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化实施,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不是一台机械地接受知识传授的机器,学习只是最为一种形式,其最终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而在高中化学教育中,要注重以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学习;案例设计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导致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学习能力显著下降,长久下去对学生将造成严重的影响。新课程改革注重对高中化学教学的组织与设计以及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本文将对高中化学探究学习的课堂案例设计进行基本的研究,下面先简要介绍一下探究学习的内容。
1.探究学习的内容
探究学习是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主要通过质疑、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研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以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形式获得知识,整个过程下来,不仅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有效掌握学习的程序、学习方法与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科学观点与科学精神。
探究学习是有其严谨的程序内容的,主要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搜集资料、进行解释、成果评价以及表达交流六个步骤。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仔细的观察,并依据其具体要求和自身掌握的化学知识作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之后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信息,并对其进行归总与统计,作出合理的解释,最终要对探究的成果进行评价,学生间相互交流与讨论,对探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有利于发现新问题并为之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化学问题都适合探究学习的模式,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选择性的探究学习,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探究的目的。
2.高中化学探究学习中的课堂案例设计
在高中化学中,乙酸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化学物质,而乙酸的酸性则是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之一,因此通过课堂案例的设计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对乙酸的酸性、酸性强弱的比较以及相关的化学反应进行有效的掌握,充分了解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实验现象的解释,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习印象。
2.1创设相关情境
问题往往依赖于特定的情境,因此在课堂案例设计中首先要创设相关的情境。首先教师要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准备好每组实验所需的化学药品和仪器。之后便可以引出话题,可以以学生熟悉的食醋为例,向学生提问“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后,教师要进行解惑。向同学讲解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在普通食醋中醋酸的含量约为3%至5%,而山西陈醋中醋酸含量则高达7%。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很自然的将生活与化学联系起来,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有利于主题的切入。
2.2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对乙酸溶液与冰醋酸进行详细的观察,观察之后要提出相应的问题:乙酸有颜色么?乙酸是否为液体?要鼓励学校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可以相互间进行交流探讨,最后要得出问题的结论。教师要挑选几名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在其答案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归纳,让学生了解乙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且易于与水和酒精融合,一般低于16.6摄氏度时就会凝结成冰状晶体。解答完问题之后可以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乙酸的酸碱性进行猜想,在学生回答之后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乙酸呈酸性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乙酸的分子式入手,当得出结论时要鼓励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
2.3实验探究过程
探究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实验探究过程,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酸性试剂性质的实验探究,为学生提供石蕊试液、锌条、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pH试纸以及氧化铜粉末,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并设计各自的实验方案。学生设计的方案有以下六中情况:一是向乙酸溶液中滴入少许石蕊试剂,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乙酸的酸碱性;二是将少许乙酸缴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溶液是否变红;三是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少许乙酸,观察是否冒气泡;四是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的乙酸溶液低于pH试纸上,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五是将锌条加入乙酸中;六是向乙酸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铜粉末。从这六种实验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以碳酸钠与乙酸的反应为例,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其反应实质,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可以发现反应所得乙酸钠溶液pH值大于7,从而得出乙酸酸性强于碳酸的结论。教师要对结论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联系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其反应结果是酸性较强的盐酸可以制酸性较弱的碳酸,这样再回到乙酸与碳酸钠的反应中,结论显而易见,由于乙酸酸性强于碳酸因此反应的生成物为碳酸。这样一种探究方式不仅回顾了之前所学的化学知识,而且引导学生探寻反应的实质与规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
2.4课后练习
实验探究后,要对探究结果进行展示与评价,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目的在于交流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缺陷与不足,进行积极的改进。探究学习的最后要布置一定的课后练习,可以让学生写一些与化学实验有关的反应方程式加强对实验的掌握,还可以让学生回家做些小实验,如电水壶中水垢的清除,对反应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并试着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这样既回顾了课堂所学的化学知识,又强化了理解与记忆,加强了学习效果。
3.结束语
探究性学习案例的设计讲求内容的主干性、方案的科学性、过程的互动性、思维的深刻性、结论的多样性以及评价的多元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把握这几个特点,注重对实验过程的组织与维持,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对探究性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方式进行很好的运用,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有效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瑞洋.高中化学课堂科学探究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3):102-110.
[2]郁玲.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方法的案例分析[J].新课程,2012,(5):76-85.
[3]夏智华.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4,(5):56-67.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学习;案例设计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导致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学习能力显著下降,长久下去对学生将造成严重的影响。新课程改革注重对高中化学教学的组织与设计以及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本文将对高中化学探究学习的课堂案例设计进行基本的研究,下面先简要介绍一下探究学习的内容。
1.探究学习的内容
探究学习是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主要通过质疑、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研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以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形式获得知识,整个过程下来,不仅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有效掌握学习的程序、学习方法与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科学观点与科学精神。
探究学习是有其严谨的程序内容的,主要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搜集资料、进行解释、成果评价以及表达交流六个步骤。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仔细的观察,并依据其具体要求和自身掌握的化学知识作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之后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信息,并对其进行归总与统计,作出合理的解释,最终要对探究的成果进行评价,学生间相互交流与讨论,对探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有利于发现新问题并为之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化学问题都适合探究学习的模式,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选择性的探究学习,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探究的目的。
2.高中化学探究学习中的课堂案例设计
在高中化学中,乙酸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化学物质,而乙酸的酸性则是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之一,因此通过课堂案例的设计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对乙酸的酸性、酸性强弱的比较以及相关的化学反应进行有效的掌握,充分了解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实验现象的解释,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习印象。
2.1创设相关情境
问题往往依赖于特定的情境,因此在课堂案例设计中首先要创设相关的情境。首先教师要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准备好每组实验所需的化学药品和仪器。之后便可以引出话题,可以以学生熟悉的食醋为例,向学生提问“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后,教师要进行解惑。向同学讲解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在普通食醋中醋酸的含量约为3%至5%,而山西陈醋中醋酸含量则高达7%。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很自然的将生活与化学联系起来,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有利于主题的切入。
2.2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对乙酸溶液与冰醋酸进行详细的观察,观察之后要提出相应的问题:乙酸有颜色么?乙酸是否为液体?要鼓励学校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可以相互间进行交流探讨,最后要得出问题的结论。教师要挑选几名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在其答案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归纳,让学生了解乙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且易于与水和酒精融合,一般低于16.6摄氏度时就会凝结成冰状晶体。解答完问题之后可以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乙酸的酸碱性进行猜想,在学生回答之后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乙酸呈酸性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乙酸的分子式入手,当得出结论时要鼓励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
2.3实验探究过程
探究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实验探究过程,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酸性试剂性质的实验探究,为学生提供石蕊试液、锌条、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pH试纸以及氧化铜粉末,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并设计各自的实验方案。学生设计的方案有以下六中情况:一是向乙酸溶液中滴入少许石蕊试剂,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乙酸的酸碱性;二是将少许乙酸缴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溶液是否变红;三是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少许乙酸,观察是否冒气泡;四是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的乙酸溶液低于pH试纸上,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五是将锌条加入乙酸中;六是向乙酸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铜粉末。从这六种实验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以碳酸钠与乙酸的反应为例,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其反应实质,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可以发现反应所得乙酸钠溶液pH值大于7,从而得出乙酸酸性强于碳酸的结论。教师要对结论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联系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其反应结果是酸性较强的盐酸可以制酸性较弱的碳酸,这样再回到乙酸与碳酸钠的反应中,结论显而易见,由于乙酸酸性强于碳酸因此反应的生成物为碳酸。这样一种探究方式不仅回顾了之前所学的化学知识,而且引导学生探寻反应的实质与规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
2.4课后练习
实验探究后,要对探究结果进行展示与评价,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目的在于交流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缺陷与不足,进行积极的改进。探究学习的最后要布置一定的课后练习,可以让学生写一些与化学实验有关的反应方程式加强对实验的掌握,还可以让学生回家做些小实验,如电水壶中水垢的清除,对反应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并试着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这样既回顾了课堂所学的化学知识,又强化了理解与记忆,加强了学习效果。
3.结束语
探究性学习案例的设计讲求内容的主干性、方案的科学性、过程的互动性、思维的深刻性、结论的多样性以及评价的多元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把握这几个特点,注重对实验过程的组织与维持,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对探究性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方式进行很好的运用,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有效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瑞洋.高中化学课堂科学探究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3):102-110.
[2]郁玲.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方法的案例分析[J].新课程,2012,(5):76-85.
[3]夏智华.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4,(5):56-67.