨标本正邪缓急,细察气血阴阳变化,兼顾扶正与祛邪,进而给出调理处方,从而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微杜渐,延缓疾病进程,减少疾病在秋冬季节复发的目的。
早晚加衣避寒凉
秋天天气干燥,也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病毒感染出现的发热和心率增快,可诱发血流动力学异常,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复发,因此预防感冒非常重要,尤其是那些有基础心脏疾病的老年人,忌盲目“秋冻”,一定要记得及时添衣,预防感冒。
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所以,在起居方面,心血管病患者应早卧早起,如此有利于舒展肺气、收敛神气和阴精,使肺免遭秋燥的戕害。同时,尽量使用温水洗漱,以免冷水的突然刺激诱发心绞痛。
莫名疼痛要警惕
秋季是心梗的高发季,心脑血管病患者更是高危人群。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心肌梗死的症状并不典型,首先出现的可能是急性腹痛,因而易被误诊为胃肠炎、胆囊炎、胃肠穿孔等。因此,冠心病患者如果突发急性上腹痛,应想到心肌梗死的可能。一般来说,腹痛型心肌梗死发生时,表现为突然的上腹部疼痛、呕吐、腹泻,而以往无类似病史,服用治疗胃痛的药物无任何疗效。另外,牙痛也有可能是心梗的征兆,可表现为剧烈牙痛,但无明显牙病,同时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极度虚弱、有濒临死亡的感觉;牙痛部位不确切,往往数个牙齿都感到疼痛,服用一般止痛药不能缓解;通常3分钟左右就会过去,如果是牙周炎则不会这么短时间就好。
需要提醒的是,平常自我感觉良好而突发心肌梗死的人不在少数。因此,任何人都不要忽视心脏检查,尤其有胸闷、心脏压迫感,活动时加重、休息时缓解的情况必须重视,到医院做平板运动、心脏造影等相关检查。心脏梗死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发病后1小时内诊治可挽救大部分坏死的心肌;6小时内,可挽救部分心肌;12小时后,效果就明显差了。
“少辛多酸”除秋燥
天气转凉后,很多人的胃口明显“开”了,有些注重养生的人早早就开始进补。此阶段确实可以进补,但原则是“少辛多酸”,即可以多吃些酸甜口味的水果,如苹果、柠檬、柚子、石榴、葡萄、山楂等,以收敛肺气防秋燥。具体到个体,则要根据体质情况进行进补,比如,气虚者可多吃具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血淤者可多食黑豆、海带、紫菜、萝卜、胡萝卜、山楂、醋、绿茶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食物;痰湿者可多食海藻、海带、冬瓜、萝卜、金橘等化痰理气的食物。
我国有“贴秋膘”的习俗,但这一习俗源于以前我国生活水平较低时的做法。对那些身体瘦弱的人来说,适当进补是必要的;但对于本身就超重的人来说,就不宜大吃大喝,在秋天也要注意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控制体重,否则只会给身体增加负担。
天干物燥,喝水是最简单实用的防燥、防血液黏稠的办法,但对于心脏功能不好的人,喝水量过大,心脏负荷会随之加大。所以,补水应“量出而入”,少量多次。
畅达情绪解悲秋
随着气温下降, 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也开始减缓、内敛,一时的内分泌紊乱很容易造成情绪低落,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低温抑郁症”。另外,机体在经历了酷暑的煎熬进入秋凉之后,正处于生理性休整阶段,很多人都会产生疲倦困顿、昏昏欲睡的秋乏现象。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焦虑、抑郁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会对冠心病的转归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心脑血管疾病者在秋季更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过度悲秋而导致旧疾复发。
适度运动强心肺
入秋后,人体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生理功能开始减弱,需要适当增加运动量以促进周身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所以,心血管病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顺应节气特点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可选择气功、五禽戏、太极拳、瑜伽等相对柔和的运动,既能增强机体的生理功能,又不会导致阴津阳气的伤耗。但要注意,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人,应该避免在秋季的早晨过度室外活动,应选择温度较高的时间段,比如中午或下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