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打工——杜英男访谈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jinwe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英男印象一点


  杜英男是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的毕业生,毕业之后不久便出了国,在国外他成了标准的业余摄影者,因为他不可以用摄影的工作方式生存,采访他是因为他的业余身份,靠洗盘子打工来生存,仍然没停止过拍摄照片。因为拍照,使他对英国社会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任何一种外地的生活,最可珍贵的是对于生活的了解和体验,我想,我的采访,也因此而具有特别的意义。
  只见过杜英男两次半,第一次见他他没怎么说话,所以只能算半次。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始终是纤细、敏感多艺术气质的一类,而这类人大多好象总是伴随着失意和痛苦生活着。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我就想这个人一定不会活得很顺。当然其实他也并不象我想的那样,因为和他熟了以后,我知道了他心目中的“好”的标准是另类的。
  杜英男和许多摄影者一样都有着令人感动的对摄影的衷情,采访他的时候,他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经历难道不是财富么?”他的一切生活都会伴随着一种方式,那就是——摄影。如果没有拍照这种方式,我想他对英国的了解和生活体验一定不会这么多。回国两年了,他还没有如愿找到与摄影有关的职业,但是他并不显得着急和焦虑。
  “在路上”成了杜英男的一种生活状态,而照相机是伴随“在路上”的人的最好行装。
  
  大毛:你在英国的这几年是怎么坚持拍照片的?
  杜:很早就想到国外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1995年5月我去英国,1997年回国,在那儿要坚持拍照片并不太难,你只要不以挣钱为目的就可以了。
  大毛:你有没有想过不回来?
  杜:有很多人不回来。当时我真没想,在那儿我就作了一次续签证,我就怕我自己会不回来,因为我脑子里总想着回来拍照片,所以我主动不签证,把自己不回来的退路断了。我那时是非常希望回来到《焦点》工作,挺惦着这回事的。
  其实我出去的时候就是想拍照片,不是说想去挣钱,想去换一个身份。而是想找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做一种非常纯粹的“看的体验”。
  所以一到英国我就开始拍照片了,我想用这种方式来了解一个陌生的国家。我从一上飞机就开始拍,心情好和坏的时候都拍,在学校上课时也拍,老师说人家上课你拍什么照片?那时候是什么都拍,什么都新鲜。后来新鲜劲儿过去了,慢慢地也就不那么随便地拍了。英国的摄影画廊特别多,氛围也很好。你可以到那儿的书店去看书,尽情地看,没有人会管你。我在那儿看了很多大师的作品。
  大毛:你用这种方式来了解一个对于你陌生的国家和文化,让照相机带着你看英国,这种方式有效吗?
  杜:那当然了。我有好几个朋友他们到英国的时间比我长,但他们每天打工,十二个半小时,一天没休过,除了上班、住的地方以外,几乎其他地方都没去过,就更别提了解英国了如果了解,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与个人经历有关系的那么一点儿。


  大毛:他们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杜:挣钱。我不为挣钱,我只要能够保证基本的生活费,其余的时间都用来拍照片。所以我哪儿都去,常常在夜里还在地铁里转。经历本身不也是财富吗?
  大毛:那语言的障碍怎么克服?
  杜:语言我认为并不是很大的障碍,当然如果我的语言更好,我会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深层文化,这点是我的遗憾。比如我的房东,这人就特别有意思,他是个秃子,吸毒,他住的房子是不允许出租的,但他偷偷地租,房价就比较便宜。在他的屋子里租房的另一个人是他的哥儿们,贩毒,我很想拍他们,他们不让拍,如果我的语言很好,也许能说动他们让我拍。
  我想用中国人的方式去看西方,我认识了一个英国的业余摄影者,经常和他结伴出去。我俩回来后就把我们拍的照片放在一起作比较,发现我们的眼光的差异是很大的。
  大毛:你们的差异在哪里?
  杜:他们拍的东西非常真实,很逼真。我拍的要比他们抽象一些,更注重一种哲理。但是他们非常讲究观念的表达,一切都要服从于观念,而这种表达是非常直接的。他们的图像的确非常好,在英国你随便翻报纸,那里面的照片都可以成为我们概念中的作品。比如他们也常常有老板的照片,这种照片拍得很有意思,绝不象咱们这儿这样,坐在办公桌前,打打电话之类的,很模式化,简单化。从他们的照片中看得出来西方人视觉训练的基础是很好的,哪怕是普通的人都非常好,就好象是天生的一样。瞬间的把握真是非常好,如果在国内,每张都可以获奖。老百姓绝对地懂得一张画的好坏,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的国民素质。
  在英国没有一个人需要到照相馆照像,没有影楼,没有照相馆。我看到一个英国人和一个中国人结婚,中国人要求照婚纱照,英国人不知道到哪儿可以照,结果费了好大劲儿找到了一个黑人开的店,才照了。如果要照证件像,满街的电脑照像就可以解决。
  大毛:我看你的好多照片都是晚上拍的,是因为打工的原因还是伦敦的晚上特别有意思?
  杜:开始是偶然的,后来看照片感觉到晚上的照片特别有意思,因为人到了晚上特别的放松,人在黑暗的情况下更容易暴露本质。白天都是先生,尤其是英国人。而且这和我的心态也能连接上,那种有些虚幻的影像比清晰的影像更生动一些,更丰富一些。我把400度的胶片提到1600度,后来白天也提到1600度来拍,我认为颗粒的粗细无所谓,我就是有意识地追求粗颗粒效果。
  大毛:你从来没间断过拍摄吗?
  杜:去的第一年间断过,因为要把出去花掉的钱挣回来。后来就没有间断过了。






其他文献
入门条件  1.行业准入:  美发美容业开业经营条件和技术从2003年底开始,要求实行《专业资格证》准入制度。并在店内明显位置悬挂《专业资格证》这一标志。  2.营业场所:  如果进行单项服务,营业面积不能少于20平方米;若进行多项服务,营业面积必须达到50平方米以上。  3.员工资质:必须有一名经过中国美发美容协会专业培训的人员;员工必须持有健康证。  4.使用的美容器械需符合行业标准。  重要
期刊
一、让人不得不看的广告  小张开了一家生产棉花专用化肥的科技公司,这是一种环保高效的新型化肥,但由于缺乏知名度,棉农们都不愿使用他的产品,根本打不开市场。在管理咨询家的指点下,他在专跑几个棉花产量大的城镇的公共汽车上做了车座广告。车主们非常乐意,因为他们根本没想到,有人会免费为他们更换新的座椅套,而且还能得到一些租金。而棉农们因为经常乘坐公共汽车外出办事,渐渐地,大家都知道了这种高效复合肥。现在,
期刊
天影是一家航拍公司,老板哈伦在公司需要借债时才聘用会计来编制银行所需的会计报表。但他并不认为这些会计报表对天影公司有多重要——它们只不过是银行为保证他们的偿债能力而要求的表面形式罢了。哈伦在拿到注册会计师做好的报表之后,只是瞄一眼表尾,确认一下公司是否盈利便将之扔进了办公桌抽屉里。公司的财务计划也非常简单——只要下星期的现金够支付费用的就行了。  只要还有销路,哈伦认为天影公司就能继续生存,因为利
期刊
骗局一、回馬枪骗局  何为回马枪骗局呢?一般而言,是一定要定做的特殊产品、市场上没有的产品。首先公司向你下订单、说价格。和正常的正规的公司是一致的。签合同,预付30%的款,70%到交货付款。我们收到预付款就会生产,他也会一直和你联系,保持正当的贸易关系。当你的货物快生产完成或已经生产完成时,你会接到他的电话,以各种理由,如外商破产货物不要了。你的出口产品变成了库存货物。但这个货物你是卖不掉的,因为
期刊
编者按:近来有不少读者来电、来信向本刊咨询在生产中如何降低生产成本问题?而其中以怎样控制好库存成本最为关心。库存控制不力会给企业带来高额成本,制造业的企业平均库存成本占库存产品总价值的30%—35%,这个比例对于初创型的小企业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实战指南:  [案例]  河北霸州的于先生自己开了一个建材厂。虽然工厂是新成立的,但是产品的销路一直不错,很少有产品积压。因此于先生在接到了一些订单
期刊
[案例1]  南京创业者沈德平,现做“红豆”服装代理。他有一个上海客户,拿了3万元钱的货,当时客户只写了一张货款欠条,什么合同也没签就走了,之后再无音信。沈德平追到上海,要求当地派出所帮助查找这个人,被拒绝,派出所说他出示的手写欠条不能作为法律凭证,还要再拿一个正式的律师函来才行。他十分疑惑,欠条在法庭上都可以当证据使用,为什么不能用来查人呢?  [专家解答]  大陆律师事务所田宏律师:案例中沈德
期刊
摄影圈    重奖之下谁为勇夫?  在摄影人的心目中,河北摄影家协会在重奖“国展”获奖者方面,堪称敢为人先。  1986年,为改变河北摄影长期落后的局面,新任主席的李英杰四下疏通抓创作,狠下决心奖佳作。在商潮未起之时,就悬赏1500-100元,奖励在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获得金牌直至入选的作者。结果是河北省一举夺得三银一铜,打了一个“翻身仗”。  1988年,河北摄影界一鼓作气,以一金一银五铜摘取第1
期刊
本刊第五期“你说我说”栏目刊出三幅世界杯决赛的照片之后,收到许多读者来稿,大家各抒己见,发表见解。我们从来稿中选出部分略加删节,刊登如下。  熟能生巧    北京新华社 胡越  《大众摄影》第5期登载了三幅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的精彩照片。它们表现的是同一场比赛,同样的人物和同一个动作的同一瞬间,而且分别在不同的摄影比赛中获了奖,唯一的不同是由于拍摄的角度缘故,在构图和人物表现上有所差异。  一幅
期刊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由于我从业余爱好摄影时起,就一心钻研技术,可能走的是“白专”道路,《人民画报》的造反派们把我定性为“资产阶级技术权威”,让我靠边站。还好没有缴我的械。  1966年8月初,一位造反派给我出了道难题:让我在天安门广场拍一张表现“东方红太阳升”的照片。我想,太阳一露出地平线,朝霞就会消退,它们同时存在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于是向造反派说明情况。可是,他们说:违反不违反现实不需要你负责,
期刊
在教室黑暗的墙壁上,闪现着一幅幅手工绘制的幻灯片,明晃闪烁的灯光如此迷人,我紧张地期待着下一个未知的影像——这是童年时假期游艺会观看幻灯故事“东郭先生与狼”的情景。  小时候最想得到的东西是望远镜和照相机,望远镜至今没有,照相机却有了大大小小的一堆,当初想要相机的目的是能在春游时给男女同学们照相,然后把自己印制的黑白照片送给大家。那时我沉默寡言,相机成了我建立信心的工具。  1988年夏天,我去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