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体T型材智能装焊系统开发

来源 :造船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船舶建造中,T型材安装定位劳动强度高、工作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以船体T型材智能装焊系统为开发对象,介绍系统构成,阐述系统关键部件功能,设计系统工艺流程,实现T型材的自动安装定位和焊接。基于自动化定位、抓取、放置和焊接,该系统可大幅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其他文献
针对海洋科考、极地航道、极地资源探索等重要的国家需求,破冰船对于我国极地方针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通过搜集、整理、分析世界主要破冰船数据,按照注册冰级对现有破冰船进行分级,阐述世界各国破冰船发展规模,并对各类推进系统及主推进器在破冰船上的应用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我国自主研发破冰船推进方案的选取提供参考。
针对深水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FPSO)建造面临的问题,以产品导向型作业分解结构(Product-oriented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PWBS)理论为基础,提出面向任务包(Work Package,WP)和派工单(Work Order,WO)的精细化作业分解方法,并建立以中间产品为对象按作业类型和工种划分的分解结构。以某深水型FPSO为例,以作业阶段为主线对其建造作业进行分解,形成面向FP
土水特征曲线(SWCC)是描述非饱和土的吸力与饱和度或含水率关系的一条重要曲线,是分析非饱和土的强度、变形及渗流的重要基础.室内直接或间接测量土体的吸力非常耗时.为了快
为研究某隧道工程建设场地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岩土工程地质特征,对相关隧址区进行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详细勘察,并对隧道围岩岩性及其工程地质特征、隧道洞口及洞身稳定性、场地水文地质特征等进行了评价,为该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了定量参数指标,提出了相应的施工建议。
为提高协同制导的定位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协方差交叉的分布式导弹协同定位算法。通过各导弹间的信息交互,建立多导弹间量测模型。分析了协方差交叉算法估计误差的有界性,并基于此算法实现多导弹协同定位滤波器的设计。相比于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协同定位算法,该方法以牺牲部分精度来换取更少的计算量,降低了弹间通信的复杂度及信息处理量,更适用于运动速度快、飞行时间短的导弹应用场景,有利于工程实现。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为提高船舶焊接试验过程中的工艺实施效率,研发一种基于MySQL和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的船舶焊接专家库软件。该软件由专家数据库、报表生成器、热输入值预测机、人机交互界面、通信接口组成,基于MySQL开发焊接专家数据库,基于BP神经网络设计热输入值预测机,具备自动坡口图生成、自动焊接工艺规范(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WPS)生成、自动专家经验数据存取等自动化功能,具备智能热输入值预测等智能功能。实船焊接试验结果表明,该软件可满足实船
通过对比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FPSO)与常规船体的不同,对船体主甲板结构提出新要求,同时新增加模块支墩、单点舱等结构。结合FPSO建造技术要求,对船体分段进行有限元分析、合理确定分段缝,对单点舱区域坞墩进行布置设计,并针对单点舱、模块支墩等特殊结构进行专项施工工艺分析,制订可行性工艺方案及精度控制措施。通过工程实践,关键结构单点舱、模块支墩均满足建造精度要求,此工艺可为后续类似海洋结构建造提供参考。
针对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对天线波束指向的高稳定性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组合导航的天线稳定平台控制系统。稳定平台采用滚转外框架和俯仰内框架式的万向支架结构形式,控制系统实时采集角位置传感器和组合导航数据信号,综合利用死区增益控制和自适应积分补偿控制方法,实现系统的高精度稳定指向控制。机载挂飞试验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可快速隔离机体姿态变化对波束指向的影响,且角位置误差小于0.1°。
复合材料因其显著的性能特点,在船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建造工艺的进步和材料性能的提升,船舶复合材料应用范围和比重逐步增大。研究船舶复合材料的结构属性、建造工艺和应用优势,梳理国内外船舶复合材料应用现状,分析船舶复合材料应用发展方向,研判船舶复合材料发展趋势,为我国船舶复合材料的发展提供参考方向。
同步注浆是盾构施工中的关键工序,浆液压力产生的上浮力是导致施工期管片上浮的重要因素.在未凝固区长度范围内,上浮力逐渐衰减,上覆土体基床系数逐渐增加.针对该类复杂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