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着乎研究的课题“作文教育与人的发展”便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抒写自我,张扬个性,写出真情实感。因此,笔者探讨了中专学生的写作道路,进而主张中学作文应从我国传统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中汲取营养,走“积累,感悟”之路。
一、积累——生活的基础
积累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抓住了积累,也就抓住了基础。
1.材料的积累
黄麟生教授在讲学中提倡语文学习要注重写作材料的积累。这些材料有些来源于书本上的知识,有些直接来源于生活中的材料。这些材料相辅相成,互相相补充。书本上的材料,范围广泛,像名人事迹、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笑话、寓言、童话,以及有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等等都属于这类材料。要积累书本中的材料,自然就要求我们多读书。为了便于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我们每周增设了一节阅读课,利用图书馆单的阅读材料,全面打开学生的视野;此外,要求每人每周选两篇课外的小文章,写下两百字的文章;坚持常看两份报纸,两份杂志;常读四类书,至于生活中的材料积累,就必须到生活中去观察、感受,认识生活,从生活中积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写作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对生活要有热情,有品味,常关注周围的新鲜事物,体验,认识生活。
2.情感积累
要求学生运用五官,摄取各种外界信息,在心灵和外物互相作用的过程中,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将对外物的观察化为自己思想情感上的体验。语文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赏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这些情感。
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积累,就会养成善感的心灵而有了这样的心灵,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即使是无情的山水,在他们的眼里也会充满情趣,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情真意切。有了善感的心灵,自然就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产生灵感和美感。
二、感悟——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的桥梁
1.生活中的感悟
观察要勤作记录,感受必须以观察为前提,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感受。我们要求学生用心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一件小事,一个自然景物,一个片段,甚至一句话,因为这些都能引起人的某种感受,进而使人领悟生活的真谛。对生活的感悟,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这样,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才会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2.阅读中的感悟
阅读中的感悟是由文学能指引所指的升华,是从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提高与创新。感悟的方式是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局部,从整体到局部到整体。感悟要达到的目的是既能正确感受作品各部分的意义联系,又能领悟到语言、表达方式等的效果,最终从整体上把握文与质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给学生读些什么书呢?笔者认为应选择恰当的读书内容。首先,教师有课文、读本,学生手头上有参考书,资料,但这远远不够。黄麟生教授说得好:“每天(周)看两份报纸、杂志,常读四类书”,学生受益匪浅,我们还引导学生欣赏一些高水平的书,如名著、剧本、诗歌、散文等,可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的人格更为高尚,更能明辨是非。“读”的书越多,知识面就越广。这单的“读”不是泛泛的读,而是要略读和精读相结合。
3.写作中的感悟
我们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注意:第一,创设特定情境。写作灵感的产生常常是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交匀作用的结果,某种特定的情境,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唤起其潜在的意识,使其和显意识沟通。根据这一点,在作文教学时,可创设某种贴近学生生活,能使学生情绪变化的情境。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情境,或借助音乐渲染情境,或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或借助多媒体再现情境,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唤起他们曾经有过的感受,己经积累的经验,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产生写作的欲望和冲动,激发写作的灵感。第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谓创造能力,是指能够生产出具有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生活条件与生活内容,都有他独特的内心世界与个性特征,所以每个学生遭遇的生活问题,引起的心灵碰撞,接触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心理反应,所处的生活情景,引起的理性感悟,这些都必须因人而异,各有特点,而绝不会雷同,恰如他们各自都是独特的个体一样。所以,他们把各自的心灵碰撞,对事物的感情和对生活的感悟写出来,也必然是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文章,因而也就是有独创性的文章。第三,捕捉碰撞后的火花。要抓住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把头脑中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事物、现象、问题及其关系迅速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
综上所述,生活中的感悟,阅读中的感悟是基础,写作中的感悟是目的。只有二者相互结合,互相补充,才会形成更多的感悟,所形成的感悟也才会更独特,更深刻。
一、积累——生活的基础
积累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抓住了积累,也就抓住了基础。
1.材料的积累
黄麟生教授在讲学中提倡语文学习要注重写作材料的积累。这些材料有些来源于书本上的知识,有些直接来源于生活中的材料。这些材料相辅相成,互相相补充。书本上的材料,范围广泛,像名人事迹、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笑话、寓言、童话,以及有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等等都属于这类材料。要积累书本中的材料,自然就要求我们多读书。为了便于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我们每周增设了一节阅读课,利用图书馆单的阅读材料,全面打开学生的视野;此外,要求每人每周选两篇课外的小文章,写下两百字的文章;坚持常看两份报纸,两份杂志;常读四类书,至于生活中的材料积累,就必须到生活中去观察、感受,认识生活,从生活中积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写作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对生活要有热情,有品味,常关注周围的新鲜事物,体验,认识生活。
2.情感积累
要求学生运用五官,摄取各种外界信息,在心灵和外物互相作用的过程中,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将对外物的观察化为自己思想情感上的体验。语文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赏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这些情感。
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积累,就会养成善感的心灵而有了这样的心灵,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即使是无情的山水,在他们的眼里也会充满情趣,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情真意切。有了善感的心灵,自然就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产生灵感和美感。
二、感悟——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的桥梁
1.生活中的感悟
观察要勤作记录,感受必须以观察为前提,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感受。我们要求学生用心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一件小事,一个自然景物,一个片段,甚至一句话,因为这些都能引起人的某种感受,进而使人领悟生活的真谛。对生活的感悟,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这样,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才会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2.阅读中的感悟
阅读中的感悟是由文学能指引所指的升华,是从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提高与创新。感悟的方式是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局部,从整体到局部到整体。感悟要达到的目的是既能正确感受作品各部分的意义联系,又能领悟到语言、表达方式等的效果,最终从整体上把握文与质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给学生读些什么书呢?笔者认为应选择恰当的读书内容。首先,教师有课文、读本,学生手头上有参考书,资料,但这远远不够。黄麟生教授说得好:“每天(周)看两份报纸、杂志,常读四类书”,学生受益匪浅,我们还引导学生欣赏一些高水平的书,如名著、剧本、诗歌、散文等,可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的人格更为高尚,更能明辨是非。“读”的书越多,知识面就越广。这单的“读”不是泛泛的读,而是要略读和精读相结合。
3.写作中的感悟
我们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注意:第一,创设特定情境。写作灵感的产生常常是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交匀作用的结果,某种特定的情境,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唤起其潜在的意识,使其和显意识沟通。根据这一点,在作文教学时,可创设某种贴近学生生活,能使学生情绪变化的情境。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情境,或借助音乐渲染情境,或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或借助多媒体再现情境,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唤起他们曾经有过的感受,己经积累的经验,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产生写作的欲望和冲动,激发写作的灵感。第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谓创造能力,是指能够生产出具有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生活条件与生活内容,都有他独特的内心世界与个性特征,所以每个学生遭遇的生活问题,引起的心灵碰撞,接触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心理反应,所处的生活情景,引起的理性感悟,这些都必须因人而异,各有特点,而绝不会雷同,恰如他们各自都是独特的个体一样。所以,他们把各自的心灵碰撞,对事物的感情和对生活的感悟写出来,也必然是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文章,因而也就是有独创性的文章。第三,捕捉碰撞后的火花。要抓住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把头脑中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事物、现象、问题及其关系迅速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
综上所述,生活中的感悟,阅读中的感悟是基础,写作中的感悟是目的。只有二者相互结合,互相补充,才会形成更多的感悟,所形成的感悟也才会更独特,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