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的土耳其味道

来源 :科教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清晨,唤醒土耳其人的都是面包店里散发出来的烤面包香味。
     面包绝对是土耳其饮食里不可或缺的主食。不管哪个餐馆,桌上都会先来一盘面包。就算顾客点了面条或米饭,土耳其人还是需要配面包。面粉制品也蕴含了土耳其精神,从早餐的simit(裹着白芝麻的圆面包)、pide(扁平的面包)、borek(多层面皮的派)、mant(土耳其小饺子),到Baklava(甜派),没有一种不需要面粉。
     漫步在加拉塔大桥上,欣赏博斯普鲁斯海峡美景,你会被烧烤摊上贩卖的鱼排面包诱惑。现烤的鱼排,撒上辣椒、咖喱粉、切碎的蔬菜、奶酪,夹在长棍面包里面,一口下去,鲜香爽脆,鱼香充盈。土耳其人从来都不会吝啬对自家美食的赞美,他们会告诉顾客——这就是来自海洋的土耳其味道。
     土耳其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以在本地获得所需食材且有剩余的国家。优渥的地理气候条件,农作物丰富多样。“不食不时,不食不鲜。”土耳其食材的新鲜、美味,从一道最有名的茄子菜——“牧师晕倒了”里就可窥探一二。
     新鲜的茄子同西红柿、洋葱和大蒜,倒上橄榄油文火烹调,口感丰富、原汁原味。传说,有一位牧师尝了第一口,便因为太好吃而晕倒了。
     土耳其人会用他们严肃、骄傲的口吻评价食物。他们的美食是具有社会性、季节性的,并且需要细细品味。
     作为东西方的交界点,土耳其一直以丰富的香料闻名。如今的香料市集热闹依旧、香飘四溢,东西方的美食文化在此碰撞,形成了独特的土耳其味道。
     在土耳其,香料广泛用于肉类、沙拉或汤里,烘托一道道美食:白芝麻常用来做土耳其甜点,或撒在面包中间;百里香加在早餐的西红柿与黄瓜沙拉上;红椒粉及茴香是烤肉的绝配;多香果粉配绞肉,干薄荷搭干黄瓜,肉桂粉拌的是土式米布丁……
   土耳其的食物可不只是用來填饱肚子,更是土耳其人对生命的庆贺,对自然和生活馈赠的感恩。用各种香料混搭制作的美食,更是一种根植在骨子里的味道,一种关于家、关于归属感的味道。让人变得内敛的小茴香,令人两情相悦的肉桂,带有挑衅味道的大蒜……一家人因为美味的食物聚在一起,有争论有欢乐;一家人因为美味的食物而彼此牵挂与思念,不管相隔多远。
其他文献
窗外,聒噪的蝉鸣和着头顶呼呼作响的老式风扇,似乎想合力与讲台上喋喋不休、苦口婆心的班主任抗衡。我的心思却丝毫未受影响,全在那本被我翻得磨破了边角又细心包好的《瓦尔登湖》上。   讲台上的老师说着文理分科的事。很明显,她倾向同学们选理科。听着老师对分科的讲解,同学们开始讨论起来,他们是那样的轻松,不像我。因为他们已毫不犹豫地迎合了老师和父母的预期——学理科,理科容易考大学,就业范围广。  
期刊
古代的文化教育基本把女子排除在外。先秦时期,孩子到了该读书的年龄,男子可以去上学,而女子则与文化教育无缘,她们学的主要是“四德”。   四德包括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妇德是指女性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妇言指女性的行为举止,包括该说什么话、说话的音调、说话时应伴有的仪态等;妇容指女性应该如何打扮自己;妇功指女性应承担的家庭责任,包括相夫教子、针线刺绣、洒扫杂活等。  总而言之,就是做女儿时,要遵
期刊
5月16日,華容县侨联环城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志愿者,来到结对帮扶学校——华容县三封寺镇松木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周志琼老师的《小壁虎找尾巴》,将小朋友们带入童话的世界,在童话故事中懂得了友爱,增长了科学知识。刘香老师的英语课,将阅读内容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启发学生们要爱护小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课后的交流,志愿者和松木小学的老师进行了坦诚热烈的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志愿者
期刊
湖南饮食文化可以上溯到汉朝,考古学家已经发现,长沙马王堆汉墓中记载了多种食材和烹调方法。经过数千年发展,湘菜已位列中国八大菜系前三,善用煨、炖、腊、蒸、炒等多种方法。湘菜也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三大派系,其中,湘江流域以湖南省省会长沙为中心,讲究菜肴质的精细和外形的美观,是湘菜的主流;洞庭湖区则擅长制作河鲜水禽;湘西地处山地,以山珍野味见长。   无论是按三大派系划分,还是要按“腊”和“辣”的口味
期刊
5月18至19日,记者跟随长沙市钓鱼协会党支部赴贵州遵义开展了两天的红色之旅。遵义是贵州的第二大城市,以遵义会议闻名于世,是闻名遐迩的转折之城,也是贵州红色旅游的必经之路。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红旗路80号,会址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中央红军到达遵义时总司令部驻地。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
期刊
三尺讲台,满是她高大的形象;两尺教鞭,挥洒她无悔的青春;一生信念,镌刻她无尽的奉献。她,就是隆回县思源实验学校罗巧艳老师,二十余年如一日,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快乐的源泉。   罗巧艳1996年大学毕业后,长年扎根农村山区教学。她在乡村工作21年,就当了20年的班主任,带过13届初中毕业班。   爱生如子,不让任何学生辍学,是罗巧艳当班主任的信念之一。毕业后那几年,她分配在大山深处的荷田中学任
期刊
“睥睨”是一个书面语,形容斜视的样子,有厌恶、轻蔑或高傲之意。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词最早却是名詞,而且特指女墙!女墙也叫女儿墙、女垣,是古时城墙上面呈凸凹形连续排列的齿形矮墙,作用是守城士兵瞭望来犯之敌,同时又可作为掩体。今天很多古城的城墙上还完好地保留着“女墙”的形制。   那么,为什么女墙又称作“睥睨”呢?明清之际著名才子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中引《古今注》:“女墙者,城上小墙。一名睥睨,
期刊
中国人怎么表达情感,从古代的诗里面我们也能够有所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飞下来有三千尺,这是夸张。就像天上的银河落到人间,这就更夸张。其作者李白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第二则属“诗圣”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比李白小11岁。这首诗的意思是,登到泰山顶看其他山特别小。作者以极简的语言,意境地表达,令人称赞。   第三当为“诗王”白居易,“野火烧不
期刊
华灯初上,到处都是明亮而绚丽的橱窗和招牌,古老的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老城区,仿佛在一瞬间年轻了许多。   沿圣马丁教堂一旁的台阶而上,过一条马路,是一片绿草如茵的山坡。坡上就是布拉迪斯拉发城堡了。我拾级而上,穿过围墙的门洞,看见了那一排尚未萌发新枝的树木之后的巍峨城堡。这时我回头张望,圣马丁教堂沐浴在金色日光之中,翠绿尖顶上的金线闪烁光芒,褐色的砖瓦又一次苏醒过来了。   继
期刊
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内容记不太清,里面有一句话却在我脑中徘徊不去,它说,“无论何时,我们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时常觉得经过这么多年的社会生活,心也渐渐僵硬了许多,但听到这句话时,心里还是有种被触碰的感觉。   想起前苏联一篇名叫《决定生命的投篮》的小说,说的是一个酷爱打篮球的德国纳粹军官,一天忽然来了兴致,对一群战俘说,只要有谁能把篮球投进篮筐内,就饶其一命,立即释放;反之,立即就地枪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